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本书研究对象是新时期 以来的回族文学。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纷纷踏上弘扬本族群文化之路,回族文学也不例外,在创作上出现了一系列以弘扬本族群文化、构建族性为主要诉求的变化。本书正是以这些变化为核心内容展开考察。

围绕回族文学新时期以来的变化与发展,本书的相应考察分纵横两个方向:纵向以时间为轴,考察近百年来回族族性迸发的三个主要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到3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催生下,族势凋零、民生维艰的回族也发生了新文化运动,这是回族文学近百年来的第一次集中迸发。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不仅从制度上保障少数族群各项政治权利,同时也将少数民族文化整合到国家“一体化”意识形态结构中去。这时的回族文学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之下“有意识”地进行本族族性的建构。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随着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恢复,市场经济的开展,少数民族开始尝试一种新式的“发声”模式,本书的横向研究内容正是以此点展开。

横向考察围绕新时期回族文学创作分内外两线展开。内线部分考察回族文学自身的嬗变,其中族群记忆的追溯与呈现、文学与文化人类学叠加式创作、性别书写的集中出现以及城乡冲击下的乡土书写等,都在不同侧面呈现出新时期回族文学在族性建构上的多重尝试。

外线考察包括回族文学与信仰文化的关系、回族文学如何应对全球化语境的变迁两大方面。通过考察回族信仰书写的内容,探寻其内部独特的审美表现,以及归纳审美表象背后的丰富逻辑,都可以从不同方面揭示出回族文学中的族性特点。此外,在以全球化为主要表征的当下,多元、杂糅的语境带来的文化认同危机日益明显,回族文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了寻求身份认同之旅,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维度上,都力求使得族性诉求获得认同。但这些做法显然不仅仅为了建构少数民族族裔性自我话语系统,还内含了与主流权力话语进行“对话”、获得更多相互理解的期盼,是少数民族寻求族群困境突围的尝试。

总而言之,本书以回族作为切入点,试图观察多民族社会中个体族群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过程,厘清个体族群与中华民族之间的杂糅共生之关系。同时,本书也尝试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或中国多民族文学纳入中国现代转型这一框架中加以把握,最终为中国多元文化格局的建构提供一个个体视角和资源。

林琳
2017年4月 O7UTrcHR9+X6AU47eIpDqAf/zCmBwiyrdwNTaRssBp1sfUJ+iZoyOuEFGHoApaM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