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州(今山西绛县)人。少有侠气,常击剑悲歌,从禽纵酒。曾任衡水主簿,因遭人诬陷而解职,十几年间遍游大河南北。后又出任文安县尉。他为人“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与著名诗人高适、王昌龄交往唱和,三人齐名。他的诗多写西北边地风光,境界壮阔雄浑,当时“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存于《全唐诗》中的却只有六首了。但这六首诗皆为精品,足以使王之涣跻身唐代最伟大诗人的行列,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尤其著名。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是唐代乐府曲名。凉州,唐代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2〕孤城:孤零零的城。这里指玉门关。万仞:形容非常高。仞,古代七尺或八尺。
〔3〕羌笛:据说笛子是从西羌传入的乐器,故有此称。羌是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何须:不须,不用。怨:曲调哀怨。杨柳:指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抒发送别的哀愁,音调十分凄苦。此处也指自然界中的柳树,是一语双关。
〔4〕不度:不到。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汉唐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
评析
这首诗题又作“边塞”,描写西北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而又寂寞荒凉的景象,表现征夫难以排遣的乡愁。
诗人极目远眺,黄河从眼前延伸向无尽的远方。他看不到河面上的滚滚波涛,感觉原本向他奔流而来的黄河化作一条平滑的丝带,飘飞而去,一直悬挂到遥远天际的白云端。他收回视线,观看眼前近景,只看到孤零零的一座凉州城,掩藏在高耸万丈、连绵不断的群山之间。他听到城中悠悠传来凄苦哀怨的笛声,吹奏的正是抒发离愁别绪的《折杨柳》曲调。“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柳”与“留”字谐音,折柳赠别的风习由来已久,在唐代尤为盛行。送行者将心中依依难舍的挽留之意,通过“折柳”的动作直观地表现出来,希望那绵柔纤细的柳枝,能够牵挽住行者匆匆离去的脚步;“蹀(dié)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以长笛伴奏的乐府民歌《折杨柳》,曾经逗引起多少漂泊异乡者心中的离愁!诗人却说:这座漠北孤城,远在春风能够吹绿杨柳的范围之外,连折柳送别的慰藉也无法企及啊!那又何必吹奏起这支凄凉哀怨的曲调呢?不如把离愁别怨埋在心底,用我们的孤独坚忍,守卫日思夜念的家园和亲人吧!
这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历来评价很高,甚至被认为是唐诗的压卷之作。诗的前两句写景,天水相连,山城相依,场面雄奇阔大;后两句以抒情为主,笛声中的“折柳赠别”与现实中的“无柳可折”、曲中的“怨”与心中的“何须怨”,虚实相生,相互映衬,将戍边者的乡愁写得委婉含蓄、悲壮苍凉。
名句赏析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两句诗流传千古,艺术手法非常高妙。单从字面上看,似乎可以理解为“何必用羌笛吹起哀怨的杨柳曲呢,因为玉门关一带原本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啊”,两句之间形成因果关系,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解释。仔细体味,却并非如此简单。
先说“杨柳”。这两句由表现离愁别绪的笛曲《折杨柳》入手,既隐含地写到“折柳赠别”的习俗,又正面渲染了笛曲的哀怨,同时还联想到自然界中随春风转绿的真正的杨柳。诗人通过这种巧妙构思,使得“杨柳”这一核心意象得到多层次的展现,内涵丰富,诗意盎然。
再说“怨”。这个字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哀怨”,一方面用以形容笛曲《折杨柳》的曲调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暗示吹奏者内心的情绪;也可以理解为“埋怨”,似乎是说羌笛呜呜咽咽,仿佛在怨恨塞外的杨柳不肯舒青涨绿,来遮掩荒寒。诗人借助汉语语法灵活的特点,使得“怨”这一“诗眼”既说笛曲,又说吹笛人;既指吹笛人的客观情绪,又说吹笛人的主观心理。
最后说说“何须怨”。凉州戍卒离家万里之遥,长年累月驻守在这春风不到的荒寒之地,习俗中、笛声中的“折柳赠别”本已让人黯然神伤,他们却体味着比“折柳赠别”更让人绝望的乡愁与离情。在春光迟迟不到、故而无柳可折的玉门关外,平常人看来凄凉无限的折柳赠别,对于征夫来说,都变得那么温馨浪漫,令人神往。他们的处境孤危至极,所以他们无论是“哀怨”还是“埋怨”,都非常正常,诗人却硬是在寂寞凄凉中唱出慷慨悲壮:现实既已如此,那又“何须怨”呢?——不须用笛曲聊作安慰,不须让哀怨消磨豪情,也不须埋怨那迟迟不度玉门关的春风。
小贴士
旗亭画壁
唐玄宗开元年间,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以诗齐名。唐薛用弱《集异记》讲述:他们曾到旗亭喝酒,恰好赶上一群艺人举行宴会,演唱助兴,唱词都是当时著名诗人的作品。三人私下约定:等会儿这些艺人唱谁的诗最多,就说明谁的诗名最大。结果一个人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另一个人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第三人唱的还是王昌龄的诗。王之涣说:“乐工们唱的都是乡下人听的曲子,等着瞧吧。”果然,一个最美貌的歌伎起来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正是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那个歌伎又连唱两支歌,都是王之涣的作品,三人大笑起来。歌伎们问明情况后,竞相拜见这三位驰名天下的诗人,还请他们一起宴饮歌唱。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但是,根据三首诗的创作时间来判断,此事非真实发生,只是虚构的传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