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东临碣石 〔2〕 ,以观沧海 〔3〕 。
水何澹澹 〔4〕 ,山岛竦峙 〔5〕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6〕 ,洪波涌起 〔7〕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8〕 ;
星汉灿烂 〔9〕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0〕 。
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作为一代枭雄,曹操不仅在政治上深有作为,且在文学、书法、音乐等方面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今存的约二十篇诗歌全部为乐府诗体,内容上或关涉时事,或表述理想,风格上朴实无华、不尚藻饰。曹操诗歌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慷慨悲凉为其主要特色。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时期文学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时期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
注释
〔1〕选自《乐府诗集》,原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和歌辞·瑟调曲》。《观沧海》当作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碣(jié)石:山名,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3〕沧海: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沧,通“苍”,青绿色。
〔4〕何:多么。澹澹(dàn 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
〔5〕竦峙(sǒnɡzhì):高高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6〕萧瑟(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7〕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8〕若:如同,好像是。
〔9〕星汉:银河。灿烂:光彩耀眼。
〔10〕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幸,庆幸。甚,极其。至,非常。最后两句与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通常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评析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壮丽景色,充溢着气吞山河的豪迈气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描写,皆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大处落墨,写大海的全景。一个“何”字表现了作者面对浩瀚大海时不可思议的感受,这正是登山临海的第一个印象。竦峙的山岛使壮阔的大海更显苍茫。“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烘托出一派盎然生机,使人感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激起万丈长波,惊涛拍岸,波澜滔天,极写大海的壮美。
面对波澜壮阔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雄奇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仿佛是从海里升起又最终落回海里;银河横贯天空,而它竟如从海里发源一般。如此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博大意境,恐怕也只有“壮心不已”的曹操才能想象得出来。
这首诗通篇写景,而又寓情于景,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写秋天的大海,而能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表现出曹操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以及其作为一代枭雄的风度与抱负。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颇为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