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研究类型看,语用学研究可以大致分为四大类:理论语用学、应用语用学、界面语用学和跨学科语用学。
理论语用学也可以称为纯语用学,探讨语言使用的一般规律、方式,主要包括下列话题:语境(详见第二章)、言语行为(详见第三章)、会话含意(详见第四章)、合作原则(详见第五章)、指示语(详见第六章)、预设(详见第七章)、会话组织(详见第八章)、称呼语(详见第九章)、语言模因(详见第十章)、元话语(详见第十一章)、礼貌原则(详见第十二章)、面子理论(详见第十三章)、身份话语(详见第十四章)、语用变异(详见第十五章)、语用能力(详见第十六章)等。相关理论探索可以区分为普通语用学与个别语言语用学,前者关注语言使用的普遍规律,后者关注具有特定语言及其社会文化特性的语言使用方式。对于二者,我们可以横向开展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比语用研究和相同语言、不同变体之间的语用变异研究,也可以纵向开展同一语言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历史语用研究和同一语言不同历史阶段的历时(比较)语用研究,进而探讨特定语言形式的语用化历程。
应用语用学关注的是语用学理论在具体语言实践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这些领域可以包括:教学、翻译、临床、商务等。此类研究中,语用学是理论输出源,研究者探讨相关理论对特定领域下语言实践的指导意义,揭示一般性语用规律或原则在特定领域语言实践的具体呈现,提出相关语言实践的语用观,弥补甚至更正既往从纯语言系统层面进行的相关实践所获得的认识。以翻译为例,从语用学角度可以提出翻译的语用观,认为翻译的标准重在语用对等而非语言形式或语义层面上的对等。同样,从语用学角度看翻译实践,可以弥补此前翻译研究对语用意义翻译问题关注和处理方面的不足。
界面语用学关注的是语用学与语言学相邻学科之间的分工、互补、互动关系。这些相邻学科包括:语音学、词汇学、形态学、句法学、构式语法、语义学、篇章语言学。以语用学与语义学的界面研究为例,目前学界就语义与语用的关系方面存在激进语境论、最小语义论、默认语义论、互补论等观点。界面语用学需要研究语义加工和语用加工的各自对象以及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或相互影响。同样,就语用学与句法学而言,界面语用学需要理清语言使用中的句法问题和语用问题,需要弄清语法加工与语用加工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原本属于句法性质的问题被当作语用问题来讨论、原本属于语用性质的问题被当作句法问题来探究。
跨学科语用学关注的是语言使用与心理过程的关系(相关研究可以称为心理语用学)、语言使用与社会心理的关系(相关研究可以称为社会心理语用学)、语言使用与人际关系建构、维持、发展等的关系(相关研究可以称为人际语用学)、语言使用与伦理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可以称为伦理语用学)、语言使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可以称为生态语用学)、语言与认知方式和过程等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可以称为认知语用学)等。语用学可以从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际传播学、伦理学、生态学、认知科学等)吸取理论养分,借鉴概念、范畴、理论来阐释特定语言使用方式或规律的形成动因和工作机制,细化、丰富并完善语用学关于语言使用的理论表达和概括。以认知语用学为例,借鉴认知科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阐释说话人为什么可以使用转喻的方式进行指称以及听话人为什么能迅速地确定说话人使用的转喻所指称的对象。以人际语用学为例,借鉴人际传播学中的关系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阐释说话人为什么有时会对亲近的人使用反语以及听话人为什么能正确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