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公元四到六世纪,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下,先后建立了北魏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与南方先后出现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形成对峙局面。北朝人民以游牧生活为主,有许多民歌流传下来。这些民歌很多原是鲜卑语歌辞,后来被翻译成汉语,也有一些是直接用汉语创作的。北朝民歌粗犷豪放,描写北方景色与以鲜卑为主的各民族风习,广泛反映了北方民族直率朴素、勇武豪迈的精神。叙事长诗《木兰诗》代表着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七十首左右。
注释
〔1〕敕勒:我国古老的游牧部落,曾生活在内陆亚洲的大漠南北和中亚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其中的一部,居住在朔州(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土默特右旗)一带。北魏时也称铁勒、高车部。
〔2〕敕勒川:就是敕勒族居住的平原地区,在今天山西北部及甘肃、内蒙古南部一带。川,平阔的原野。
〔3〕阴山:山脉名,主体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全长约一千二百公里。
〔4〕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圆形帷幕,多用毡布搭成。
〔5〕四野:四面的原野。野,旧读作yǎ。
〔6〕苍苍:青色。
〔7〕见:同“现”,显现,露出。
评析
《敕勒歌》是北齐武将斛(hú)律金(488—567)所唱的敕勒民歌,原为鲜卑语。全诗只有短短二十七字,描绘了苍茫浩瀚的草原风光:敕勒川铺展在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敕勒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苍青色的天宇如同毡帐,笼盖着茫茫草原。微风吹拂,青翠丰茂的长草低伏,一群群牛羊从草丛中显露出来,波澜壮阔的场面因此而充满蓬勃的生机。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恢宏,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让人读来心胸开阔,情绪酣畅,油然而生一股豪迈之气,可谓千古绝唱。
名句赏析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全诗共有七句,前六句写平川、山脉、苍天、原野,虽然不乏雄浑壮丽、辽阔苍茫的美感,却也显得有些单调和沉寂。幸亏最后一句“风吹草低见牛羊”,有自然界的风拂过草原,仿佛浩瀚的绿海上掀起波澜;有牛羊的身影从草丛中显现出来,为这片沉寂的绿野平添无限的生机。透过这些从容食草的牧群,我们可以感受到敕勒族人在这块得天独厚、水草丰美的平川上享受着悠游自足、无拘无束的生活。
小贴士
《敕勒歌》:战地歌声
《敕勒歌》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唱大草原的壮阔美景和敕勒族人悠游自在生活的民歌,居然诞生在一场刀光剑影的战争之中。
公元546年9月,正值秋高气爽,草肥马壮。东魏权臣高欢率领十万大军,包围了西魏的玉壁城(今山西稷山西南),希望以此为突破口,吞并西魏政权,统一北方。东魏大军远道而来,意在速战速决;西魏韦孝宽据城固守,挫败东魏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双方僵持五十余日,东魏军损兵折将,寸功未得,粮草供应困难,士气十分低落。高欢为了安定军心,鼓舞士气,在营帐中宴请全体将士,命鲜卑大将斛律金歌舞助兴。斛律金长剑出鞘,且醉且歌且舞,雄壮激昂的《敕勒川》歌声在大帐内盘旋。帐外秋风萧萧,四野茫茫,高欢不由得心酸泣下,旧病复发,只好撤军,不久郁郁而死。这一战令韦孝宽美名传扬,而斛律金仓促之间以鲜卑语随口唱出的《敕勒川》,即使译成汉语,仍不失浑浩苍茫的气势,穿越千年,成为中国人永不磨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