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脾气暴躁、爱发脾气、任性……

周六的早晨,吕薇早早就醒了,心里有事总是睡不好。她叫起成成,简单吃了早饭,便出门了。

今天的天气确实不错,不冷不热的温度、干净整洁的街道、三三两两一起晨练的老人,让人忍不住想放慢脚步好好享受一下难得的周末。但吕薇并没有感到一丝惬意,原本纤瘦的身躯反倒被脑子里烦乱的思绪困扰得更加紧绷起来。她没有心情放慢脚步享受周末的清晨,反而越走越快……她想尽快见到雯静,想尽快让雯静帮助成成改掉这脾气暴躁的恶习,此刻她特别需要一根“救命稻草”……

雯静是在一次驴友自驾游时认识吕薇的,那时候成成才6岁。雯静对这个俊秀得让人忍不住想要亲上一口的小男孩记忆深刻——聪明有余、“规矩”不足。那时,碍于朋友的面子,雯静并没有多说什么,但出于咨询师的职业本能,雯静不由得对这个小男孩多加了几分留意和用心。

那次的自驾游一共五个家庭,只有吕薇是一家三口,于是成成理所当然地就成为了那次自驾游众人关照呵护的焦点。成成也是个活泼开朗的开心果,很快就和大家熟悉起来,不认生,也不拘谨,大人们也都喜欢逗他开心。有了成成的加入,原本陌生的五个家庭很快就打成了一片。因此,最开始雯静对成成的印象是非常好的。

但是很快,雯静就发现了成成身上不太对劲儿的地方——这个看起来聪明又漂亮的小男孩很容易情绪失控,或者说,他并没有意识到情绪也是需要控制的。比如,玩着玩着游戏,他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脾气,大喊大叫、不依不饶,让周围的大人无所适从,等他安静下来问他才知道,只是因为刚才有个叔叔没有征求他的意见就自作主张地把两个玩具调换了位置。又或者,跟爸爸疯在一起玩得正开心时,爸爸不小心撞了他一下,他并不会像普通小孩一样哭泣喊疼或委屈求抱抱,而是瞬间暴跳如雷,不分轻重地朝爸爸打回去!虽然小孩子的拳头没有多重,但成成那股子“我要跟你玩命”的架势着实让雯静吃了一惊……

这个6岁男孩的脾气就像他的想象力一样天马行空。更让雯静感到不解的是,成成的父母似乎对孩子这样的性格视若无睹、习以为常。

那次的自驾游,有一对夫妻是吕薇的老朋友,因为工作原因始终没有要孩子,因此对成成有一种特别的喜爱,成成也喜欢黏着他们玩。吃午饭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成成坐不住,围着桌子跑,这对夫妻怕他摔着,就招呼他过去坐:“小家伙,别乱跑,过来坐我这儿来。”成成想都没想脱口而出:“老家伙,我才不去找你,你吃你的饭吧!”顿时就把雯静惊到了,下意识地说道:“成成,这样说话不礼貌,快向叔叔道歉!”这下,吕薇的脸上也挂不住了,她突然从胸腔里发出一声怒喝:“成成!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快!过来给叔叔道歉!”看成成一缩脖子要溜,吕薇一把揪住他的领子。这下,成成被吓懵了,开始哇哇大哭。周围的人都开始感到尴尬,雯静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说实话,雯静最初对吕薇的印象并不太好,但出于咨询师的职业素养,她保留了客观的观察和“阴影都因为背面有阳光”的豁达心态,继续与吕薇一家保持交往,但并不频繁。直到两年后,吕薇带着成成和一叠有关儿童多动症的问诊资料来向她求助,雯静才知道这对母子已经遇到了这么严重的问题。

问题最初出现在成成上小学二年级时,那时候他在班里就已经是有名的“捣乱分子”了,老师怎么管教,他都听不进去,但因为他脑瓜聪明,学习成绩好,只要不犯大错,老师们也大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去了。但升入三年级后,换了新的班主任,新班主任是那种比较传统、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的老师,看到成成不尊重老师和同学,还常常扰乱课堂纪律,并没有因为他的成绩好而包容他;再加上成成在6~8岁这段社会规则建立的敏感期内没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体察他人的情绪,因此,之前积累的一系列问题终于在三年级上学期集中爆发了。

吕薇曾向雯静诉苦,说那半年对她来说简直就是暗无天日。她几乎每隔一天就被老师请去谈话,不是因为成成上课时不举手而直接站起来顶撞老师,说老师讲的不对,就是因为他跟同学一言不合就开打,劝都劝不开,要么就是因为他上课不听讲,祸害周围同学陪他一起玩,哪个同学要是不理他,他就花样百出地整治人家……

成成更是把新来的班主任视为眼中钉,觉得班主任任何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是在针对他,于是他也就开始故意跟班主任对着干,完全把学习抛诸脑后。一二年级时,凭着天生的一点小聪明,成成在班里一直都是名列前茅,也因此一直颇受老师们的“照顾”。三年级之后,由于得不到特殊照顾了,成成变得越来越叛逆,仅剩的那点小聪明全用在捣乱上了,学习成绩也慢慢掉到中等水平。

终于,三个月后,班主任老师跟吕薇语重心长地说:“带成成去看看心理医生吧,看看他是不是有多动症或者什么其他精神或心理上的问题,我实在是拿他没办法了。有他在,我整个班都毁了。”那时的吕薇,几乎处于心理崩溃的边缘,虽然她很难接受老师的猜测,但儿子如此频繁地闯祸,也让她觉得也许应该找医生看看。

于是,之后的三个月,每周二下午吕薇都请假带着成成奔波在去医院看病的路上,做了各种检查、填了各种量表、接受了各种问询之后,医生给出了诊断结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建议成成服用相关药物,来改善注意力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成绩,短期内改善孩子与他人频繁发生冲突的情况。”

拿着诊断书,吕薇难过得想哭,却又仿佛感到如释重负:我的儿子只是病了,他没有变坏,他只是病了,不是我教育得不好,不是我的错……

“叮咚”,一声清脆的门铃声将雯静从回忆中拉回现实,她起身开门,迎进来吕薇母子。看着眼前这个看上去乖巧可爱的男孩,雯静很能理解昨晚吕薇在电话里难过的倾诉。她拉过成成的手,热情地将母子二人迎进办公室,拿出饮料和水果,简单而随意地聊起了家常。

在雯静的印象里,吕薇是一个很注重生活品质的女人,很少素颜出门,而且常年在外企工作,衣着打扮上也是非常讲究的。但今天她看到的吕薇,却是脸色憔悴,衣着随意,外企精英的高雅气质全然不见了。雯静不免有些心疼,她大概猜出了过去这一年里,吕薇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煎熬。

吕薇似乎看出了雯静的心思,尴尬地说了一句:“今天出门有点着急,没来得及收拾自己。”吕薇是个爱面子的人,雯静十分清楚,于是笑着说道:“今天是周末嘛,随意而舒适才有度周末的感觉。”吕薇勉强笑了笑。雯静又与这母子俩寒暄了几句,随后便请助理小洁老师带着成成到另一间咨询室去做沙盘游戏了。

吕薇看着儿子转身离开的背影,轻轻叹了一口气,内心百感交集,今天她可不是带着儿子来串门的,但一肚子的委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雯静也没有急于向吕薇询问,而是随意聊了些自己小时候上学时的趣事,慢慢把话题过渡到昨晚吕薇给她打电话哭诉成成大闹计算机课的话题上。吕薇这才打开了话匣子,一股脑儿把成成这段时间在家里、在学校各种捣乱惹祸发脾气的“劣迹”竹筒倒豆子般说了出来。

成成所在的小学是重点校,从四年级就开设了计算机课。成成非常喜欢学计算机,他对编程一类的课程称得上是着迷,因此他也把上计算机课当成了学校里最有乐趣的事儿。可昨天那堂计算机课却被他闹得鸡飞狗跳,满校园皆知。

上课铃响后,计算机课韩老师带着全班来到机房,学生们按照顺序进去后,各自站在被分配到的电脑旁,等待老师讲课。韩老师在上面讲基础知识内容,并没有让学生们开启和操作电脑,而成成在未经老师允许的情况下启动了电脑,等了半天电脑却没有任何反应。然后,他伸手又按开了左右两边同学的电脑,发现人家的电脑都是运行正常的。于是,无名之火立即在成成心中蔓延起来,他不停地反复开关机,快速使劲敲击着键盘,最后拿起桌上的鼠标狠狠地摔向桌面,但电脑仍然没有任何反应。

正在讲台上讲课的韩老师听到鼠标重重“亲吻”桌面的声响后,立刻出现在了成成旁边,严肃地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成成似乎没有注意到或者说他毫不在意老师是否在他身边,举起键盘又摔又打,嘴里还骂骂咧咧的。韩老师见状,立刻明白成成的电脑是坏的。韩老师立刻制止了成成的行为,并给他调换了其他电脑,但成成仍然不依不饶地跟老师大吵大闹,吵吵着说:“这不公平!凭什么我的电脑是坏的,给别人的就都是好的?你们全都针对我!对我不公平!”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首要工作是完成教学任务,一个人要面对全班几十个学生,很难像幼儿园老师一样和蔼可亲地循循善诱。成成这样地无理取闹,把一个成年男老师逼得火冒三丈、忍无可忍,他一把就把成成揪起来要拖出教室罚站。成成双手抓住机房门口的门框不放,嘴里大喊大叫着要给老师“好看”。韩老师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反过手抱起成成就去了校长室。成成也不甘示弱,一直闹到校长室还不肯罢休,结果差点儿被校长勒令停课……

其实,成成被老师送进校长室,并非单单因为这次的计算机课,类似的大闹课堂的事件已经不止这一次了。

有一次,数学老师要进行课堂小测验,让前排学生向后传递试卷。由于成成上课爱捣乱、爱说话,他被老师安排坐到了最后一排。可不巧传到他那儿的试卷是一张“残品”,大概是印刷裁切的时候出了问题,试卷的一角被折叠导致形状不规则,但并不影响答题。而成成却认为自己再一次受到不公平待遇,他一怒之下把试卷团成个球扔到了地上,并对老师大吼大叫:“你对我有意见就直说!凭什么给其他人的试卷都是好的,到我这儿就是个残次品?”

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只是个巧合,前排的同学挑剩下了才轮到后排同学也是常有的事,并不是老师有意针对成成,可他却不依不饶,与数学老师争执不休。老师无奈之下让他到门外反省,以免影响其他同学考试。结果,成成一怒之下跑出了教室。老师担心他出事,就跟着追了出去。结果,成成和老师在操场上玩起了“追逐大战”。最后,在两个体育老师的围追堵截下,成成才被“押”到了校长办公室。当然,最终的结果就是再一次被请家长并全校通报批评……

小洁老师从咨询室出来到饮水机前接水,成成开心的笑声从虚掩的门缝中隐隐约约传出来,正在痛诉儿子千般劣迹的吕薇,原本焦虑的眼神中突然多了几分黯然神伤。雯静一边暗示吕薇继续说,一边安抚着吕薇有些激动的情绪——每每说到她要在校长和老师面前替惹祸的成成求情、说好话、立字据、写保证书时,吕薇原本纤弱的肩膀就会微微颤抖,语速加快,语调也会提高一个频率,双手不停地交叉揉搓着,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她按捺住几近失控的情绪。

一个多小时的倾诉、忍不住滑落的泪水,让吕薇感到心里豁亮了许多——真的很久没有释放过这种压抑的情绪了。雯静递了杯水给吕薇,示意她稳定一下情绪,转身打开了音响,轻缓而又熟悉的各种大自然的声音慢慢充满了整个房间——海浪声、晨风声、夜雨声、虫吟、鸟鸣……

吕薇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她希望雯静还能像半年前那样坚定地告诉她成成没有多动症,还能帮她和儿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带着他们走出阴霾……焦急、迫切、渴望、求助等诸多复杂情绪都从她的神情里流露出来。

雯静轻轻拍了拍吕薇的手说:“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和担忧,我也特别能理解成成的委屈和恐惧,但我真的不认为事情已经糟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了,成成也并没有闯下天大的祸。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很简单,我们一起帮成成补一节叫做‘控制情绪’的课如何?”

听完,吕薇一怔,喃喃自语:“让他学会控制情绪,太难了!”雯静笑了笑,并没有接着吕薇的话说下去。她将手放在吕薇的手上,轻轻按了按,示意她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起身到另一间咨询室将小洁老师和成成一起请了出来。

看得出,刚才的一个多小时里,成成和小洁老师相处得不错,成成眼里流露着轻松喜悦的光芒,似乎忘了今天是为什么和妈妈一起来到雯静老师的工作室做客的了。

“成成,刚才老师和你一起做的沙盘游戏,你喜欢吗?”

“喜欢,特别有意思,老师总是能猜出我没有说出来的想法!那种感觉特别棒!”

“那你愿不愿意给我们讲讲昨天在计算机课上发生的事情里,有什么是你没有说出来而我们又没有猜到的呢?”

雯静问完这句话,看到成成警惕地抬头看了她一眼,脸上立刻浮现出戒备的表情,肩膀紧绷着,双手在两侧隐隐攥成了拳,似乎正准备迎接一场多人联合质问战,小脑袋里似乎也正在酝酿着如何才能在这场论战中取胜。雯静见状,起身给成成倒了杯水,然后顺势在他身边坐了下来。

“成成,白雪公主的故事你听过吧?还记得里面那个魔镜吗?”

“记得啊,那是个什么都知道答案的魔镜。怎么了?”

“雯静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魔镜,它能让你看到平时看不到的自己,你想试试吗?”

“想……可是我不敢。”

10岁左右的男孩子,很多时候已经可以用大人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了,可唯独这好奇心是他们最可爱的地方。成成其实心里知道雯静老师说的魔镜不是真的,却仍忍不住好奇心想看看雯静老师到底想怎么做。

小洁老师起身拉开旁边墙上的一扇帘子,露出了一面落地镜,带有古朴雕花纹饰的镜框竟真的有几分童话故事里的感觉。

“成成,我们来试试好不好?就像刚才在屋里咱俩玩沙盘游戏一样,我们一起来试试看,看能不能找出你不知道的或没说出来的你自己。”小洁老师站在镜子旁边温和地鼓励着成成。

“嗯,那好吧,我试试看。”成成略一犹豫便答应了,可见在刚才的沙盘游戏中他与小洁老师建立了不错的信任关系。

雯静让成成找一个自己舒服的姿势面对镜子里的自己,成成便扯过来一个坐凳,跨腿坐上去,双手撑在凳子边缘支撑着上半身的重量,似乎是想找一个支点,给自己接下来的魔镜游戏打打气。毕竟只是一个10岁的男孩子啊,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就能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内心的起伏变化。

“成成,接下来,雯静老师会请妈妈把昨天从学校老师们那里了解到的事情经过原原本本地复述一遍,在这个过程中,你要答应我做到两件事:第一,不要插嘴打断妈妈的话,也不要解释或反驳,等妈妈说完,老师会给你时间表达你的想法;第二,在妈妈讲述整个事件的过程中,你要保持和镜子里的小男孩进行对视,去观察他的变化,在内心与他交流,然后替他把他想说的话说出来。可以吗?”

“观察什么?这镜子里的不就是我自己吗?”成成反问道。

“对,也不对。”雯静笑道,“镜子里的男孩看起来是你,但又不完全是你,一会儿你可能会在镜子里看到一个陌生的自己、一个连你自己都不确定是不是你的你自己。你不好奇吗?”

“嗯……那好吧。我试试。”

“那刚才老师提出的两点要求你能保证做到吗?否则你可就看不到另一个你自己了。”

“我能做到。”成成笃定地点了点头,表情开始变得认真起来。所以说,很多时候,跟这个年纪的孩子沟通,讲大道理远不如调动小好奇心来得管用。

雯静满意地摸了摸成成的头发,转身坐到沙发上——从这个角度她可以从另一面镜子里看到镜子里的成成,而又不会被成成发现自己在观察他。然后,雯静示意吕薇,尽量平静、客观、完整地把昨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复述出来。

吕薇看着镜前儿子的背影,心底一软。经过刚才一个多小时的倾诉,她的情绪和心境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语气和语速也缓和很多,她慢慢开始讲述起昨天下午的那场大闹课堂的故事……

雯静当然不是为了再听一遍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借由吕薇讲述事情的过程,来观察成成的情绪变化和肢体语言。眼前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小男孩,一年多来带给她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咨询案例,还有隐隐的心疼和担忧。

雯静很清楚自己的职业角色,她只是儿童心理教育的咨询师,既不能替代心理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也不能替代父母和老师进行日常教导。但是,从一年多来成成身上发生的变化来看,大概没有人能够像她这样了解和理解这个男孩了。那场“多动症风波”,如果不是她的及时介入,很难想象发展到今天会是怎样一个局面。

今天,听完吕薇的叙述,雯静起身给她倒了一杯水,小洁老师也走过去揉了揉成成的肩膀,问他要不要喝水,然后顺势看似不经意地拉上了挡在镜子外面的帘子,牵着成成的手让他转过身来,与吕薇和雯静两两相对,从而形成了会谈的位置和角度,不远不近,距离上的舒适度刚刚好。

“成成,刚刚听了妈妈讲述的事情经过,我认为问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可能是由于学校机房设备管理和保养不善,导致一些电脑无法正常使用,这恰巧被你赶上了。而你摔打电脑的行为虽然不对,但应该也不是出于破坏课堂的目的,恰恰相反,你发脾气是因为发现自己的电脑不能用,担心有可能会因此浪费一堂期待已久的计算机课而感到失望和懊恼。你并不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相反,正是因为你太喜欢计算机课了,所以才没有控制好自己的失望情绪,从而引发后来一系列的麻烦,是这样吗?”

没等雯静说完,吕薇和成成不约而同地用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看向雯静。雯静明白,这母子俩的“难以置信”是各有原因的——吕薇难以置信,是因为:昨天那么大动静的一场“大闹课堂”居然就被雯静这样三言两语化解了,说得还是成成有理了似的,貌似他非但没错,还落了个“爱学习”的好名声,这教育方式太不可思议了!而成成的“难以置信”则很简单:雯静老师你简直太懂我了啊!

雯静并没有急于向吕薇解释什么,转而望向眼底闪着光、一扫刚刚焦躁情绪的成成——小男孩周身的肢体语言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兴奋感。雯静笑着问道:“成成,你说雯静老师分析得对不对啊?”

“对!对!太对了!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啊,跟小洁老师一样,我们都有特异功能,小洁老师能够通过沙盘知道你想说的话,我能够通过魔镜听到你想说的话,现在相信了吧?”

“相信了!嘻嘻,这太神奇了!”

毕竟还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成成这前后两分钟的情绪变化雯静都看在眼里,心里竟有一丝隐隐的心疼。

“很高兴你赞同雯静老师的想法,可是我发现另一个小男孩似乎并不是这么认为呢!成成,你还记得刚刚镜子里看到的他的样子吗?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好吗?”

成成听话地闭上了眼。雯静问道:“你刚才一直在看着镜子里的他吗?”

“嗯,一直在看。”

“你能描述一下刚刚他在听妈妈讲述事情经过时的样子吗?”

“嗯……”略一迟疑后,成成说道,“首先,我看到他很失望,盼了一个星期的计算机课结果碰到一个坏电脑。而且,他也很委屈,不明白机房那么多台电脑为什么偏偏是他这台坏掉了。后来,他变得很气愤,觉得所有人都在针对他,明明他的电脑坏了,该发脾气的人是他,可为什么到了最后所有人都在对他发脾气?他没做错什么啊,他只是想要一台好电脑而已。嗯,虽然后来他也有点后悔自己不该大发脾气,可他还是觉得很气愤,所有人都对他不公平。”

成成说完,有点不安地看着雯静,雯静毫不吝啬地夸奖了成成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一个10岁的男孩子有如此出色的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实在是让人欣喜的!要知道,在所有控制和调整情绪的工具中,语言表达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力量的。对于解决成成的问题,雯静更有信心了。

“成成,你特别棒,你看到了镜子里那个男孩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设身处地地替他表达出来,这非常好。老师问你,如果让你回到昨天的课堂,你会怎样劝慰他,才能让他避免发生这个不愉快的事件呢?”

“我会劝他忍一忍,等老师讲完课之后让老师给他换一台好用的电脑……”成成低着头,说话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小。

“嗯,特别好!成成,你非常棒,你不仅体谅了镜子里那个男孩的心情,还替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你愿意把这个建议亲自告诉他吗?”

成成听完怔了一怔,很显然,他当然知道镜子中的人就是他自己,但为什么雯静老师却说得这番煞有介事,好像镜子里真有一个人。但他不得不承认,刚刚跟雯静老师的这番对话,让他心里舒服极了,也就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说:“我愿意。”

小洁老师站起身来,再次拉开了挡在镜前的那扇帘子,看到坐在那里的成成有些迟疑,便轻轻向他伸出手摇了摇,示意他过去。

成成站在镜前,再次面对镜子里的自己。此时,他仿佛真的看到了昨天大闹课堂的那个“浑小子”,既熟悉又陌生,竟不由得脱口而出:“下次再碰到这种事情,你就先忍一忍,换台电脑不就得了!”说完,竟有一种从未体会过的轻松惬意,不由得对着镜子傻笑了起来。

小洁从背后扶着成成的肩膀低声跟他说着什么,小男孩断断续续发出清爽的笑声,孩子的世界其实很简单。

雯静转回身来看着坐在沙发上发呆的吕薇,笑着说道:“看把你紧张的!我就说问题没那么严重吧?快过去抱抱你儿子,妈妈一个拥抱抵得过老师讲半个月大道理!”

吕薇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昨天闹得这么严重的一场停课风波,居然被雯静老师用这三言两语的“魔镜游戏”化解了!整个过程几乎不着任何痕迹。

雯静转身进屋去取东西,小洁老师拉着成成过来给了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吕薇紧张僵直的身体一下子还不能适应,差点儿被儿子拥着滚坐进沙发里。成成咯咯笑着,说妈妈怎么像纸糊的一样站都站不住。吕薇眼眶有些酸胀,强忍住眼泪没有让它流下来,回身又把成成拥进怀里——不想让儿子看到自己含泪的样子吧。

雯静从屋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个本子和一把特殊的尺子,走到成成面前:“老师知道你并不是非要故意去惹麻烦,只是很多时候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和脾气,是不是?”

此时已经彻底放松下来的成成大方地点了点头说:“是的。我不是故意要捣乱的,就是有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

“老师今天送你个礼物好不好?让它来帮助你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脾气。”

“真的吗?好啊!”

“接下来,咱俩通过我问你答的方式来学习怎么使用这个礼物好吗?”

“好的,没问题!”

“成成,你在学校经常发脾气,搞得老师和同学都对你有很大的意见,是这样吗?”

“是……很多次我都因为在学校乱发脾气、大闹课堂被请家长,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写保证书,这让我觉得很没面子。”

雯静翻开本子,用笔和尺在本子上又画了一个尺子,并标记了从1到10的刻度(见图1-1)。

“成成,你看这把尺子,1代表你很好地控制了愤怒,10代表愤怒控制住了你。你回想一下,昨天大闹课堂的你,大概是处在标尺的什么位置呢?”

成成略微迟疑了一下:“大概在8或者9的位置吧。”

“这个结果比我想象的要好一些呢。我以为,你会把自己定位在10上。”

成成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发,笑了笑,说:“我可不想到10那里。”

“那你觉得当你下次再碰到和昨天类似的事情时,你会在标尺的什么位置给自己做标记呢?”

图1-1

说明:德沙泽尔1985年在《衡量问题》中提出了一种借助尺子来敦促学生慢慢改变其行为的办法。

“我想,5吧。”

“哦!这简直太棒了!太让人惊讶了!你仿佛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成成。”

听完,成成并没有特别开心,反而叹了口气,像只泄了气的小皮球:“从9移到5?我觉得有点悬,我怕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做。”

“不过,我倒是觉得,向前推移4个刻度对你来说并不困难,只要你记住今天劝诫镜子里小男孩的那句话,我相信你就一定能做到。如果偶尔没有做到也没关系,哪怕下次你还停留在9上,我也为你感到骄傲,至少你没有让你的愤怒继续向10发展。”

听了雯静的话,成成心里的压力顿时小了许多,自信心也油然而生,有了改变自己的决心和勇气。

“嗯,我想,或许我还可以在课堂上少一些小动作,忍住不跟其他同学说话,不打扰老师讲课,这样老师就不会总挑我的毛病了。还有,我想我也会学着控制自己的坏脾气,不跟同学打架,不跟老师吵架。如果实在忍不住,我就自己躲起来发脾气,这样就没人看到了,估计就不会再被请家长了。”一口气说完,成成用眼睛偷偷瞄了一眼妈妈,然后又低头红了脸。

雯静不确定吕薇是否看到了儿子刚刚那一瞬间的小动作和小情绪,便问吕薇道:“如果成成真能做到如他所说,你觉得生活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嗯,至少平时上班的时候不会总是提心吊胆,怕接到老师的电话或直接被请进校长室吧!我记得成成以前虽然说也很淘气,但还是讨人喜欢的;虽然也会发生在课堂捣乱的事情,但至少比现在的情况要好很多。”

“真的?那确实不错。如果让你在标尺上标记成成那时候的表现,1代表你很满意,10代表你特别不满意,你觉得应该在什么刻度呢?”

“我想,应该在5或6的位置吧!”

“太棒了!你能描述一下那个时候的成成有怎样的表现吗?”

“那两年,成成的学习成绩非常好,总是名列前茅,还得了很多奖状,每天回家都能认真完成作业。虽然也会与同学吵架,但那是偶尔才发生的。更重要的是,他那时很尊重老师,上课很少捣乱,还会积极帮老师做些事情。”

雯静看到对面成成的头越来越低、脸越来越红,忍不住逗了他一句:“成成,妈妈说的这些都是真的吗?”

成成听完,突然抬起头,一脸倔强地说:“当然是真的了!而且还不止如此,我还是班里的卫生检查员,要是看到谁乱扔东西,我都会马上指出来让他改正呢!”

“真的吗?这简直太棒了!成成,你现在愿不愿意做自己的情绪检查员呢?每当发现自己要发脾气的时候,就马上跟自己说:‘忍一忍,我可监督着你呢!’就像你以前监督同学们不要破坏环境卫生一样?”

“好呀,我觉得我可以做到,我会把每一次劝自己不发脾气的事都在这个小本子上画出来的,就像以前给爱护卫生的同学们发小红花一样!”

“嗯,没错!控制好自己的脾气,你就是个小男子汉了,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希望下次我们再见面的时候,让雯静老师和小洁老师看到你的情绪标尺上的刻度数字越来越小。好吗?”

“好呀!咱们一言为定!”成成显得很兴奋,似乎已经有了痛改前非的勇气。

“吕薇,希望你也能给予成成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帮助他把情绪标尺的刻度越降越低。同样,下次见面,我也期待看到一个神采奕奕的妈妈和一个阳光快乐的成成。”

“好,我们一定努力!”

送走了吕薇和成成,雯静和小洁一起整理着咨询笔记。今天的咨询给他们母子二人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等待他们用心、精心地栽培,期待不久的将来能开出灿烂的花朵。

其实,吕薇走的时候还有很多问题想问,但雯静并不急于解释缘由,只是叮嘱她和成成一定要按照今天的约定去做,一定要相信成成改变自我的决心并坚定不移地支持儿子的每一点进步;并嘱咐道,遇到问题随时都可与她和小洁沟通与反馈。

吕薇并不确定成成是否真的能如他所说,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再乱发脾气。她也不知道一次咨询能对儿子产生多大的触动,也不知道雯静老师的办法对成成来说是否有效。但她还是愿意相信儿子,也决定要按照雯静所说的,去尊重、去支持儿子。为了儿子,她愿意做任何尝试。

第二天晚上,成成做完英语训练后,并没有像平常一样拿起iPad开始玩游戏,而是走到妈妈面前递给她一张保证书。吕薇接过儿子的保证书,拉他坐在自己的身边,开始认真阅读。

成成在保证书里,除了对自己大闹课堂的事做出了深刻反省外,还将雯静老师教给他的情绪标尺的用法详细写了出来,并把自己要如何控制脾气、希望争取多大的进步、该如何去做等都写得清清楚楚,充分表达了改正错误的决心。在保证书的最后,成成还写了一句:“被信任的感觉真好!”

看着保证书上稚嫩的字体,吕薇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被触动了。她在保证书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并表示将全力支持成成改正错误,也请老师再给成成一些时间和信任,相信成成一定可以做到。

吕薇将保证书递给成成,说:“你是大孩子了,说到并做到才是男子汉,明天妈妈陪你去向老师们道歉,请他们原谅你并相信你会做出好的改变的。”成成伸出手指和妈妈拉钩表示一言为定,母子俩开心地击掌明誓后,成成才跑去放心地玩游戏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这期间,成成的表现是积极的,虽然还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但与以前动不动就“大闹天宫”比起来要好多了。吕薇决定去学校走一趟,了解一下成成的表现。

班主任对吕薇说:“成成最近一个月表现确实有明显的改变,至少不扰乱课堂了,不跟老师无理争辩了。偶尔看到他和同学发生冲突,明明马上就要爆发了,他却能控制住自己转身走开。这确实让我感到意外,也很欣慰。”

班主任又讲了一些日常发生的事情,对成成这段时间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希望家长继续配合,帮助成成取得更大的进步,希望他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吕薇听着老师的评语,心情像过年放鞭炮的小孩子一样雀跃。

又过了几天,一个大雪纷飞的周末,吕薇照例把成成送到课外培训班后就回家做家务。临近下学的时候,吕薇往窗外一看,雪实在太大了,无法开车去接成成放学,于是给儿子打了个电话,说:“妈妈在车站等你。”成成在电话的另一端急匆匆地说:“好的好的,我手机快没电了,我先关机啊,一会儿再开。”说完就把电话挂了。

吕薇听着电话里嘟嘟的忙音声,突然意识到自己刚才没把话说清楚,儿子很可能以为她会去培训班门口的车站等,而自己的意思是在家门口的车站等,可要是万一走岔了呢?

吕薇赶紧再次拨打儿子的电话,却听到“对不起,您呼叫的用户已关机”。吕薇开始变得紧张起来,因为一旦走岔了或者等了好久也没见妈妈出现,成成回家后肯定又会是一通面红耳赤的吵闹。今天是她想得不周全,她已经做好心理准备来面对和安抚生气的儿子,手里也没停下,继续给儿子拨电话。

半个小时过去了,吕薇越来越为成成感到担心。她站在楼下的车站,一遍一遍地拨着成成的电话,走也不是,留也不是。终于,儿子的手机接通了,她立刻解释说:“成成,对不起,是妈妈刚才没有把话说清楚,我在咱家门口这个车站等你。你在哪儿呢?妈妈过去接你!”吕薇心急火燎地问道。

但令她感到意外的是,电话的另一端,成成既没有发脾气,也没有不高兴,而是平静地说:“好,我知道了,我这就往回走。”

吕薇又担心地问:“你那边还有车吗?这么大的雪你自己能回来吗?要不你在原地等着,妈妈这就打车过去接你!”

“不用了,外面好冷,我不想等了,我自己坐车回去就行,你不要过来了。”

“那好吧,你路上注意安全啊,保持开机!”

挂了电话,吕薇还是很紧张,她仍然担心儿子回来后免不了一场吵闹。她内心纠结着,看着表针一分一分地走动,一面担心着儿子路上的安全,一面又思量着该如何安抚儿子,避免争吵。此时的吕薇,真可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

20分钟后,一辆公交车进站,成成从车上下来,三两步就蹦到吕薇身边,看到妈妈满头满身挂着雪,大声说道:“哎呀,你怎么站在外面啊?!多冷啊!咱们快回家吧!我都饿了!”说罢拉起吕薇的手就往家走。

吕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这太出乎意料了!儿子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还在担心自己站在外面冷不冷!她又感动又欣慰,眼泪在眼眶中打起了转儿。

到家后,吕薇赶快给儿子换了衣服,倒了一杯热水,搓着他发红的小脸,心疼地说:“冻坏了吧?”成成的话再次给了吕薇久违的幸福感:“妈,我不冷。倒是你在车站一直等着我,脸都冻红了!”

晚上,吕薇给雯静打电话,开心地把这段时间成成的变化仔细讲给她听。雯静也为这对母子的转变感到欣慰,她用非常坚定的语气告诉吕薇:“成成其实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只要你能关照到他的情绪和情感需求,放下家长的架子,包容而平等地对待他,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只要让成成感到他被信任、被尊重。”

吕薇笑着说:“我现在对你的话简直是奉若圣旨呢!你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成成这么快就有这么大的转变?我一直想知道原因。”

“好啊,我也正想找你单独聊聊呢,周末有时间的话来我这儿喝茶吧。”

周六上午,吕薇衣着考究、装扮得体、面带笑容地走进雯静的办公室,笑着跟雯静和小洁打着招呼,握着两位老师的手,再三表示感谢。

虽然这次咨询,雯静只给了吕薇方法,而没有解释背后的原因,但至少从收效上看,这次的及时干预还是很有效的,不仅教会了成成如何面对发怒的自己,以及如何用标尺刻度法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教会了吕薇如何客观看待儿子的改变和进步,让她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急于否定,在接纳与信任中陪伴孩子向积极的方向慢慢转变。

雯静当然很清楚吕薇内心的困惑是什么,知道她今天来找自己,其实是急于知道这一个多月来发生在成成身上突飞猛进的进步究竟是怎么获得的。但是,面对吕薇充满期待的迫切神情,雯静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和她聊起了之前帮助成成克服“多动症”的那段时间所经历的一些事情。

当时,吕薇在朋友的建议下带着成成找到雯静,希望能解决“多动症”的问题。雯静也非常愿意为成成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辅助他摆脱困扰,也希望吕薇能重新看待成成“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更不要矫枉过正下猛药,因为那样不仅会伤了孩子的自尊,也会伤害孩子的身体。

近年来,多动症的定义变得越来越宽泛,被贴上“多动症”标签的儿童也越来越多。大多数临床指征和诊断标准往往基于医生的主观印象,不同的医生使用的测评量表也不尽相同,找出的那些问题在很多健康儿童甚至是成年人身上也同样存在——比如,不能专心听讲、做事丢三落四、写作业拖拖拉拉、随意打断他人谈话、难以保持端坐或静站、参与或配合集体活动有困难、回答问题经常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行为冲动、脾气暴躁、言语过激……

这些是病症吗?谁敢保证自己家的孩子完全没有以上这些问题?但是把这些现象汇总在一起定义为“多动症”,并使用精神类药物去治疗,就像医生面对一个剧烈腹痛的病人,只给他开止疼药而不去检查、诊断并治疗以消除引发疼痛的真正病因一样,是极度危险、不负责任的错误做法。

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给自己的孩子扣上“多动症”的帽子,而忽视了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错过了纠正问题的最佳时机,亲手摧毁了孩子的心理建设。

成成被诊断为多动症的那段时间,吕薇真的是心力交瘁,内心充满无力感。雯静的帮助就像及时雨一样,让她终于有了一丝喘息的机会和力量。雯静并没有像医生那样把成成日常的恶习和坏毛病的前因后果问了个遍,也没有讲一堆大道理告诉吕薇和儿子多动症是个什么病、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得了这个病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诸如此类,一句没提,甚至完全没有把成成当成一个“有问题”的孩子看待,每次都像串门聚会一样开心随意,每次都变着法儿地带成成出去玩,唯独对这个病只字不提。

于是,每周六变成了雯静和成成的固定“约会”时间,他们不是去植物园逛一天,就是去科技馆泡一天,甚至会在电玩城里疯上一整天。有时候,雯静看着成成操作各种大型游戏机,他很快就能从不会到熟练再到通关,雯静也像个孩子一样在旁边拍手叫好,给成成打气加油。无论是看到不认识的植物,还是遇到费脑子的科技实验,又或是在某个游戏里屡战屡败,成成都没有发生过任性和暴脾气的问题。他会自己去找答案,反复试验,反复总结经验,再换不同的方法继续尝试。而雯静从旁除了协助外,更多的是观察和体会这个10岁男孩所有细微的肢体表达和情感变化,去梳理、去勾画通往他内心深处的那幅地图。

两个月下来,在与成成的频繁接触中,雯静开始慢慢了解并理解了这个看似招人嫌的淘气男孩。成成实际上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他真的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很多东西都能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还能自己举一反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创新理解。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这份聪颖的天赋对于成成这样一个从小在幼儿园没有建立好“常规”的孩子来讲,既是光芒,也是锋芒。

上幼儿园的时候,如果老师教的东西都学会了,不愿意听了,还可以到处溜达,找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只要不招惹其他小朋友,只要不离开教室,只要不做危险活动,幼儿园老师对成成的自娱自乐并不加以制止。但是,上了小学就不一样了:上课不许跟其他人说话、不许离开座位、手里不许玩东西,甚至不许摇头晃脑、自言自语,否则就是违反课堂纪律,就会被老师点名甚至当众训斥。

成成还是那个成成,只不过每天上学的地方从幼儿园换到了小学课堂;习惯还是那些习惯,只不过老师的和颜悦色变成了疾声厉色。成成迷茫了——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总是批评我?又被请家长了?为什么妈妈也帮着老师一起教训我?我到底怎样做老师们才会满意?为什么妈妈也不爱我了?为什么都在针对我?为什么没人信任我?为什么大家突然都不再夸奖我了?……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不妨来想象一个场景:如果有一天你从睡梦中醒来,突然发现自己每天再熟悉不过的环境变得很陌生,所有人都说着你听不懂的话、做着你接受不了的行为,而且无论你怎么沟通呼喊,都没有人回应你,没有人理解你,更没有人来告诉你到底发生了什么——请问:你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平静还是恐惧?你的第一选择是什么?顺从还是逃离?

不用说出来,答案就在你心里,答案就在成成身上。我们错过了他3~6岁这段时间的成长,没有教给他行为规范,却又不给他时间“补课”。面对一个聪明而骄傲的6岁男孩的茫然和恐惧,我们没有给予他足够的耐心和宽容,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孩子内心的恐惧和挣扎。我们太想当然地认为:上了小学了,就应该懂事、听话、守纪律,就应该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团结友爱,就应该让老师满意……

是的,“我们”,每每想到这些问题,雯静都忍不住用这个人称来表达内心的悸动。这里面包括每一个忽视孩子内在情感需要的老师、家长、医生,甚至还有很多和她一样的儿童心理教育工作者——我们到底了解孩子多少?我们又理解了孩子多少?我们的所知、所想、所有的要求,都比孩子们要优越吗?我们不经意间到底伤害了孩子多少?我们到底在傲慢些什么?

听着吕薇讲述成成看病的那段时间里的各种挣扎与反抗,雯静有那么一瞬的失神,略带一丝责备地看了吕薇一眼,说:“有没有后悔过,在那段孩子最需要你的信任、最需要你的支持的日子里,你选择了怀疑?”

“后悔。真的,特别后悔。那段时间,每周二下午去往医院的地铁上,都是成成最痛苦的时候,他不止一次跟我说过:‘妈妈,我没病!妈妈,我害怕!妈妈,我不喜欢那个医生!妈妈,我不想吃药!’可他越是这样说,我越是认为我这样做是对的、是为他好的、是能帮助他的,就跟走火入魔了一样,仿佛每天晚上只要他吃下那个小白药片,转天就会是风和日丽一般……可是我没有别的办法,我也害怕。”

吕薇说不下去了,伏在沙发里哭了起来。雯静一只手轻轻拍着吕薇的背,安抚着她的情绪,另一只手握住吕薇的手,希望能给她一些力量。雯静有些不忍地看着吕薇,自己今天故意把话题带到那段让母子二人都不堪回首的痛苦中去,就是为了接下来把吕薇一直想要的答案给她,解开她的心结,让她能够走出自责,找回理解和信任,做一个勇敢而开明的妈妈。在我们与孩子一路结伴前行的人生旅途中,与其说是我们给了孩子生命,不如说是孩子给了我们救赎。

雯静介入成成治疗的那段日子里,除了带成成四处玩,还不时地去拜访吕薇的家人和朋友,了解成成这几年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很多在旁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细节,在雯静看来,都像一块一块拼图部件一样不可或缺,慢慢记录、慢慢拼凑起曾经让她迟疑和困惑的那一幕幕过往。

成成可以说是由姥姥姥爷带大的,上小学之前,几乎全年住在楼下姥姥家,吕薇和老公也乐得轻松自在,没怎么管过成成的日常生活,就负责每天下班回来陪儿子开开心心地疯玩一会儿,或者周末带着成成一起去和好友们聚餐或出行。周围的人见到成成没有不喜欢、不夸赞的。那个时候的成成对于吕薇来讲,就是她生命中最值得炫耀的一件作品。

对于吕薇来讲,有了儿子之后的生活好像也没有太大变化,工作、加班、出差、旅行……一切如常。她没有承担过其他妈妈们在育养孩子方面的责任和压力,自然也就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心理准备,去承载一个独立的人格个体在生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艰难和困惑。所以,成成上了小学之后的变化,带给吕薇的冲击,已经不仅仅是跌落云端那么简单了。

吕薇骨子里是个骄傲的人。六年来,她习惯了儿子在旁人口中聪明优秀的印象,突然一下子面对小学老师对成成是个“问题学生”的投诉,一时间根本没有反应过来,觉得儿子到了新环境,可能适应一段时间就好了。结果没想到,新的问题叠加着旧的问题,弄得吕薇措手不及,连认真思考都忘了。

在一个骄傲的妈妈和一个突然“变坏”的儿子之间,我们不难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吕薇开始竭尽全力“教育”成成——哄也哄了,骂也骂了,打也打了,道理讲了一火车,歪七扭八爬满拼音的保证书写了一厚叠,可结果呢?“问题儿童”的问题反倒越来越严重了……

对此,吕薇一直感到不能理解,越想越困惑,越想越懊恼,对待儿子的态度也越发严厉、越发没有耐性了。而吕薇的这些变化,对于刚上小学不到一年的成成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妈妈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上了小学之后一切都变了?不仅老师变得讨厌我,同学们不喜欢我,甚至连一直最爱我的妈妈也开始讨厌我了?这是为什么?

于是,“问题学生”成成很快便用他的聪明才智给这个问题建立了一个让自己无比信服的因果关系——只是换了个学校,就变得老师讨厌我,同学们讨厌我,现在妈妈也开始讨厌我了,这都是学校的错!所以,我讨厌上学!——小孩子的逻辑虽然简单可笑,但这个念头一旦没有被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就慢慢成了信念,并演变为日后引发成成一系列行为偏执问题的导火索。

后来,当雯静把这些从与成成的聊天过程中了解到的想法说给吕薇听时,吕薇惊讶得几乎呆住了,她怎么也没想到,原来这些年儿子身上那些匪夷所思的变化,根源竟然是她这个不负责任的妈妈!曾经让她引以为傲的儿子和毫无压力的生活,竟变成了温水煮青蛙的那口锅,而她就是那只泡在水里的傻青蛙!

在雯静的陪伴和帮助下,吕薇逐渐认识到,成成身上所谓的“多动症”其实并不存在,而儿子上小学后所有的不守规矩,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学龄前没有建立好稳定的日常行为规范,没有充分了解小学和幼儿园的环境差异,家长也没有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时间陪伴他慢慢“补课”,而是直接采用训斥和管教的方式来约束,激发了成成内心的恐慌和叛逆情绪,使他非但没有学会规矩,反而慢慢学会了反抗。试想,幼儿园缺了三年的功课,怎么可能上了小学之后一两个月就补齐呢。

第二,吕薇也承认,自己不是个性格温和、脾气好的妈妈,开心的时候怎么都行,心烦的时候也丝毫不顾忌成成的感受,对待孩子的态度经常会因为自己心情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同样都是看动画片,高兴的时候她陪着儿子看几集都行,心烦的时候儿子看了没多久她就嫌乱而强行关掉电视。

曾经有一次,吕薇和儿子疯闹成一团,玩得正开心,突然成成一扬手,不小心打在了吕薇的眼眶上,重重的一拳力道确实不轻,吕薇突然就怒了,一巴掌把成成打到沙发上,如果不是姥爷拦着,估计那天又免不了一顿揍。后来,姥爷回忆说,吕薇那一巴掌把成成打傻了,孩子愣是半天没回过神儿来,妈妈这一瞬间前后情绪的转变太快了,吓得成成连哭都忘了。

所以,这就导致成成在建立规则认知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双重标准”的困扰——小孩子分不清什么情况下被允许、什么情况下被拒绝,因为标准是不确定的,要看妈妈的心情。于是,成成从妈妈那里学会了“我的情绪我做主”。

第三,当陌生事物、陌生环境给孩子带来困扰时——比如,刚上小学时的成成并不理解:只是换了个学校,为什么之前他每天都在做的事突然都变得不被允许了?为什么老师不喜欢他了?为什么妈妈总是生气?——家长没能及时关注孩子内心的恐惧和慌张,没有及时向孩子解释这些变化的原因,也没有及时帮他对新环境建立正确的认识和必要的行为准则,而是一边放任孩子内心的恐惧不安不闻不问,一边采用冷漠和控制的方式强加管教,用训斥破坏了孩子原本就很脆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激发了人性中那份自我保护的本能“对抗”,于是又引发了新一轮的控制、管教、斥责、反抗……

结果,原本一个那么聪明骄傲的男孩,在受到了一系列“不公平”的对待后,选择用“多动症”的方式来反击和报复。每每想到这些,雯静心里就忍不住一阵揪心的疼痛,为成成,也为许许多多像成成一样无处倾诉的孩子们。

三个月的时间,雯静帮成成打开了心扉,还找到了新的兴趣点——只要是动手操作的东西,比如航模、乐高玩具、科技实验、器械装置、电玩游戏等,成成都能非常专注而高效地投入进去,并取得不错的成绩。而且雯静还发现,成成有一种角斗士的性格成分,特别好斗,不畏困难、不怕挑战、无惧失败,往往越挫越勇,乐此不疲,对结果、对胜利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劲儿。加入科技馆兴趣小组不到两个月,成成就变成了组里的明星学员,甚至入选了一年后参加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大赛的预备队——他是全队年龄最小的学员,其他孩子都已经是五六年级的大孩子了。成成仿佛又找回了学习的乐趣和自信,每天除了上课和写作业,其余时间都沉浸在他的科技世界里。

三个月的时间,雯静帮吕薇看到了过往,解除了心结,意识到了自身的问题所在,也充分理解了儿子成长中所经历的迷茫和痛苦。在雯静的建议下,吕薇停止了对成成的治疗,不再让他服药,还动员了成成爸爸带着儿子和好朋友们每周定时去打篮球和羽毛球,让成成骨子里那份不服输的劲头都充分发挥在积极向上的地方。

和缓的语调,闲话家常般的讲述,配上玻璃窗外折射进来的温暖阳光和屋内似有似无的绿茶清香,让吕薇也慢慢平复了激动的情绪,她才想起来今天来到这里的初衷是什么——通过之前的那段陪伴式咨询,虽然雯静帮成成解决了“多动症”和没有学习动力的问题,但从近半年的情况来看,成成难以控制情绪和脾气的问题依旧存在,虽然他已经不像原来那样存心对抗了,但他长久以来形成的性格问题仍然不时困扰着吕薇。虽然上一次咨询的时候,雯静用一面魔镜和一把标尺教会了成成该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气,而且目前看来收效还不错,但吕薇还是想知道这个方法背后的逻辑,以及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以帮助成成取得更好的转变。

雯静当然知道吕薇的需求,于是便借由今天单独跟吕薇沟通的机会,再次让她意识到,妈妈自身存在的问题将会在多大程度上对孩子造成不良甚至严重的影响,只有她正视并重视了自身的问题,才有可能接受新的方法,才有可能改变自己,去帮助成成。

“其实,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不愿被扣上‘脾气暴躁’‘易怒’‘不安分’这类标签。如果我们仍然以冷漠、批判、控制、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方式去评价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那获得的一定是孩子的抵触情绪甚至是更激烈的反抗,而不可能换来孩子的积极配合。所以,作为家长,必须要学会用新观点看待老问题。换句话说就是,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孩子身上的问题,要相信问题的反面就是机遇,就是帮助孩子学习掌握新技能的机遇,就看你是如何引导孩子将消极问题转变为积极行为的了。”

雯静拿出一张表格(见图1-2)递到吕薇手中,继续说道:“用注重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所谓的‘不良行为’,更容易获得孩子的认同和配合,避免因将话题聚焦在‘问题’本身而进一步激化孩子的抵触情绪。咱们一起来看看我这张表格里列举的一些例子,你就能明白该怎样采用‘积极行为引导法’与成成沟通了。”

“你看,左边的这栏里所使用的措辞,并没有将问题最小化,反而加强了对问题的负面评价。如果按照这种说法与孩子沟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把注意力都聚集在问题本身,再次强化了问题的存在,这就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解释、辩解甚至争吵,既没有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又与孩子产生了新的隔阂,这就更难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合作。”

图1-2

吕薇信服地点头说道:“确实是这样,我之前总是很主观地把自己对问题的评价和判断强加在成成身上,每次他都跟我吵得不可开交。”

“是的,相信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误解和责问。”雯静笑着继续说道,“但是你看,如果以右栏的表达方式与孩子沟通,会让孩子觉得:‘问题本身不是个大麻烦,只是我采用的方法不恰当。’这样一来,孩子自然就先放下了戒备和抵抗,很容易打开与孩子的沟通通路,一起将谈话的焦点放在未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上,而不是围着已经发生的问题本身绕圈子。”

“孩子永远比大人更敏感、更富有感情,注意采用积极的表达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不仅更容易解决问题,还能增进与孩子之间的信任与亲子感情。以后你在家里也要随时准备一张这样的表格,在与孩子沟通之前,自己先在表格内写出要沟通的内容,把问题写在左侧,但要换成右侧的措辞,再去跟孩子沟通。只有当你用积极的语言与孩子建立起沟通通路时,才能够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上次你教给我和成成的标尺法,也可以和这个表格一起使用吗?”

“当然,在积极行为引导法中,最简单有效的工具莫过于‘问题标尺’了,这是用来衡量问题影响力大小的非常直观的工具。在你通过填表格的方式将自己的语言转化为右侧积极的表述与孩子进行沟通后,接下来就可以一起商定要解决的那个问题在尺子上标记多少刻度,这样非常有助于帮助孩子明确现在问题所处的状态,以及接下来解决问题的具体目标。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家长付出耐心来积极配合——当解决问题的过程停滞不前时,当既定的目标没有达到时,家长一定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积极的语言给予孩子鼓励、信任和支持,帮助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困难、一起回顾之前做得好的时候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帮助孩子重新建立目标和信心。可以说,‘问题标尺’是敦促孩子向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的一盏灯塔。所以,你一定要坚持和成成一起使用标尺管理好他的情绪和脾气,切不可操之过急。”

此时的吕薇一扫先前的茫然无助,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在笔记本上用心记录着。

雯静看着低头奋笔疾书的吕薇,由衷地感到欣慰。今天将如何改善孩子不良情绪的沟通方法教给她,就是希望她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套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成成的情绪和感受——想要改变孩子,必须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cGtQZID/EZeKmbS29AUU3imsHnqwgzwLjeBPPDr3iqmmCy2Tk/BK2/67UBqCrt3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