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
约会和性让人如此尴尬

在我九年级那年的春天,阿芙施藤(Arfsten)教练安排了一个为期四周的高尔夫训练单元,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都得带着球杆和另外三个沉甸甸的铁家伙穿过足球场和篮球场。我们身上穿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标准制服,这样的装备一定会被真正的高尔夫球课程拒之门外,那5英寸长的红色尼龙短裤显得又短又紧,同样紧身的白色T恤才刚刚到短裤的裤腰那里。

到了这个学年的第八个月,同时也是开始高尔夫训练以来的第三周,作为喜欢刺激的青少年,我们已经开始对这种节奏太慢的运动感到了厌倦。一个阴天的下午,当我们小组正准备在第五洞开球的时候,大伙儿终于找到了乐子。两只大狗在发球台的位置遇见了彼此,然后就开始了相互追逐和纠缠。我们马上意识到好戏即将开场了,虽然这场戏实在有些登不上台面。

两只狗急切地相互闻来闻去,这是种常见的能引发青少年大笑起哄的行为,随着公狗在母狗那诱人的气味中越来越兴奋,它的性器官不由自主地勃起了。一阵粗嘎的笑声在我们当中爆发开来,这笑声中混杂着一丝兴奋和些许的厌恶,在高尔夫球场周围回荡着,就像一群野生动物正在召唤着自己的同类。所有人都丢掉了手中的球杆跑过来围观,我们站在那“壮观”景象的周围,带着原始的兴奋笑个不停。忽然间两只狗不再继续闻了,相互纠缠的姿态也行将改变。所有人一下子都紧张起来,于是就止了笑,刹那间四周静得能听见球从草丛中滚过的声音。

当那只斗士般的公狗终于骑到了母狗(它看起来好像非常不乐意似的)身上,这节野外生物体验课就此达到了高潮。我们被这对生物那奇怪的身体姿态和出人意料的敏捷身手给镇住了,眼看着斗士那难以抑制的激情慢慢转化成从容不迫的坚持,我们越发沉默了。

克丽丝·西路斯(Chrissy Silus)突然发出了一声尖叫。她凸出的绿眼睛睁得大大的,那惊恐的表情看起来充满了卡通感。她用一只手捂住嘴巴,另一只手则指向了引发她惊恐尖叫的源头。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视线最后落在了蒂米·约翰逊(Timmy Johnson)那紧绷的红色运动短裤上——蒂米的短裤撑起了小帐篷!

高尔夫球场第五个球洞的四周空旷如也,可怜的蒂米无处藏身,他唯一能做的维护尊严的事情就是:将身体慢慢地转过180度背对大家,然后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这是个非常尴尬的时刻,整个球队在一瞬间的不知所措之后,都不约而同地回去打高尔夫,这是一种令人惊讶的自发性移情反应,大家都心照不宣地达成了一致,免得这种尴尬继续恶化下去。大家步履轻快地走向自己的球洞,在蒂米偷偷回更衣室的时候,每个人都盯着自己手上的动作,尽量不去看他。

我很确定就连蒂米自己也难以说清楚为什么当时自己会如此反应。我们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会听鲁斯博士电台(Dr.Ruth radio),没准他会怀疑自己会不会成为鲁斯博士所说的那种性变态。虽然他不合时宜的勃起恰好发生在两只狗交配的时候,但很显然这两者之间只存在相关而不是因果关系。而让青春期充满尴尬的部分原因正是,这是一个身体上和心理上正在发生疾风暴雨般剧烈变化的时期,我们对浪漫激情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兴趣,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学习社交领域中最为困难的部分——理解他人尤其是异性关系中的社交期待(这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青春期的世界是一个紧张、快节奏同时充满了不可预知的世界。随着荷尔蒙水平逐渐稳定,那些较之以前略显复杂了的社交期待慢慢地对青少年来说就不再是问题了。但是,有一个问题仍然会显得棘手,那就是如何处理浪漫关系。实际上,即使进入了成年期,人们依然会感到约会的世界充满了紧张、快节奏和不可预知。约会的尴尬部分源自于它属于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类型,另外一部分则来自于科技的快速发展。高科技时代促生了一些新的约会尴尬,两性间的交往规则比起此前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模糊和不确定了。

浪漫关系中的“浪漫”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果你觉得约会是尴尬的,那么有这种感觉的绝对不止你一人。事实上,约会和性是如此的让人尴尬,以至于很难说在应对这个问题时,不尴尬的人是不是会比尴尬的人能少些手足无措。现代约会的混乱本质上始于这样一个事实:传统上,数千年以来,约会总是以婚姻为终点的,但是这种性质在最近几十年间发生了变化。终身承诺已经成了一个不断移动的目标,充满了不确定性,以至于若想用一条清晰完整的曲线标明单身生活起于何时、终于何时,已经不太可能了。

举个例子,在头一次约会之后,如果你觉得很满意,就会想传递这样的意思给对方:“我过得很开心,希望能再见到你。”这本身非常简单吧!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单身青年来讲,传达这样一个简单的意思也变得非常复杂了。你需要通过相关软件编辑文本信息发送出去呢,还是冒险大胆地打个电话?如果使用文本,需要使用表情符号吗?如果用,是用句号,还是感叹号,还是说干脆什么符号也别要?是一回家就发,还是第二天发,还是挑个第二周的中间日子发,这样离上次约会已经足够久,但距下一个周末还有好几天?所有这些细微之处都会对我们的心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每一个细节都将告诉对方你对她并无兴趣,还是一个一流的约会高手,从而影响对方的最终决定。因为模棱两可的东西实在太多,情况就会变得不尴不尬的了。

2013年,来自各个年龄段的数据表明,当前处于非婚状态的人群比率达到了前所未有之高,有48%的成人列属单身。这一奇高的比率一大部分来自离婚人士,在已经结过婚的人中,有41%的婚姻关系以离婚告终。此外,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从未结过婚的人们。一份来自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1960年,在18~32岁的年轻人群中,结婚的比率为68%;到了1997年,这一比率下降到了48%;而到了2013年,则进一步下降到了26%。

虽然有一些社会学家猜测,这种下降可能只是由于千禧一代喜欢经过长久的等待才结婚造成的,我对这种看法却不敢苟同。2010年,一份来自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将千禧一代(18~29岁)这个年龄段的人与年长一代(现如今处于55~64岁)进行比较的时候发现,人们对待婚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与年长一代(34%)相比,更多的千禧一代(44%)认为婚姻制度是一种过时的社会制度,更多的千禧一代(46%)比年长一代(28%)将新的家庭格局视作好事。虽然在年轻人推迟结婚和不愿意走进婚姻这一社会现象面前,我是个不可知论者。但是这些变化确实带来了一个实际问题:如果成年人不愿意忙着结婚或做与此相关的事情,那他们在忙些什么?

在一个约会软件满天飞的时代,下面的数据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惊讶:来自皮尤中心和盖勒普的调查发现,大多数人还是想要一个货真价实的婚姻。绝大多数目前单着的千禧一代人(70%)希望将来有一天可以走进婚姻,在总体人群中有87%的单身人士希望将来可以结婚或者再婚。多数人都仍然期望能够邂逅一段爱情,从此两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绝大多数人——无论是因为离婚而单着的人还是正在有一搭没一搭地寻找真命天子的千禧一代——都说,要实现这个愿望其实很难。

重划朋友界限

恋爱是个二分变量,一个人要么恋爱了,要么没有,没听说过有人“有点儿恋爱了”。当人们坠入爱河,他们就彻底、完全地进入了恋爱中。虽然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这种事情发生不了几次,但是这个事情本身其实并不深奥。恋爱包括两个成分:感情上的喜欢和身体上的欲望。如果两者都达到了足够多的量,则两人就可能水到渠成、共沐爱河。

假定将22岁结婚作为一个目标,再假定人们是以爱一个人作为结婚的基础,那么约会的目标就变得清晰了:只与那些你爱上的人约会。然而,如果目标是推迟结婚直到20大几或者30出头,那么在20多岁就会有一大段的尴尬时间。如果一个人从15岁开始约会,在22岁的时候结婚,他基本上有7年的时间来锁定结婚目标。但是如果他从15岁开始约会,却打算到29岁才结婚,那他用于约会的时间就翻倍了,变成了14年。

现代社会的约会有点像一场从晚上7点被推迟到9点才开始的晚宴。你不想太早把鸭子放进烤箱里,也不想在晚宴正式开场前先填饱肚皮,但是在这期间你却一直饿着。你决定先吃点点心垫垫肚子。一开始你选择了健康的小胡萝卜,然后觉得这种胡萝卜得配着沙拉酱吃才行,接下来就会吃更大个儿的东西,比如热囊卷,再接下来你没准儿会打开花生酱罐大吃特吃。随着食品的健康程度越来越低,你蓦然警觉,这个时候你会忍不住去想,为什么一开始要吃点心呢?

在现代社会里,那些渴望得到真爱、但同时又不希望太快找到目标的单人人士的生活不正是如此吗?个人看法,我觉得无论单身还是结婚,只要你享受这种状态,那就是好的,只不过要达到这种平衡并不容易。像挑剔的晚餐主人一样,单身的人不想太早就把主菜烧好放着,这意味着他们会尽量推迟与人坠入爱河,因为坠入爱河意味着要做出承诺,而做出承诺则会妨碍个人的自由与独立。当人们坠入爱河之后,接下来的事会顺理成章地向前推进,包括讨论两人之间是不是可以构成“我们”:共同抚养宠物,住到一起,最后就是讨论结婚事宜。当人们想方设法地推迟这一进程,约会关系就演变成了把鸭子过早地放进烤箱,早早烤熟,却让它一直待在高温的炙烤下,香味渐失,表面渐干,再不复原来的味道与卖相。

为了避免异性关系走到这一步,想要约会却又不愿过早坠入爱河的人们通常有三条路可走,当然无论走哪一条都要格外小心,千万别开上“承诺”这个斜坡以免翻车。

第一条路是找那种有些喜欢、有身体吸引力,但同时在这两个方面又感觉别太强烈的人去约会。这个路子的风险很高,它需要你在这两个必要的成分上都把握得恰到好处。而这个显然太难,于是一些人就只能转向第二条路:选择只谈性或主要谈性的约会策略。

只谈性,这条路适用于那些有生理需要,同时并不想维持一段专属情侣关系的人。在线约会软件的出现,让这种目标的达成容易了很多,由于可以根据对方在网站上提交的照片进行快速过滤,照片也就成了判断对方吸引力的主要依据。如果有人只以身体满足为目标,那么他通常会选择约会软件作为理想媒介,从而最为便捷地找到临时性伴侣。这种便利性不仅仅体现在平台界面本身很好用,还因为它能以整个城区为人口基础,提供一个数量庞大的备选库。第三条路是只谈情不谈性的路线,这样却也可能会重新划定朋友圈界限,将原来的朋友变成性伴侣。

只谈性或者主要谈性这一路线的问题在于,情欲圈和朋友圈的界限有时候并不是那么截然分明。它不像一些行政区划,一条大河就能截然分开两个不同的地方,倒像是地图上标定不同州县或选区的弯弯曲曲线条一样,是相互交叠且有时候界限不明的。当一个本来很“安全”的朋友通过和你共进晚餐填补浪漫关系上的空虚,那么相互间的亲吻、拥抱就有了别样的意味,这种对朋友和性伴侣之间界限的重新界定看起来充满了诱惑。那些只愿谈性的人可能会以为把爱和性进行分离很容易,但是实际上很多人发现,身体上的亲近很容易激发人们情感上的相互喜欢,虽然之前可能并没有情感基础。

我坚信约会和性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一定是尴尬的,因为它们需要一整套独特的社交技巧,而到了现代社会,它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尴尬了,鉴于我们在如何选择伴侣、期望何时结婚等问题上经历了巨大的社会文化变迁,而技术手段的进步也让约会对象的获得比以前容易了很多。

在婚姻存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你都不用为将来和谁结婚而发愁,因为这个事情是被安排好的。对婚姻伴侣的自由选择权让事情变得复杂了,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对于“高中一毕业就恋爱、大学一毕业就结婚”这种老一套的节奏是严重不满的。现代的人们对于约会的预期越来越多样化,这意味着更多的自由,也意味着预知他人的期待格外困难了。对于一个尚未搞清楚对方只是一个朋友,还是可能会跟自己上床,还是在寻找终身伴侣的单身人士来说,他需要学会不同的社交语言来应对各种不同的关系类型——这门爱的语言现在使用方言而不是通用语言的时候好像比以前更多了。

网上约会是个尴尬孵化器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最典型的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行为就是骑着自行车绕着女孩家的房子转悠。我一边骑一边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以免刚好被看向窗外的女孩或她的父母看到,但是从我那些女同学的言论中,我明白自己这些自以为高明的“碰巧路过”与那些不尴尬的孩子们比起来还是太过明显以至显得极其滑稽。有时候我会想要不要再骑一圈,再制造一次碰巧路过,但是在我11岁的心里已经觉得如此的迷恋爱情显然是太过疯狂了。

对现代社会的单身人士来说,网络就是他们的隐身斗篷,他们在网上制造各种和我骑自行车“碰巧路过”异曲同工的巧合。互联网的相对匿名性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红娘(eHarmony)或你好网(OkCupid)这样的在线约会网站搜寻和了解潜在约会对象的大量信息,包括其在照片墙上的历史社交信息以及在脸书上的恋爱史。通过大量的网络浏览和顺藤摸瓜,一个人在年代久远、弃之不用的社交网站的信息甚至既往犯罪史都能被扒出来。就好比你骑车经过某个人的家,先在房子周围走来走去,然后偷偷摸摸地潜进去,肆无忌惮地查看别人的相册和日记。在线追踪这些行为具有社会不可接受性,即使没有目击者,你仍然会觉得非常尴尬,你会一边做一边感到羞耻,就像做其他那些感到羞耻却从不说出来的事情——例如在淋浴的时候小便——一样。

在做了上述大量的秘密“情报”收集之后,你可能会决定发出一条信息。但当你无比用心地编辑了信息并点击“发送”之后,焦虑感却瞬间袭来,你急切地想要得到对方的回复。然而,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没有任何回音,甚至连个短信泡泡都见不着……现在你开始怀疑可能是之前的信息太过尴尬了:也许是写得太长了,或许是感叹号太少了,或许你应该在下午而不是晚上发……然后,就在你已经放弃了希望的时候,她回复了。

这当然是一天当中最让人激动的事了,但是你不想承认得那么爽快,你想要保持风度、表现得酷。为避免让自己显得太过热切,你突然想到一个歪主意:有意延长回信息的时间试试!可是很快你就发现这是个馊主意,因为现在你看到她回了一个“XOXO” ,这是她用于结束一段对话的常用符号。也许这只是个简单友好的招呼而已,就像欧洲人见了面要贴面互吻脸颊一样,但也许她想表达其他的意思也说不定。于是现在你忍不住要频繁地查看手机、社交网站等相关信息,甚至反复地玩味和拆解那甚至连个词都不是的“XOXO”背后的哲学意义。

一切都显得极为疯狂,但这却是一种新常态。虽然研究者们对在线约会行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毫无疑问的是,新科技之下的社交会带来巨大的焦虑感。2015年,面向年轻人的电子杂志《精英日报》( Elite Daily )和《嗡嗡喂》( Buzzfeed )上开始推出一些颇受欢迎的故事,内容涉及暂停约会、享受一个人的时光,对于那些不请自来出现在手机或电脑页面的色情信息带给人的骚扰也表达了深深的同情。2016年,一款新的软件出现,主要功能是用机器人自动发送模棱两可、让人不高兴的回信,以帮助那些因为收到太多自己不感兴趣约会信息而不胜其烦的人做出自动处理。对于那些已经放弃了约会的人来说,另一款软件则为这些孤独者提供付费的陪伴和调情服务。在线约会当然也有不少成功事例,大约有25%~30%的人会通过网上约会走向婚姻。但是绝大多数的单身者还是会觉得网上约会是一项仅供部分人玩的游戏,只是游戏玩家与寻找真实需要的人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已经越来越难以分得清楚了。

我们已经看到,在线交流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缺少了诸如凝视、面部表情、个人空间边界、触碰等社交线索的辅助,这是相当遗憾的事情,而在男女之间的传情达意方面,非言语线索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面对面的互动,你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喜欢对方的味道、音色与笑容,才能在不经意的一瞬间获悉对方的行事风格,也才有机会让他的手在你肩头停上几秒。

如果两人已经顺利经过了约会软件和破译调情密码阶段,则彼此之间差不多就已经变得非常亲密了。接下来就该是性接触阶段,这就和面对面差不多了,那么接下来,到了在性接触中体验尴尬的时候了。

四要素减少约会尴尬

人际关系学家一再发现,有四个因素对人际间的吸引具有预测功能:接近性、相似性、喜欢和互惠性、身体吸引力。这些因素听起来不过常识而已,但研究者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其实并不能很好地将之贯彻运用。社交尴尬者更是远离人群、兴趣奇特、不太轻易告诉别人自己对人家感兴趣,以下将这四个因素做一梳理,以期对他们有所帮助。

接近性

注册在线约会软件,以创造虚拟空间的接近性。

如果你喜欢某种类型的对象,常去他/她可能会去的地方溜达:喜欢美食的人去特色餐馆,漫画爱好者去动漫展,写作爱好者去咖啡厅……

人常说:“不要当壁花”,这是一个忠告。试着用不怪异的方式在人多的地方展示自己,比如在某场活动中帮助入场嘉宾签到,或者在朋友聚会上为大家送咖啡。

相似性

试着具体地而不是笼统地表达自己的兴趣点,不要说“我喜欢科幻小说”,直接说,“我喜欢漫威漫画”。当有人恰好有相同的兴趣点时,你们会倍感一见如故。

当开始与人交流时,试着询问他人的兴趣爱好,看看你们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

喜欢和互惠性

抓住时机。找到一种恰当的方式去表达“我对你很感兴趣”或是“我真的很喜欢你”。否则一段颇有希望的爱情则可能被扼杀于萌芽之中。

别太心急。当社交尴尬者对某个人有兴趣的时候,总是表现得非常急切。如果你在第一个月购买珠宝或者飞机票,那有99%的概率会变得非常尴尬。

身体吸引力

要操纵这一点很难,但很显然还是有地方可以着手的,比如说洗个澡、穿上性感的衣服。

来自探探(Tinder) 的调查显示,可以通过微笑、穿鲜艳的颜色、不和众人一起而是单独拍照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吸引力。

性实在是件超级尴尬的事

迈克尔(Michael)的婚姻很幸福,只是性生活比较少。这不是谁的问题,而是因为迈克尔和妻子特雷西(Tracy),实在是太忙于事业,而且作为一个8个月大婴儿的父母,他们经常处于睡眠不足状态。对于他们来说,性已经变成了曾经的美好,就和躺在床上等10点钟的新闻或是一晚的安睡一样。

他们相识于麻省理工学院最后一年,迈克尔的专业是机械工程,特雷西的专业是心理学。他们是相当古怪的一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迈克尔身高6英尺8英寸 ,身形魁梧,体格健壮。然而,虽然他看起来强壮有力,还曾是大学球队里的前锋队员,但是当你看他一眼,就会觉得他是那种笨手笨脚、极不灵活的人。他的身体对周遭事物的反应极不灵敏,协调性也很差,这些都是出了名的,还曾经招致了各种各样的惊险事故,但在特雷西眼里,这种笨拙却相当可爱。特雷西身形娇小、矫健敏捷。她是个体操天才,曾经是国家体操队队员,直到13岁左右决定专攻学业,就放弃了奥林匹克之路。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社交上,她的轻巧与迈克尔的笨拙都截然相反,但是她爱迈克尔那和气的性格和敏锐的思维。

最近,由于孩子连着三个晚上都能整宿睡觉,这让他们得到了很好的修整,感觉能量又重新回来了。晚上做完了常规家务,给孩子洗完澡,迈克尔走进卧室,拉上被单躺了下来。由于连着三个月都没有怎么享受过二人世界,此刻迈克尔想象着特雷西从浴室走出来的时候,身上不再是往常的法兰绒睡衣,而是一丝不挂,这么想着,他非常兴奋。

为免添烦,接下来的细节我就不说了罢。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在漫长的干旱期之后,两人都已经迫不及待,就像两名运动员进入了最紧张也最有看头的对决环节。他们快速地过了一遍常规动作:先是并排躺着,然后相互爱抚……这是一个充满原始激情的时刻,然而就在某个沉醉的瞬间,特雷西突然大声喊起来,“哦,迈克尔,来个更酷的(get awesome)!”

“当然!让我们来个更酷的!”但是等等,那是什么意思?

从来没有人告诉过迈克尔在床上需要很酷,不过当然了,兴许这是性界精英们的通用短语,或是来自《时尚》杂志上某篇名曰“7个取悦男人的办法”中的时尚说法。他开始在自己的尴尬大脑里疯狂地搜寻能满足特雷西“更酷一些”期望的动作,在他擅长分析的脑子看来,不管用哪种客观标准来衡量,性本身都已经够酷了,于是他只好猜测,按照特雷西富于竞技的运动员精神来看,她一定是期望自己做到最好,充分发挥出自己作为运动员的潜在才能。

迈克尔举起自己的右臂,让它垂直于自己的身体,同时用尽所有的力量让右手臂弯曲起来。他知道特雷西喜欢自己的粗壮双臂,这么弯曲一定能显得自己格外的酷。看着自己鼓起来的肱二头肌,他望向特雷西,估摸着她一定非常开心看到自己这性感的一面。

特雷西看起来是一脸的茫然。她直截了当地问,“你在做什么?”在这个饱含着指责的问题出口的瞬间,特雷西就后悔了。她多么希望自己没有说过这话呀,但是在那一瞬间还是没能过脑子。现在她放缓了语气,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请求,“对不起,迈克尔,你能别再压着我了吗(get off me)?”

迈克尔比以前胖了些,准确地说从上一次夫妻生活到现在,他胖了将近20磅 ,这使得特雷西有些难以承受。现在迈克尔才一下子明白,他把特雷西说的“别再压着我(get off me)”听成了“来个更酷的(get awesome)"。经过了刚才的紧张时刻,现在他们并肩躺着,为刚才的尴尬时刻飞红了脸,然后忍不住爆发出一阵大笑。你看,即使对于出色的运动员来说,性也会有相当尴尬的时刻。

虽然很多人都能想到一些关于性的尴尬时刻,但是有理由相信,与以前相比,现代社会的人们会经历更多的尴尬时刻。在美国和其他很多国家,人们对待性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大量媒体关于性的描绘也带来了整个社会性文化的变化,这都会造成人们关于性的期待产生个体层面的心理变化。布鲁克·威尔斯(Brooke Wells)和琼·屯吉(Jean Twenge)在一个包含了33000名颇具代表性的美国成人样本中,考察了不同代际间性态度和性行为的差异。他们想知道不同年代的人在婚前性行为和随机性行为上所持的态度、性行为次数和性伴侣数量等问题上是否有差异。

他们比较了婴儿潮一代(二战后,1946~1964年出生的一代人)、失落的一代(20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人)和千禧一代(1984~2000年之间出生的一代人)在他们18岁~29岁之间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结果发现,不同年代的人在这一年龄段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支持态度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婴儿潮一代是47%,失落的一代是50%,而千禧一代则有62%的年轻人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此外,对于青少年性行为的接受程度在各代之间也有上升趋势,但是对婚外性行为的接受程度却呈现了下降趋势。在性行为方面,失落的一代比婴儿潮一代拥有性伴侣的数量更多,但千禧一代与失落的一代相比,性伴侣的数量有下降趋势。总的来说,这些数据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性态度越来越开放,但是在千禧一代中并没有发现预期的性伴侣数量的增加。

虽然性伴侣的数量在三个不同年代人群中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有理由相信,人们的性观念已经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愿意参与到更加多样化的性活动中去。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2011年情色小说《五十度灰》( Fifty Shades of Grey )的畅销。小说的主体情节是一段施虐与受虐的两性关系,却出乎意料地大受欢迎。到2015年,该书在全球已经被翻译成52种文字,售出了1.25亿本。该书的作者,E.J.詹姆士(E.J.James)被《时代》杂志评为100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这仿佛向已经对常规性生活兴趣索然的乡间夫妇们打开了一扇窗户,使他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世界,从此开始期待夫妻生活那冒险一面。

虽然《五十度灰》是一部关于性虐待的爱情故事,它却比任何的新手指南都更富于幻想性,由此也使各种情趣用品销量大增,爱侣们争相购买并加以尝试。各个年龄段的新人夫妻们都学到了击打、捆绑、鞭抽这些手段,却对如何才能真正地满足双方原始而野性的性期待一无所知,也正是这些让事情变得越发尴尬。在这本书畅销的许多国家里,消防部门和救护中心接到的来自床上的急救电话数量激增。伦敦消防部门在2015年《五十度灰》被搬上荧幕之际曾向普通民众发出公告提醒,希望人们能够谨慎对待自己的角色扮演行为。其中提到,伦敦消防员在过去一年中,接到过与《五十度灰》书籍相关的紧急出警393次,其中包括为28对情侣开手铐锁,还有紧急处理各种各样的由于不当使用性趣产品而造成的伤害。

除了《五十度灰》带来的狂热,因为色情内容越来越容易获得,致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更加多样化的性行为。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很容易就能统计出人们在色情网站上最常搜索的内容。我不想给出所有让人尴尬的内容,但是来自全球最有名的色情网站“情色中心”(pornhub)的数据表明,在复活节前后,关于兔女郎的色情需求量增长了8.45倍,而在圣帕特里克节前后,关于小精灵的色情需求量增长了80倍

色情是否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态度或社会行为问题,当前的研究还无法回答。有研究表明,高于平均水平的情色消费会带来一些性态度与性行为方面的问题,但是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只要适度,就不会带来什么问题。另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则是,这种性行为上的广泛接触会不会为普通伴侣带来更多的尴尬?其中一个可能性是,男男女女们不断增加的色情消费数量使得伴侣们在性期待方便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也就是说,一些新的方式或行为可能会更容易被接受而不是被认为很尴尬。但另外一种同样合理的可能性是,双方之中一人的性期待可能与另一人大相径庭,这可能会带来一些别扭。在这样的时候,全身赤裸会让尴尬时刻显得加倍尴尬。

亲密的尴尬

说到社交尴尬者以及他们的约会经历,一些研究提供了一些数据支持。一个直觉性的假设是,社交尴尬者在识别和传递不明显的暧昧信号方面应该都有困难。如果这一假设成立的话,那么尴尬者成功建立浪漫关系的概率就会小得多。

暧昧调情就如同滑雪中级别非常高、难度非常大的双黑道,属于社交技巧中的高难度等级。很难说有某个特定的信号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兴趣,相反,这种兴趣是隐藏在多种信号之中的,接收信息的人也不是凭借一个,而是凭借多个信号的共同作用来破译对方的兴趣密码。举例来说,如果有人将身体朝向你、看着你的眼睛、向你微笑,那么此人很可能是一个社交流畅且喜欢你的人。但如果有人将身体朝向你,向你这边倾斜,忍不住地看你,在你摸到她头发时咯咯地笑,抚摸你的腿……那么很有可能她对你有几分意思,当然这也不是百分百绝对,对男女间事情的判断属于那种只能无限趋近却永远无法完全确定的事情,这意味着你随时都有可能判断出错,而总有一些人会比其他人更容易犯错。

关于尴尬者浪漫关系建立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来自于一篇硕士毕业论文,其作者是卡尔顿大学的科乔·明塔(Kojo Min-tah)。明塔调查了124名大学生,以考察社交尴尬者会不会更容易误解他人的浪漫兴趣。他发现,社交尴尬者很容易将他人柏拉图式的交往行为误解为调情,一旦有了这种错误的理解,他们就极容易在约会的时候做出不恰当的行为,比如对对方表现出着了魔般的兴趣或是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鉴于社交尴尬者本来在解读通常的社交信号上面就有困难,那他们会在两性关系情境中遇到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你对某个人怀有不一样的感觉而那人却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意思,这是件让人尴尬的事情,更要命的是,会错了意还会带来严重的机会成本:自以为锁定了这个目标,从而错失了其他更多的潜在可能性。正是这种精确意会别人浪漫信号能力的欠缺,使得他们成功建立浪漫关系的概率要比不尴尬的人少得多。

丽萨·乔布(Lisa Jobe)和苏珊娜·威廉姆斯·怀特(Susan Williams White)在一个97人的大学生样本中进一步检验了上述假设的真伪。他们发现,社交尴尬者更容易报告说自己当前正处于一个浪漫关系之中,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比不尴尬的人拥有更多的约会机会,而是因为平均而言,他们处于一段关系当中的时间(18个月)要比不尴尬的人(11个月)长得多。

对于这一结果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其中一种可能是,因为知道建立一段新的关系相对于他们的社交技能而言是更具挑战的事情,于是他们宁愿在一段既定关系上付出更多的时间。另外一种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必像不尴尬的人们那样有那么多的约会机会需要处理,所以他们在一开始选择交往对象的时候就比其他人更为谨慎和斟酌,也或者,因为他们对一段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焦虑要远高于常人,这会让人觉得他们对于即将建立的这段关系非常感兴趣,从而促使对方也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一旦社交尴尬者进入一段关系,在令人头晕目眩的热恋期之后,随着激情慢慢消退,他们面对的将是一组定性不同的期望。亲密关系在情感上的特征是,伴侣双方会很快分享个人信息,对对方的自我暴露做出共情回应,对对方的需求做出恰当回应。这种建立亲密关系的一整套流程对于社交尴尬者来说充满了挑战性,因为他们很少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兴趣所在和情感,很容易错会别人传递出来的意思,也很难快速地调整自己的日常节奏去适应另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因此,他们极容易因为浪漫关系中高强度的情感互动而变得不知所措。

亲密关系中这些固有的障碍对于社交尴尬者来说是无法克服的,但他们还是可以通过把自己敏锐的注意力投放在合适的地方来促进关系的蓬勃发展。维持良好关系的秘诀之一在于人们对伴侣持有合适的期待,而对方愿意为了满足这份期待而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和在任何其他关系中一样,亲密关系中的伴侣需要感受到付出与获得在两人之间是大致平衡的,在幸福的关系中,这一点很重要。

来自阿姆斯特丹大学的莫妮克·普曼(Monique Pollman)和同事在一个195对已婚夫妇的样本中考察了尴尬特质与婚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她们发现,尴尬特质至少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影响关系:个体的尴尬水平会影响他对婚姻满意度的感知,同时他的婚姻满意度也会受到配偶尴尬水平的影响。

普曼发现,对于女性来说,配偶是否是社交尴尬者并不影响她们的婚姻满意度,此外,自己是否是尴尬的人,也不影响她们的婚姻满意度。也就是说,无论自己是否是社交尴尬者,也无论是作为尴尬者的妻子还是不尴尬者的妻子,她们都具有相似水平的婚姻满意度。一句话,女性的婚姻满意度与尴尬特质无关。

对于男性来说,情况则要复杂得多。普曼发现,丈夫的婚姻满意度不受妻子是否尴尬的影响,但是受自己是否尴尬的影响。与不尴尬的丈夫相比,社交尴尬的丈夫报告了更低的婚姻满意度。普曼发现,他们的低满意度主要是因为自己不容易信任别人,以及不容易获得亲密感。这一结果非常直观地展示了尴尬男性的关系图景:他们非常努力地维持着关系的正常,他们不相信事情可以顺利解决,他们过于拘谨和防卫的姿态使自己难以与他人形成更为深入的情感联结。

这一结果囊括了一幅广阔的关系图景,无论这种关系是浪漫关系、家庭关系还是朋友关系,人们通常会认为,时间越久,一份感情会越亲密,但对于社交尴尬者来说,这份期待可能很难得到满足。不像在最初的人际互动中,基本的社交礼仪和脚本都是程式化的,满足这些社交期待也都有章可循,建立亲密关系的社交期待要更加不可预期,也更加难以满足。如果一段关系的长期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归属感,也就是满意和稳定的感觉,那么社交尴尬者可以通过两套独立的社交技能来实现这一目标。第一个就是弄清楚如何满足微小的社交期待,像是会见新朋友、参加聚会或召开一个工作会议等。一旦他们建立了一个更为深入的关系或者完成了约会的初始阶段,开始建立亲密感时,另一套技能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心理学家称之为在两人之间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结和相互依恋。

来自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布鲁克·菲尼(Brooke Feeney)是一位研究人际关系领域的泰斗。他提出了浪漫关系中的“依赖悖论”。建立亲密感的最关键要素之一就是自我暴露和提供支持,这始于关系中的一方分享一些个人化的想法或经历,从而暴露自己的脆弱无助,如果另一方能够给以共情和支持性的回应,那么在双方之间就建立起了一定程度的信任与亲密。但是自我暴露是一把双刃剑,它需要主动分享,也需要掌握分寸。暴露过多或过快可能把对方吓走,一点都不暴露则会让人产生距离感。

当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开始相互依恋对方、寻求情感支持时,他们同时也会对自己能保持独立充满了信心。这不是说一个人完全依赖于对方,离开了对方自己什么也做不了,而是说,他们相信在不确定和重大挫折面前,对方能够提供支持和保持忠诚。当一方在另一方需要的时候总是能够给予支持性的回应,那么被支持一方则不仅在当前关系中会感到满足且表现出色,在其他情境如学习和工作场合中也往往能做到最好。

社交尴尬者常常会显得过于独立,这可能部分源自于他们的疏离态度、内向性格和小众化的兴趣点。对他们来说,克服缺乏亲密感困难的重要法宝就是主动向伴侣寻求支持,从而在两人之间形成一种联结感,以此为基础,双方才能在给对方留出充分空间让其自主发展兴趣方面拥有基本而必要的信心。但正是因其过分独立,让他们相信依赖伴侣不但不会受到伤害反而会更有利于形成真正独立感,对他们来说是很难的。

“依赖悖论”很难处理,因为自我暴露本身带有一定的风险,对方未必愿意很好地给予回应,甚至最终会放弃这段关系。浪漫关系始终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在你第一次牵起对方的手说“我爱你”的时候,在你把自己最隐秘的想法和感受讲给对方听的时候,都是风险猛涨的时候。正是这样,不少人会在一段关系正常向前的过程中忽然急流勇退,给双方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因为在内心深处,他们担心自己在这场情感赌博中输得一败涂地。但在爱情这个赌桌上,讲求的是全或无的参与,揣着50%的心思来赌局,恐怕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当社交尴尬者决定要做某件事情,就总想把它做到100%。而生命中如果说有那么一件事情必须要付出100%的努力才可能获得成功,那无疑就是浪漫关系。如果社交尴尬者的伴侣愿意再多付出一些耐心,而尴尬者发自内心地愿意将自己的精力投向建立亲密感,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自己舒服就行的话,那么他将和其他任何人一样有可能成为一个贴心而忠诚的伴侣。

永远幸福的尴尬之路

浪漫关系在满足我们归属感方面的深远意义也赋予了它巨大的杀伤力,使得它能够极大地影响我们情感的稳定性,一段不成功的关系至少会在两年内持续地对我们的人际关系造成弥散性的影响。

当我们爱上一个人,那种无比的陶醉和眩晕会降低我们的思考能力,在这样的情势下,一旦某些期待未被满足,就会生成一种强烈的情感,让我们随时都可能会说出一些很伤人的话,这些话我们未必真那么想、甚至对其他人都绝对不愿意说出口,更别说是对所爱的人了。于是这种爆炸性的杀伤力也带来了焦虑感,它掀起我们情感的波澜,让我们远离舒服区。有些人非常担心一旦情绪爆发会伤害到别人,另一些人则害怕不能传递出足够的亲密感,唯恐对方不知道在内心深处,自己才是这个世上最爱她/他的那个人。

我的第一本书《永远幸福的科学》讲的是如何找到一份天长地久的浪漫关系,这本书面世之后,常常有人问我:“对于一份成功的关系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关系领域的研究者对人类亲密关系中的多种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寻找影响快乐而稳定的两性关系的决定因素。如果必须要我给出一个简洁的答案,我通常给出的是一个并不实证的答案。

当老年人在多年的共同生活之后丧失了伴侣,他会告诉你,在他们的关系中,最让他想念的是他们经常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一些“小事”。他们想念和另一半一起分享的一些日常习惯,那些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合作行为将他们两人变成了“我们”。刚刚经历丧亲的人会含着眼泪告诉你,他想念之前他们一起沿着湖边散步或是一起开车去上班的情境。一位老绅士在妻子去世50年之后说了一句让我为之哽咽的话:“她是唯一一个知道我的咖啡里要放两包糖的人。”

让这些老人们念念不忘的是两人之间的合作以及另一半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着痕迹地为自己所做的一些慷慨行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婚姻生活之外的一些责任占据了人们的心思,慢慢地这些日常小事被当成了理所应当,人们几乎已经意识不到这些事情的意义,直到那个人走了。对于社交尴尬者来说,因为常常将注意力投入在一些非社交领域的小众兴趣点上,他们需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关注伴侣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的事情。很多时候,最爱我们的人恰是我们最容易忽视掉、也最不跟我们计较的人。

与不尴尬的人们相比,社交尴尬者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遭遇更多独有的挑战。他们很可能会误读另一半的意图,或是对浪漫关系中高强度的情感互动感到无所适从,但是所有的亲密伴侣都会遇到挑战,每一对夫妻也都有自己的难题需要克服。在长期的关系中,让关系经久不衰的心理学准则或叫心灵密码是公平、善意和忠诚,只是浪漫关系给出的挑战比一般关系还要严峻和苛刻得多,对这些亲社会态度和行为的落实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对于社交尴尬者还是擅长社交的人来说,最好的建议就是,要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慷慨与善意,同时对另一半表现出来的合作与善意永远保持第一时间的觉察与感激。 Z4IiGv4c4btLs3fxbS2Ssyva/d5x/YyDKhZ9c+UuZ0X+nclIMliZOmtJXrVihA4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