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dēnɡ ɡuàn què lóu 〔1〕

tánɡ wánɡ zhī huàn

bái shān jìn 〔2〕 huánɡ hǎi liú

qiónɡ qiān 〔3〕 ɡènɡ shànɡ cénɡ lóu 〔4〕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西黄河中的一座土山上,楼高三层。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依:依傍。

〔3〕穷:尽。

〔4〕更:再,继续。

评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登高望远的见闻感受,反映了盛唐时人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名篇。

诗人登上鹳雀楼,凭栏远眺,望着惨淡的日头依傍远山,徐徐沉没;黄河在脚下翻卷起滚滚波涛,向着大海奔流而去。他的视线向东西两向延伸,使视野无限广阔。但是诗人并不满足于此,他还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进一步拓宽视野,穷尽目力,看到更高远、更壮美的世界。

这首五言绝句仿佛脱口而出,几乎没有什么艺术技巧可言。前两句写夕阳西下、黄河东流,这是眼前实景,也是自远古洪荒时代就周而复始、从未间断的自然过程。只有当一位诗人在此时此刻登上此楼,用他的眼睛去审视、用他的心灵去体验大自然的生生不息,用他的诗笔去记录这种壮美,已经存在了上亿年的自然现象,方才进入人的审美视野,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存在,并且凝聚为一种永远震撼人心的力量。后两句由实入虚,写诗人登楼过程中联想到的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这两句中值得注意的是“欲穷”二字:诗人要以自己的目力拥抱无比辽阔的自然,将自己的感受能力发挥到穷尽的地步,因为他的心中怀着一种永无止境地探求的愿望。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在八十几岁高龄时,还非常喜欢为人书写这首小诗,认为这首诗“妙在有向上不已之志”。的确,四句二十个字,字不奇,句不奇,景不奇,情不奇,却能展现出如此磅礴的气势、如此高远的境界和如此蓬勃的生命力,这简直是汉语诗歌中的一个奇迹。

名句赏析

黄河入海流

盛唐诗人王之涣似乎对黄河特别钟情,在他流传下来的六首诗中,有两首以黄河为主要意象,其一是《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其二就是这首诗中的“黄河入海流”。前句写的是黄河上游,是远眺,是自下而上的仰望,本来波涛翻滚的黄河如丝带般平滑舒展,仿佛从眼前飘飞出去,一直飞上遥远的云端,展现的是一种源远流长、闲静安宁的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之美;后句写的是黄河中游,是俯视,是自上而下的目送,仅以平平无奇的“入海流”三字直接交代,不作任何细节的描绘,着意表现出黄河一泻千里、无可阻拦的气势,表现的是一种动态之美。

小贴士

鹳雀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据说当时曾有鹳雀栖息其上,故得此名。它与武昌的黄鹤楼、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南昌的滕王阁齐名,被誉为古代四大名楼。

鹳雀楼建于北周时期(557—581),共有三层,楼体壮观,结构奇巧。此楼建于一座土山之上,依凭地势,前面正对中条山,下可俯视黄河,风景壮丽,文人墨客登临此楼,留下不少诗篇,而以王之涣的这首诗为千古绝唱。鹳雀楼历经唐宋两朝,至金章宗明昌年间(1190—1196)仍屹立如故,元代初年毁于战火,直到明初,故基犹存。后因黄河泛滥,淹没故址,以此数百年来无数游人只好望河兴叹,留下无尽的遗憾。 R7haWtSEkTg5IMV2OEXDwbhBcIG2bENaQXkSzohFurPGhr6ZqyahjJhly5zI6A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