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拟行路难 〔1〕

鲍照

泻水置平地 〔2〕
各自东西南北流 〔3〕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4〕

酌酒以自宽 〔5〕
举杯断绝歌路难 〔6〕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7〕

作者简介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郡(今山东临沂兰陵)人,南朝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宋元嘉中,临川王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鲍照以辞章之美而被看重,遂引为“佐史国臣”。元嘉十六年因献诗而被宋文帝用为中书令、秣稜令。大明五年出任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多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愤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还有一部分诗描写自然山水、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他长于乐府诗,有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影响很大。今存诗204首,有《鲍参军集》传世。

注释

〔1〕“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古辞和袁辞都不存。鲍照作十八首《拟行路难》,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自己的满腔悲愤。本篇为第四首。

〔2〕泻水:倒水。第一句即往平地上倒水的意思。

〔3〕各自东西南北流:水向不同方向流动,比喻人生穷达贵贱也是各自不同的。

〔4〕安能:怎么能。

〔5〕酌酒:斟酒,倒酒。宽:宽解,宽慰。

〔6〕断绝:停止。

〔7〕吞声:声将发又止。踯(zhí)躅(zhú):徘徊不前。

解读

这首诗开篇借普通的自然现象来比喻人生哲理,“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在平地倒水,水向不同方向流淌。水是同样的水,但由于地势的不同,其流淌的方向也不同。作者在这里显然是以水流方向不一来比喻人生高低贵贱不齐。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森严,寒门子弟即便满腹才华,也只能沉沦下僚,鲜有出头之日。门第决定人的处境,就如地势决定水流方向。起首两句,诗人对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曲折地表达了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心情。接下来,诗人自剖心态。他认为“人生亦有命”,自我与社会的错位是生来注定的,既是天命,愁苦哀叹就都没用,苦闷还需要自己来宽解,于是诗人“酌酒以自宽”。举杯消愁,暂时停下《行路难》的歌唱。诗人在这里虽然没有正面诉说自己的愁苦,但从曲折隐晦的运笔中已可以体会其深沉浓重的悲愤之情。这种写法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易感,宽解很难,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不公,面对自身的坎坷不平,诗人又岂能无动于衷呢?满心郁积的愤慨和愁烦仅借饮酒放歌已不足以倾吐了,诗人是否有其他的排解途径?诗歌最后一句却出人意料地把所有的情感都克制了,“吞声踯躅不敢言”,诗人敢怒不敢言,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该是怎样黑暗残酷的环境才能让诗人如此压抑窒息啊!“吞声”、“踯躅”、“不敢”足见作者所忧虑苦闷的事并非生活中的细微小事,因而也可理解前文“人生亦有命”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罢了。

这首诗托物寓意,寄托遥深,启人思索,耐人品味。情感表达迂曲婉转,蕴藉深厚。著名诗论家王夫之评论此诗“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沈德潜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这些评价都准确地道出了此诗的艺术特点。 Jj/CH4TkpA8lnS1Vo4ZFzGQhpbNweCjDS3UXXyjsSuZdc7Ok9NMblRvB3j2qKML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