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无衣

《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 。王于兴师 〔2〕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3〕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4〕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5〕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6〕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7〕 ,与子偕行 〔8〕

注释

〔1〕袍:长袍,形制同今之斗篷。

〔2〕王:周王。当时奉为诸侯,不称王,凡所行事以周王为号召。于:语助词。兴师:起兵,发兵打仗。

〔3〕同仇:共同对敌。

〔4〕泽:通“襗”,贴身的内衣。

〔5〕偕作:一同奋起,去征战。

〔6〕裳:下衣。此指战裙。

〔7〕甲兵:铠甲与兵器。

〔8〕偕行:同往,一起出发,奔赴战场。

解读

本诗选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爱国诗。在西戎犯边时,秦国军民表现出了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豪迈,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和英雄气概。

全诗共分三章,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写成。每章开首都是用问答的句式来表现秦国军民奋起从军、慷慨激昂的精神。“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说明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但大家觉得这没什么,我与你可以同穿一件战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当听说周王要兴师赴战,大家便急忙整修自己的武器装备,期待为国征战,这里表现了不畏敌军、昂扬战斗的热情。“与子同仇”是说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仇敌,表现出同仇敌忾的义愤。接下来的两章,结构上与第一章相同,字数和句数都相等,只是换了几个字,即由“同袍”到“同泽”到“同裳”;由“戈矛”到“矛戟”到“甲兵”;由“同仇”到“偕作”到“偕行”。但是,三章之间不是简单的重叠复沓,而是逐章递进,含义不断深化扩展。衣物从外到内、从上到下都可以共有,兵器装备从长到短都已准备充分,更重要的是,大家不仅在意识上同仇敌忾即“同仇”,还共同奋起即“偕作”,以至于共赴战场即“偕行”,三章层层递进,极有层次。

《诗经》有美刺的传统,此诗旨在“美”即歌颂秦军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概,读之不禁使人想象到秦国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战斗场面,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Z/e6FFwksItjVuhcJt/wCSKXTKIeuVxcsn1sI4YU/csmAEDpbns9fSHqiBYgqpW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