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1〕 ,徙倚欲何依 〔2〕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

牧人驱犊返 〔4〕 ,猎马带禽归 〔5〕

相顾无相识 〔6〕 ,长歌怀采薇 〔7〕

作者简介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万荣县),唐代诗人,隋末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弟弟。出身于“六世冠冕”之族,家富藏书,天资聪慧,博闻强记。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乞署外职,除扬州六合县丞,托病辞归。唐高祖武德年间,以前朝官员的身份待诏门下省。贞观初年,受到朝臣排挤,以疾罢归。后以家贫,求为太乐丞,岁余即罢归河渚间,著书自娱,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著述颇丰,多散逸。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在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王绩集》(或《东皋子集》)。

注释

〔1〕东皋(ɡāo):诗人隐居的地方。王绩《答处士冯子华书》中说“吾河渚间,原有先人故田十五六顷”,他以阮籍和陶渊明诗文中提到的“东皋”命名该地(阮籍《辞蒋太尉辟命奏记》“方将耕于东皋之阳,输黍稷之税,以避当涂者之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并且自号“东皋子”,寄寓归田隐逸的情怀。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

〔2〕徙倚(xǐ yǐ):徘徊,彷徨。《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依:归依。

〔3〕落晖:夕照,落日的余光。

〔4〕犊(dú):小牛,此指牛群。

〔5〕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6〕相顾:相视,互看。

〔7〕采薇:薇是一种草本植物,结荚果,中有种子五六粒,可食。嫩茎和叶可做蔬菜。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意做周朝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人常以“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诗经·召南·草虫》有“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诗经·小雅·采薇》则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内心的苦闷。

评析

这首《野望》被认为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大约创作于王绩晚年归隐东皋之时,主要描写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与闲适生活,透露出彷徨苦闷、孤无知音的情绪。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点出“望”的地点、时间与心情,为全诗确定了背景与基调。“东皋”并非当地原有的地名,而是诗人借晋代阮籍、陶潜诗文中的“东皋”一词,命名自己归隐之地,并以此为号,显然寄寓了归隐田园之意。此诗以“东皋”作为野望的立足点,其实也就是说,诗中的所望所感,都是一位志在归隐者的行为。“薄暮”的时间也并非随意选择,《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开启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暝色起愁”“薄暮思归”的传统,此诗中的薄暮野望,也可以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诗人已经归隐东皋,仍在薄暮时分远望,徘徊彷徨,不知应该归依何处何人,可见并未在隐居中获得心灵的安宁,没能在此处的现实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望”中的自然景色。所有的树都染上秋天的黄色,所有的山只见到落日的余晖,在一派安宁祥和之中,隐隐透露出忧伤和寂寞。“树树”“山山”的叠词,以及一个“皆”字、一个“唯”字,涵盖了视野之间的所有景物,概括性强,却单调而缺乏生气,显示出诗人内心的茫然无绪之感。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望”中的农村生活场景。放牧的人赶着小牛回家,打猎的人带着猎物归来,诗人借用这两个黄昏时分农村的习见场景,仍在强调一个“归”字:牧人有犊可驱,猎人有禽可捕,这是各得其所的“归”;“牧人驱犊”而有家可“返”,“猎马带禽”而有家可“归”,这是身有归属的“归”。可是诗人自己呢?他像陶潜那样选择了归隐之路,却并未像陶潜那样选择农耕生活,作为一个士人,他无法在东皋找到自己生命的归属。面对眼前这美好的田园生活,他只是一个旁观者、局外人,羡慕,却无法也无心投入。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写“野望”的悲凉感受与自我安慰之法。诗人仕途失意,选择归隐,但是站在东皋长久徙倚眺望,却并没有相识之人,只得吟唱关于采薇的诗歌,到古人中去寻找同道了。其实所谓“无相识”,不应简单理解为没有认识的人,只是强调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而已。这是一个孤独的结局,这个结局,在很大程度上是诗人主动选择的结果:既然没有值得认识的人,就只好与那些采薇而食的人为伍吧。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历来为人称道,三四联写景尤见功力,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在初唐诗坛上别具一格。 EFUYvb51SPZGhopY+aeNTZ4WjX1mehcORW4lwa3GsPxct1EZo/yqMjLfmZjyNi5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