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五从军征 〔1〕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3〕 ?”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4〕 。”

兔从狗窦入 〔5〕 ,雉从梁上飞 〔6〕

中庭生旅谷 〔7〕 ,井上生旅葵 〔8〕

舂谷持作饭 〔9〕 ,采葵持作羹 〔10〕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11〕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作品简介

“乐府”本是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负责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西汉惠帝时设置乐府令的官职,负责掌管朝廷祭祀所用的“雅乐”。汉武帝设立乐府,广泛采集民间歌谣(也就是“俗乐”),为之配上音乐。经由乐府机关采制、保存下来的诗,汉人称为“歌诗”,魏晋时开始称为“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照这种形式创作的诗歌,也称作“乐府诗”。北宋人郭茂倩(1041—1099)所编的《乐府诗集》,是收罗汉代至五代乐府最完备的一部诗集,其中保存了四十余首汉代乐府民歌,大多为东汉时期的作品。这些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欢乐与悲哀,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形式朴素自然,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语言清新活泼,长于叙事铺陈,具有独特的韵味,在文学史上地位很高。

注释

〔1〕这首诗最早见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题名《紫骝马歌辞》,在“十五从军征”前多出“烧火烧野田”等八句。这里依照通行本,保留其“十五从军征”以下的诗句。

〔2〕始:才。归:回家。

〔3〕阿: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4〕松柏冢累累:松树柏树中一片片坟墓。冢,高坟。累累,与“垒垒”通,连缀不绝貌,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5〕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6〕雉:野鸡。

〔7〕中庭:屋前的院子。旅谷:野生的谷子。《后汉书·光武纪》李贤注:“旅,寄也,不因播种而生,故曰旅。”

〔8〕旅葵:野生的葵。葵,草名,一名“冬葵菜”,其叶嫩时可食。

〔9〕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10〕持:用。羹:糊状的菜。

〔11〕贻(yí):送给。

评析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有力地揭露了当时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控诉了当时民生凋敝的黑暗现实。汉代长期拓边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诗中就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看似简单、平实的事件交代,却隐含了老兵一生的辛酸,催人泪下。这首诗虽没有一句话是在直接诅咒、抨击社会现实,然而读之却使人深深体会到残酷的战争与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罪恶。

开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起得很平,好像只是在简单地叙述一个事实:十五岁应征入伍,八十岁才得回家。然而,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话语却包含着令人惊心动魄的力量,给人无尽的想象。古时士兵服役,常常是没有年限,或虽有年限,却并不严格执行。这首诗中的主人公从十五到八十,从芳年稚齿的少年到鬓发苍白的老人,这期间整整有六十五年。六十五年,不正是一个人知事以后完整的一生么?大好的年华,全部都掷于枕戈待旦、出生入死的戎马生涯,苍白得完全可以只用一个“征”字来概括;十五与八十之间,也仿佛只是转瞬即逝。还好,相比于那些捐躯沙场的战友,自己总算熬到活着回家的一天了,这也许是值得庆幸的事吧。此时此刻,六十五年的天寒地荒与刀光剑影已经不再重要,老兵迫切需要的是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平平常常的十个字,突出了主人公不平凡的特殊经历,把他六十五年来日夜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痛苦心情诠释得淋漓尽致,也创造了足以笼罩全诗的氛围。

此刻,年迈的老兵走在回归故里的悠悠古道上。也许他一路上都在想象着与亲人团聚时激动的画面,梦想着晚年得与至亲之人共享天伦之乐。不过,毕竟自己离家已六十五年,六十五年,不知道家中是什么模样:也许父母已不在人间,也许兄弟姐妹会“相见不相识”,也许……所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老兵此刻一定忐忑万千。不过,他实在是太焦急地盼望知道亲人的情况了,所以,当他“道逢乡里人”的时候,便情不自禁地打听道:“家中有阿谁?”———“我家还有谁活着?”从这句战战兢兢的问话里可以看出,老兵真的不敢奢望父母双亲健在、亲人阖家无恙,只希望家里还能有人侥幸存活,就已经是万幸了。毕竟六十五年的艰难岁月,自己都由一个生机勃勃的少年,变成了老态龙钟的衰翁了,哪里还敢指望去时的家人全都在世呢?老兵对这数十年来家中可能发生的种种不幸遭遇和变故,是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的。这句询问,把老兵盼知又怕知、虽怕知又迫切想知的矛盾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乡人的回答,仍让老兵难以置信、无法接受:“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你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吧,远远那一座座长满松柏的荒坟就是你的家!这是一个多么无情多么冰冷的打击!

前一刻的归心似箭此时已荡然无存,老兵只能麻木地一步一步挨到自己那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里。随着老兵的脚步,诗里描写的镜头也一步步挨近:“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就是老兵的家。野兔从狗洞里爬进爬出,野鸡在屋梁上扑翅飞起;庭院里长满了野谷,井台上长满了野葵。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构成了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种种迹象都表明,老兵的家已经长年没有人居住了,亲人们不知什么时候就已经葬身黄泉了!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此刻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怎么不让人肝肠寸断?这几句诗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出了老兵心中的悲哀。

极度的凄楚和痛苦折磨着老兵,使他对眼前的景象麻木了,就像对“松柏冢累累”麻木了一样,他默默地舂去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直到饭熟羹沸,四顾无人,才恍然明白,自己已经孑然一身,再也没有一个亲人了!自己做好了饭,却再也没有人和自己一起吃了!

悲痛欲绝的老人,走出年久失修的家门,怅然东望,可是茫茫四野,自己的亲人在哪里?何处才是自己的归宿?饱经风霜、历尽艰危的老兵,本不是那么容易动感情的,此时却不禁悲从中来,老泪纵横,泪水洒满了褴褛的征衣。这个细节饱含着多么深厚而沉痛的感情内涵啊!这里,诗歌不仅揭露了兵役制度的罪恶,更反映出整个社会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的黑暗现实,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以及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至此,诗歌表现的感情达到了顶点。

这首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人物返乡的程序由远而近,很有层次;人物的情感也随着场景的移换而变化,由起初的热切化为痛苦,直至陷入绝望,最后悲哀流泪。诗中虽没有对老兵的心情作过多的正面描述,然而从场景的描绘中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越来越深沉的哀痛。 3ZNHQ+f0Y5YBWoRenr/sq+FY0neejvc6egMEoGZdCRNsr/I3N+CZPyP8HJJcfwp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