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贴标签,即指一个人被冠以某种词语作为标签,从而按照这个词语的意思做出自我印象管理,导致这个人的行为与词语的内容一致。当事人的改变是由于贴标签引起的,所以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标签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贴标签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暗示,这种暗示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当一个人被贴上了标签,很容易就会受到强烈暗示,因而朝着标签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贴标签对于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一则,孩子的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无法准确地做出自我判断,因而他们更愿意相信身边人对自己的评价;二则,大多数标签都是负面标签,很多父母对孩子都是疏于赞扬,只知道一味地苛责与批评。
因此,父母一定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尤其是女孩。比如,如果父母总是当着别人的面说自己的孩子非常笨,学习能力不强,那么几次之后,孩子在心理的暗示下,就会觉得自己的确不是学习的料,甚至会放弃学习。再如,假如父母总是说孩子胆小,而不夸赞孩子勇敢,那么孩子一定会越来越胆小,甚至不敢一个人待着。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与其用那些充满负面情绪和意义的词语给孩子贴标签,不如多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然然从来不敢当众唱歌,因为每当她唱歌的时候,爸爸就说她“五音不全”。小小年纪的然然对音乐没有鉴赏力,而且也不够自信,由于爸爸几次三番地强调她“五音不全”,渐渐地,她再也不敢唱歌了。每当看到班级里的女生参加学校的合唱团,她都觉得羡慕不已。
直到读初中,然然和同学们一起去唱歌,然然也只是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边,从来不敢拿起话筒。
有一次,在班级元旦联欢会上,然然的好朋友坚持邀请然然一起唱歌,然然尝试着唱了张雨生的《大海》,她清亮的嗓音,居然让在场的同学们都震惊了。大家纷纷问然然为什么声音这么好听却从来不唱歌,然然这才说:“从小我就被爸爸说是五音不全,根本不敢唱歌,怕吓到你们啊!”
孩子在形成成熟的判断能力之前是无法客观认识自身能力的,因而很多孩子都特别信任父母,尤其在乎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案例中的然然从小就被爸爸贴五音不全的标签。于是然然便产生了这样的自我认知,从来不敢唱歌,而且一直认为自己五音不全,可想而知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多少音乐带来的乐趣。爸爸对然然的评价也许出于无心,也许只是逗孩子玩玩,没有想到后果居然如此严重。
所以,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父母作为孩子依赖和信任的人,一定要谨言慎行,不要轻易对孩子做负面评价。当我们不再吝于赞美孩子时,他们的人生也许就会变得与众不同。
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感情,而最单纯的陪伴相处和最美好的情感成长,当属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遗憾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并非永远是和谐友好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也并非永远都是亲密无间的。很多父母在爱孩子的时候并不会采取正面管教的方式,而是对孩子充满苛求和指责。也许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还能欣赏和认可孩子,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越来越严苛,虽然偶尔内心也承认孩子的优秀,但是很少主动开口表达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当然是可以理解和体谅的。然而最可怜的是孩子,他们不仅要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还要经受父母的严密管教。有些孩子因为无法忍受父母施加的巨大压力而选择离家出走,还有的孩子由于一时冲动而选择了轻生。不得不说,这是因为父母只顾着给孩子施加压力,却没有及时通过语言和行动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
尤其对于女孩而言,她们感情细腻,心思敏感,对父母又有着更深的依赖。因此,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更要付出足够的爱与耐心,让他们在幸福快乐中成长。父母千万不要把爱深藏在心底,要记住,孩子与成人不同,他们需要的不是深藏的爱,而是父母简单直接的爱。
佳佳是一名留守儿童,正在读初中。在佳佳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了,每年只有春节才回来和佳佳团聚几天。小的时候佳佳还不懂事,只要有吃有喝,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就觉得很满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变得孤单自闭。很多事情她和奶奶说了,奶奶并不能理解她。她想和妈妈说,但妈妈又离得很远。佳佳只能把一切心事都埋在自己的心里。
有一次,佳佳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感性的闸门忽然之间就打开了。她打电话给妈妈,质问妈妈为何从来不管她。
听说佳佳这样的状况,身在外地的妈妈非常担心,马上联系了老师。老师告诉妈妈:“佳佳平日里就很孤僻,不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这次不知道为何和同学吵得这么厉害,她什么都不愿意说。建议你们还是经常回来看看佳佳,多关心一下她。”
妈妈通过电话和佳佳进行了长谈,并告诉佳佳:“我和爸爸之所以在外面拼命打工,也是为了给你更好的生活。”
佳佳却说出了让妈妈震惊的话:“我不觉得你们是为了我。你们要是真的为了我,你们就回家陪着我。钱是永远挣不完的,没有你们的陪伴,给我攒再多的钱有什么用?”
佳佳的话使妈妈陷入沉思。的确,她这个妈妈太不称职了,对孩子除了经济上的给予之外,对孩子的关爱和爱意的表达少之又少,才使佳佳变得更加沉默寡言。
现代社会有很多儿童是在缺乏父母关爱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变得冷漠自闭的。很多父母自以为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殊不知,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条件,更需要父母用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爱。爱,看似只有简简单单一个字,实际上却无比沉重。为人父母要想更好地养育孩子,就要学会表达爱,而不是把爱深埋在心底。
说到这里,很多父母可能会说,我们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深沉的,不善于表达出来,相信孩子能感知到我们深沉的爱。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知道,和男孩相比,女孩天性就倾向于关系式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女孩更需要父母的爱,更希望能经常感受到父母的爱。通常男孩靠行动来表达自己,但女孩不同,她们靠语言来表达自己,通过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来获取父母对她的爱,同时获得她们需要的关心、理解、尊重、体贴和安慰。
孩子的成长过程仅有一次,是无法重来的。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不光有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的需求,更有精神和情感上的需求。父母如果不能给予孩子爱,孩子的心就会变成荒漠,最终野草丛生,再也看不到鲜花遍野。
因此,我们建议广大家长朋友,在养育女孩时,请尽量给女孩一个有安全感的成长环境,尤其是稳定的家庭环境。同时,为了让女孩感受到满满的爱意,请多陪伴孩子,并表达你的爱吧。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女孩更是如此。正是在父母的关爱下,女孩才渐渐成长,从懵懂无知的幼女,变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再到成熟的女人。
看到人比花娇的女儿,每对父母心中都会瞬间被暖化。他们恨不得把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给她,让她得到所有人都羡慕的幸福。当女儿有了心愿需要满足时,总有些父母不假思索地应承下来,答应孩子的所有要求。
殊不知,孩子虽小,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们不愿意被父母欺骗,更难接受父母的食言。当父母对孩子的承诺没有兑现时,他们不但会失去孩子的信任,还会使他们受其影响,不懂得一诺千金的道理,甚至长大以后变得言而无信。这样的结果显然是父母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作为负责任的父母,千万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一旦对孩子许下诺言,就一定要切实地履行。
一天早晨,曾子的妻子洗漱好之后,换上干净的衣服要和邻居结伴去赶集。她正准备走出家门,年幼的孩子就从屋子里追出来,哭闹着也要跟妈妈去赶集。妈妈想到集市在很远的地方,而且孩子还小,根本走不了那么远的路,因而就哄骗孩子说:“宝贝,你乖乖在家待着。妈妈快去快回,回来之后就给你杀猪吃肉,好不好?”孩子听到妈妈的承诺,当即不再哭闹,眼巴巴地目送妈妈走远。
妈妈走后,孩子一直守在家门口等待着妈妈归来。曾子不知何故,问了孩子才知道妻子说回来之后杀猪给他吃肉。眼看着天色将晚,曾子见妻子还没有回来,就先开始磨刀准备杀猪。妻子回到家里,听到磨刀的声音,问曾子要做什么。曾子说要杀猪,妻子赶紧阻止:“我是哄孩子呢,你怎么当真啦?家里还指望着这猪过年呢!”
曾子一本正经地说:“作为父母,怎么能欺骗孩子呢?你既然对孩子许诺了,就要兑现。不然孩子现在被我们哄骗了,将来不但不会再相信我们说的任何话,还会像我们一样去哄骗别人!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怎么可能成才呢?”
妻子觉得曾子的话很有道理,因而赶紧帮着曾子一起杀猪,他们不但自己家吃了猪肉,还邀请周围的邻居也大快朵颐了一番呢!
曾子杀猪的故事流传已久,曾子之所以坚持杀猪,就是为了给孩子树立兑现承诺的榜样。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把自己视为权威,听从自己的教导。殊不知,父母的权威是需要自己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中树立的,而要想做到这点,父母必须首先以身作则,兑现诺言,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
鉴于此,父母一定不要随口对孩子许上诺言,过后却又抛之脑后。常言道:“言必行,行必果。”父母一定要牢牢记住自己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才能让孩子更加信任父母,也才能更好地养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