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当个人身处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当企业面对复杂的营商环境时,他们该怎么办?应该凭借个人和企业积累的经验,还是借助别人告诉他们的工具?是学习一些相关的理论,还是思考哲学层面的问题?

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总结了下面这张图(见图0-1)。我把人类的知识体系分成四个层次:经验、工具、理论和哲学。

图0-1 人类知识体系和东西方思维模式

第一,人们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经验。第二,人们从经验中总结规律,形成工具和流程。第三,人们从具象的规律中抽象出理论和科学体系。第四,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形成文化与哲学。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在于它的连贯性。几千年来,我们的文化没有间断过。但也正是因为历史和文化的连续性,让我们没有机会对几千年前形成的哲学观念进行彻底的反思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推崇的都是“学而优则仕”,用圣人先贤的思想治理国家,“半部《论语》治天下”。换句话说,我们是直接用哲学指导实践,越过了中间层次的科学理论和工具、流程。

与中国不同,西方在轴心时代的璀璨文明之后,经历了长达千年的黑暗时代,后来又通过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古代哲学进行了彻底的反思与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工具体系。这些理论和工具,让西方人能够更高效和系统地自下而上总结经验,形成工具,构建理论,发展哲学,也可以自上而下阐释哲学,检验理论,利用工具和积累经验。

所以,如图0-1所示,中国人善于进行从经验到哲学,再从哲学到经验的思维循环。此外,由于中国的哲学大多形成于几千年前,限于人类当时对科学的认知局限,中国的哲学大多是朴素哲学。

我们习惯的这种思维方式对企业管理有很大的影响。我观察到,中国的很多管理者非常有天分,他们听到一个“新鲜”的词,就能产生丰富的联想,结合自己的管理实践,在自己的企业里产生效益。但这只是一种从概念到经验的循环,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用的工具体系。这种思维方式在当今信息爆炸和知识碎片化的时代,特别有市场,但害处也特别大。

首先,那些没有足够资源把“新鲜”概念落地实施的管理者,往往会发现,那些道理只是听起来很美。其次,即使是那些有足够资源的管理者,也很难保证所有的员工都能同样地理解那些热门概念,能把“大师”的观念和领导的意图落实到位。

所以,很多人“听说过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应该回到人类知识的宝库中,寻找管理智慧。本系列图书的写作目的,正是为了帮助中国的管理者快速学习管理经典,弥补知识结构中管理理论和管理工具方面的不足。

我从每年评选的“全球管理思想者50人”中挑选了近百位管理学大师级人物,又精选了他们的百余部作品,按照创业、创新、成长、转型、战略、组织和综合管理等领域进行分类。在每一个领域中,我进一步精选了10本管理经典,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给每本经典准备了一万字左右的解读稿,以帮助你快速掌握这些管理经典的精髓。

在写作过程中,我特别留意同一领域选取的10本经典背后的联系,试图用一个框架,把这10本经典串起来,以便让你通过快速阅读,获得系统的知识。这些系统的知识,甚至是你直接阅读原著也不容易获得的。

在阅读这套“图解管理经典”时,你可以参照我的另一本著作——《共演战略:重新定义企业生命周期》。在《共演战略:重新定义企业生命周期》那本书里,我构建了一个系统性和动态性的战略思维框架,帮你从用户、组织、产品、市场四个角度,理解企业在创业、成长、扩张、转型四个发展阶段的规律。这套“图解管理经典”和《共演战略:重新定义企业生命周期》一脉相承,彼此映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经典”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能够让我放下诸多杂事完成本书,离不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研体系的支持,离不开参与各个项目课程同学的反馈,离不开“光华思想力”项目的大力支持。同时,特别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杰出青年基金项目(71525004)和面上项目(71472010)、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Q2016009)提供的资金支持。

最后,要特别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周中华、张敬柱、王磊、佘广、白婕、郑琳琳、陈丽芳、吴亚军、岳小月、赵峥等各位老师,以及本书的策划编辑范泽鑫老师。没有他们的帮助,本书无法如此完美地到达你的案头。

管理恒久远,经典永流传!

愿你阅读有收获。

路江涌 谨记 frIVGWfD+AhDkFSQL0J09VIA8l9xxIkPX57DiDNHyyZSEbAIJLttJ3XvQCheNTG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