本丛书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一种普及性文化读本,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和通俗性为一体。其主要针对的是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国内读者和海外中华文化爱好者。
本丛书的作者,既有年富力强的中年学人,也有年方而立的勤勉后学。他们的著作或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级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或是各自的博士学位论文,都是作者致力数年的研究成果,反映了近年来的学术新视角和新观点。
本丛书尤其重视文献学、文艺学与中国古代小说的综合研究,强调文本细读,有意识地在文化学的视野中探讨中国古代小说,多维度地研究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丛书内容较为丰富,主要有以下六方面:
第一,古代小说作品细读与赏析。梁冬丽教授的《古代小说与诗词》讲述了古代小说与诗词的密切关系。中国古代小说引入大量诗、词、曲、赋、偶句、俗语、谚语等韵文、韵语,其独特的“有诗为证”体系对小说创作的开展及其艺术效果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该书主要由五部分内容构成:古代小说引入诗词的过程、古代小说创作与诗词的运用、诗词在古代小说中的功用、古代小说运用诗词创作的经典案例和古代小说引入诗词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杨剑兵副教授的《古代小说与爱情》,将古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分为四类,即平民男女类、才子佳人类、帝王后妃类、凡人仙鬼类,再从每类爱情故事中精选四篇代表作品进行评析。吴肖丹博士的《古代小说与女性》,探讨中国古代小说与女性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古代小说中关于女性的生动故事,结合社会生活史,让读者了解两千多年来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变化过程。杨骥博士的《古代小说与饮食》,以古代小说文化为纲,中国饮食文化为目,通过特定的饮食专题形式写作,为读者展现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化内涵。该书以散文笔调为主,笔触闲适轻松,语言风趣,信息量大,兼具通俗性和学术性。
第二,古代小说与制度文化。胡海义副教授的《古代小说与科举》,探讨中国古代小说与科举文化的密切关系,从精彩有趣的小说中管窥科举文化的博大精深。该书既有士子苦读、应试、考官阅卷、举行庆贺等精彩纷呈的科举场景,也有从作者、题材、艺术与传播等方面分析科举文化对古代小说的促进作用的理论阐述。
第三,古代小说与民俗、地域文化。鬼神精怪与术数、法术是信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小说的重要母题,因此杨宗红教授的《古代小说与民俗》主要分为四部分:神怪篇、鬼魂篇、术数篇和法术篇。神怪篇介绍了五通神、猴精与猪精、狐狸精、银精,指出鬼神敬畏正直凡人;鬼魂篇介绍了灵魂附体、荒野遇鬼、地狱与离魂的故事;术数篇介绍了相术、签占、八字、扶乩、灾祥、谶纬、风水术,分析了这些术数对个人、家庭及国家大事的影响;法术篇重点介绍符咒、祈晴、祈雨、神行术与变形术。江曙博士的《古代小说与方言》,以方言小说为研究中心,论述方言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关系。该书以方言对小说的影响、方言小说的编译和近代以来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论争等为论述重点,以北方方言、吴方言和粤方言为主要方言研究区域,兼涉闽方言、赣方言和湘方言,探讨诸如苏白对清代狭邪小说人物塑造的影响、以俞曲园将《三侠五义》改编为《七侠五义》为例论述从说唱本到文人小说的改编等。
第四,古代小说与宗教关系。受佛教、道教思想影响,中国古代小说中涌现出千姿百态的神仙形象,何亮副教授的《古代小说与神仙》以此为突破口,追溯神仙思想产生的文化根源,探讨了中国古代小说中神仙信仰的文化内涵。叶菁博士的《古代小说与道教》,从道教文化与小说的视角出发,探讨道教思想、人物、仙境及道教母题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该书内容丰富,笔调生动有趣,可作为研究道教文化与古代小说的入门读物。
第五,古代小说的域外传播。李奎副教授的《古代小说与东南亚》主要论述中国小说在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传播及其影响。中国古代小说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主要以报纸作为载体传播,传播主体是华侨华人。中国古代小说传入越南的时间较早,对越南的小说和诗歌发展影响较大。中国古典小说在印度尼西亚最受欢迎的当属《三国演义》,出现许多翻译本和改编本。
第六,古代小说与心理学综合研究。周彩虹博士的《古代小说与梦》以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梦类故事或情节为研究对象,运用的理论和方法既有本国的梦理论,又引入荣格学派的相关理论,尝试以中西结合的视野对这一传统题材进行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解读,如以生命哲思为主题,结合梦的预测功能,介绍中国古代的释梦观念和释梦方法,并对《庄子》《红楼梦》等作品中的相关情节进行分析;以教化之梦为主题,结合阴影理论,解析《搜神记》、“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相关作品。
本丛书有别于一般的学术性著作,不是简单地将学术著作以通俗语言表达,而是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法,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希望也是一种有益的实践。恳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程国赋
2017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