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吹箫人去玉楼空,伤心与谁同倚:李清照

一首弹断了千年的声声慢泊在水里,而青梅黄菊依然,一叶兰舟轻渡,赌书泼茶和着红藕深处的欢乐,响彻再响彻。阳关唱到千千遍,潇潇微雨闻孤馆。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我多想,给你一把檀木梳子,梳去你三千丈的烦恼。三更细雨,知你的焦虑越陷越深,如汪洋肆虐。黄昏到,你的双鬓如雪,萧萧华发无法抵消一纸凄凉。

初长成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一位才华横溢的旷世才女,一朵傲立文坛千载的绝世奇葩。后人这样评价她:“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真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是的,她是横绝一时独一无二的,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等一的女才子,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也是一位大才子,与廖正一、李禧、董荣一起游学于苏轼门下,与其他三人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也是名门之后,其祖父是汉国公王准,父亲是岐国公王珪,王珪曾任宰相。祖父曾中状元,很有文学修养。

这样的出身给李清照带来了广阔的视野和高贵的气质,家中长辈的濡染、文学艺术的熏陶,又使她形成了高超的审美趣味,这让她对生活的体察也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和细致。

北宋时期的女子教育,有一套潜规则,女子识字只要求能熟读《内则》《曲礼》等,其他史书、诗文杂说类等能迁移性情之作不在阅读允许范围内。甚至越是家教严明的家庭,对女子读书的限制越严格。

苏轼崇尚自然,个性率真,反对束缚人性的理学教条。苏门学子的文艺创作,也秉承了苏轼的审美理念,多是出于真性情,超脱世俗之外。身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元祐年间曾受知于苏轼,诗文皆工,著作颇丰,其文学风格、处世态度以及家教观念都深受苏轼影响。他在《破墨癖说》一文中云:“世之人不考其实用,而眩于虚名者多矣。此天下寒弱祸败之所由兆也。”借斥藏墨之好批判世人不求实用只图虚名的风气,其风度气质由此可见一斑。故而,李格非为李清照提供的是一个宽松自然的家庭环境,不苛求规矩条框,不限制读书识文,使李清照的身心得到了自由、健全的发展。

因此,李清照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书法、绘画、琴艺样样精通。她读书涉猎甚广,如《李清照新传》所说,从她在诗词文中所引用的典籍来看,她对于《周易》《礼记》《尚书》《论语》等儒家经典,《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诗经》《楚辞》《文选》以及唐人散文等前代文学,《淮南子》《吕氏春秋》《世说新语》《酉阳杂俎》等子部小说,以及《老子》《庄子》《景德传灯录》等道藏佛典,均十分熟悉。正如《女性词史》云:李清照所受的教育,是一种全面的“人”的教育,而不是狭隘的“女人”教育。

况且,与同时代男人所受的教育相比,李清照读书又少了一份功利性。她没有光耀门楣的压力,没有科举功名的逼迫,全凭借自己的兴趣,肆意发展。所以在其他人为功名寒窗苦读的时候,她可以逍遥自在地做着让自己人生更完整的事情。比如: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时光穿越到宋朝,一个少女划着轻舟,在重重叠叠的荷叶与莲花间轻盈而来。少女的欢笑声在千年前的天空飘荡,而西天斜阳将一抹胭脂红抹到了那如花般的少女面颊上。

这简直就是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

这样流淌着欢乐的文字,仿佛就是摇曳生姿的欢快舞蹈。据说少女李清照的这些闺中词流传出去后,被世人争相传阅。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湖水浩渺无际,水上芙蓉红花都已凋零。自古逢秋悲寂寥,但在少女李清照的眼里,“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尽管秋暮红稀,但这湖光山色洋溢着说不出的亲切和美好。她不说自己面对湖光山色感到亲切,反说水光山色与人亲近,正如李白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最后一句颇有些天真奇趣:“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这些鸥鹭是少女的好朋友,因为她马上要回家了,就很生气,都头也不回地飞走。这种孩子般的稚气奇想,让人忍俊不禁,百般怜爱。这首小词笔致清妍,宛如一幅湖上秋色图。这样的秋日景象是美好的。这样的秋天,是少女的秋天,是美丽人生的开始。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那个在晨露中追逐蝴蝶的女子,她风姿绰约的身影消失在疏雨黄昏的秋千上。很多年以后,当繁华落尽,物是人非,她是否会面对着散发着古旧气息的秋千,想到曾经有过的那一段“黄昏疏雨湿秋千”的美好时光。

李格非经常自豪地对妻子感叹说:“我们的清照若是个男子,登科取第,定像探囊取物般容易!”

李格非离开家乡去汴梁做官的时候,李清照也随父亲去了都城。春天,整个汴梁被盛开的艳丽花朵装点着,庭院的楼台、沿街的窗扉皆被鲜花环绕。年幼的李清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如花的城市里。优雅的生活环境,繁华的京都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她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也就是在这时,她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词篇《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一首小令,短短六句,如何曲折?且看起拍,一疏狂,一急骤,可知昨宵风雨之恶。敏感而多情的青春期少女,内心深处有着一份别样的寂寞与感伤。海棠花有“女儿棠”的美称,像极了娇慵美艳的少女。浓睡之后,酒意仍未消,心中却仍牵挂,醒来便急忙询问。借侍女的答话透露“海棠依旧”。问得急切,答得淡然,两下里对花的感情深浅立见。这个时候的李清照一定正处在那个骚动不安的年龄,正陷入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茫和怅惘之中。她会忽而欢笑,忽而忧伤,忽而莫名地叹息,忽而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忽而又沉默不语,静若处子。那些时光流转的细枝末节,那些人们时常忽略的地方,总是能牵惹少女内心的潮起潮落。就像那后花园里的雨疏风骤,海棠花的绿肥红瘦,总能让这位纤弱清瘦的少女心思婉转,多情牵挂。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这是韩偓在《懒起》中对落花的关切。然而如题所言,他仍懒懒地、舒适地侧卧在床上,只是卷帘一望而已,仪态慵闲从容。与许多以红颜女子口吻写春愁秋感闺怨词的男性词人不同,李清照的词是从自身的女性生命体验出发,因而显得真实、细腻而深刻。在女性词人的作品里读不到那些男性词人假托的矫情和男性视角的赏玩态度,有的只是对生命情感与渴望的真实书写和对自身命运体验的从容思考。所以,少女的惜花之情直接与她对自身未来命运的关切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莫名的寂寞与忧伤,指向生命最终的依归。那花就宛然是女人生命的一个隐喻,摇曳在红尘中,随风轻轻摆动,经历着一样风雨和悲欢。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寥寥数字,明白如话,将风雨之虐、心中之忧、他人之淡漠、自心之深爱悉数道来,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只是刚刚好。最妙的是“绿肥红瘦”,造语之新,直如横空一笔,但见奇崛,但见精工,待要探幽却又不知其所往,所谓神来之笔也。俞平伯另从着色上讲:“全篇淡描,结句着色,更觉浓艳醒豁。”解得也妙。

少女心
——眼波才动被人猜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浣溪沙》

这是她青青涩涩的初恋,心头藏着那份暗暗的甜美与羞涩,那种心如鹿撞的慌乱,那种秋水般闪动的眼波,那份幽幽在怀的牵挂与眷恋。

这首《浣溪沙》透露了李清照在那最美好的年华里最隐秘的心事。“眼波才动被人猜”真是神来之笔。“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美目流盼间,宛如弯弯明澈的秋水,闪动着少女内心的秘密,怕人猜,却又忍不住内心的喜悦,就这样春情无限,就这样爱意缱绻,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十六七岁时,李清照已经春心萌动。这位博览群书、过目不忘的才女,最喜欢读的一定是诗词。自古“词为艳科”,晚唐五代的“花间词”大多是写风花雪月,而李清照所处的宋朝,艳词更是盛极一时,柳永、秦观、晏殊等无不善写男女艳丽恋情之词。久习诗词,如何不会绮想联翩,如黛玉般“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名门闺秀,倾城之貌,如花似玉,冰雪才情,正是这些诗词,给了李清照最初的情爱启蒙。

这时,一个叫赵明诚的年轻人走进了她的生活。

当时,赵明诚尚在朝廷太学里读书求学。能在太学里读书的,多是当时一流的文人和官宦世家的子弟。读书之余,那些自命风雅的文人少不了要品评一番风流韵事,诸如某相府里的千金如何美貌、某御史家的小姐如何有才情。而早有才名的李清照便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她的词早在她来汴梁之前就已经名动京师了。

赵明诚自然拜读过才女笔下的华美篇章,免不了被惊艳。于是,这位翩翩赵公子怦然心动,对李清照的爱慕之意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无忧无虑的少女从秋千架上下来,将发酸的纤纤小手揉了揉。她香汗淋漓,绣衣微透。这时,突然听到有客人进来,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只穿着袜子就匆匆走开。她头发微乱,头上的金钗也遗落了。可临进门那一刻,她忍不住回过头想瞧瞧来人是谁,于是攀过青梅借闻花香,顺势回眸一望,如一朵水莲花,无限娇羞可人。

天真任性的李清照怎会如此紧张、害羞和失态?可见这客人不是一般的人。否则,她也不会专门写下这首词。来者正是儒冠青衫、浑身散发着书卷气息、眉清目秀的公子赵明诚。

那个时代,一般的年轻文人面对有着明星光环的少女李清照,多多少少是有点儿心理障碍的。这个女孩子名气太大,才情又高,家世门第也是如此显贵。谁有勇气去独占花魁?而赵公子却偏生要摘下众人眼中那朵高处最美的花,可见少年赵明诚也是自视颇高。

赵明诚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时任吏部侍郎的赵挺之。他从小饱读诗书,喜欢舞文弄墨,在父亲的熏陶下,尤其喜欢收藏古代的金石刻录文字。由于这一爱好,他交游甚广。赵明诚十八岁时,咸阳出土了一枚古代的传国玉玺。当时朝中的将作监李诫亲手拓印了两本,其中一本就送给了他。可见他在收藏界也是小有名气。而作为李格非的掌上明珠,李清照自小随父亲游览各处名胜。她记忆力极好,名胜古迹的断壁残碑、诗词书画中的佳作珍品一眼瞥过,即便是细枝末节之处也能记住。两人志趣相投,为以后的琴瑟和谐奠定了基础。

李清照如同一朵青梅,她低下头,含了满满的娇羞,不安地、喜悦地期待着,期待着上天给她安排的那个人到来,那是她生命的另一半。在她的愿望里,这个生命的另一半应当与她年华相当,相貌相当,才华也相当。李清照的爱情是人性舒展的水到渠成,是诸般因缘的殊胜圆满。就在那一刻,她遇到了她生命的神祇。

赵明诚是赵挺之的季子,赵挺之是新党的中坚人物,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却出自旧党苏轼门下。北宋后期新旧党争水火不容,如果赵挺之不同意的话,这赵、李两人很可能上演一场中国宋代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悲剧。

但这件事被赵明诚的一个梦解决了。

也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赵明诚做过一个神奇的梦,在梦里读了一本书。醒来时,书上内容多忘记了,只记得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他将这个奇怪的梦告诉了父亲赵挺之。父亲想了想,给他解释道:这“言与司合”是个“词”字,“安上已脱”,是个“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之意,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难道上天要安排你做女词人的丈夫?

于是,赵挺之请了媒人,去李家提亲。

在李格非的府上,媒人为赵明诚求得了李清照的生辰八字,再经过“草帖”“送帖”等礼仪后,与李清照“八字相合”的赵明诚携着酒礼来到李清照的家,当着赵、李两家父母的面,将一支金钗插在了李清照的头上,以示订聘之礼。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十八岁,赵明诚二十一岁。李清照终于走出深闺,乘一顶花轿,跨入了赵家的府邸,走向赵明诚的怀抱。从这一刻起,这个世界对于她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她成为那个叫赵明诚的年轻男子的娇妻。而二十一岁的赵明诚也终于圆了“词女之夫”的梦。

画眉乐
——此情无计可消除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丑奴儿》

这首词据说是李清照新婚不久所作。盛夏的夜晚,雨水洗尽了暑热。一位丽人刚刚弹过笙簧,又对着镜子上了一层薄薄的晚妆。淡妆素抹格外清丽动人:“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绛红薄绡的透明睡衣朦朦胧胧,雪白肌肤绰约隐现,醉人的幽香阵阵袭来,写出了一位新婚少妇的妩媚与性感,魅力无法阻挡。尤其令人销魂的是最后一句:“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佳人一声轻笑,轻启朱唇:郎君,今天晚上的竹席可真凉啊。这样的暗示充满了诱惑。清风细雨之夜,男欢女爱,卿卿我我,柔声细语,情醉神迷的恩爱跃然倾出。

这首词写得十分香艳,卿卿我我的儿女情态跃然纸上。丽人撩拨她的丈夫,绛绡缕薄冰肌莹和雪腻酥香,这样轻薄露透的打扮正传递着她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望,称得上是风情无限。那一声对着檀郎的笑语,有些忸怩,有些不好意思,脸现绯红。此时,“枕簟凉”则是亲密狎昵的意味,那是和夫君在一起时的热情缠绵。一霎时,软玉温香,浓情蜜意,尽在那枕簟之上,唇齿之间。但李清照的情趣是高雅的,“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弹琴后又对着菱花铜镜薄施淡妆,也许赵明诚就在她身后相偎而立,欣赏着妻子的妆容呢。

古代女子的婚姻生活,并非只是温柔贤良,低眉顺眼。新嫁的李清照那样有激情、有胆量,就这样把二人世界的闺中生活以本真之笔写得摇曳多姿,风情万种,真让道学家大跌眼镜。

宋朝是个礼教森严、道学气息浓厚的时代。程朱理学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开始慢慢在民间确立。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李清照率真自由的个性也彰显得格外突出。在其他女性都羞于启齿的夫妻生活上,李清照也是率性而为,敢于向夫君主动地进行爱的诱惑和暗示:“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更令人称奇的是,李清照还敢把这些场景和感受用笔墨记录下来,写得活色生香。由此可见,她是活出真自我的时尚女性。

李清照与赵明诚既是恩爱的夫妻,也是志趣相投的亲密朋友。无论是读书论文,还是作诗填词;无论是金石刻录,还是鉴赏文物字画,两人都如痴如醉,让人羡煞鸳鸯。

哪怕在生活比较拮据的那些日子,他们两人以诗佐酒、把玩金石,“夫妇擅朋友之胜”,生活得好似“葛天氏之民”,单纯而快乐。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夫复何求?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减字木兰花》

这首词可谓幸福的缩影,《北宋词史》上有这样一段论述:“青春妙龄的少妇李清照,买花是为了赏花,是对美的欣赏;同时也是为了装饰自己,珍视自己的青春年华。花季女子,最爱美丽的鲜花。这时候的精心装扮,当然是为了博得丈夫赵明诚的赏识,所以,买花、戴花的动作又多了一层对幸福爱情执着追求的含义。一心想获得丈夫全部爱情的女子又是‘小心眼’的,她会对周围一切与自己比美的事物发生莫名其妙的嫉妒,这种嫉妒又转过来表现她对丈夫的深爱。因此,买得鲜花的李清照,忽然多出了一个心眼:不知丈夫是否会更赏识这梅花,认为‘奴面不如花面好’。对自己青春容颜充满信心、争强好胜的李清照,便一定要与梅花比个高低,特意将梅花‘云鬓斜簪’,让丈夫仔细端详,究竟谁更漂亮。通过这种对丈夫撒娇的动作,表现出小夫妻之间的亲昵和温情。”

这首词清丽活泼,明白如话,正体现了李清照娇俏任性、活泼烂漫的个性。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女人总是愿意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留给最爱的人。宋朝的都市里,常常会有挑着卖花担子走街串巷的人。他们的一肩春色、一担花香,将繁闹的都城熏染得生机无限。于是,爱美的李清照买下一枝最鲜最美的花儿来。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活画出这位新嫁娘千回百转的女儿心思。把花儿斜簪在鬓发上,“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然后跑到新郎面前,风情万种地摆几个造型,非要让他说到底是花美,还是人美?汉朝的张敞说:“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读过这写于千年前的美丽宋词,我只有点头称是。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在这个时候赶上了。于是,他们牵起了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这首词美得玉洁冰清、仙韵入骨,美得不可思议,像极了一幅色泽清丽、意境优美的工笔画。寂寞让女人如此美丽,也让女人的笔如此清灵,妙不可言。

荷塘里粉红的残荷飘零冷落,玉簟秋凉。女词人闲愁难耐,轻轻褪去罗裳,独自登上兰舟。她等待着远人的鸿雁传书,但等到雁子都回来了,也只有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满西楼,令人目断神迷。

思念绵绵不休就像无法阻止的落花的凋零,就像无法阻止的河水的流淌。一样的月光,在遥远的两地惹起了心头离别之苦、相思之愁。这种相思之情无法排遣,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开,而绵绵思绪又涌上心头。

话说李清照和赵明诚刚刚结婚不久,赵明诚便远游求学。两人分隔两地,当风结带,望月怀人。告别了无拘无束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在庭院深深的赵府之内只有丈夫是知心人,她没有办法不思念他。

越是珍惜幸福,离别也就越发折磨人。这首词可谓将相思之苦倾吐得淋漓尽致。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明艳的红,惨淡的香,凋零之感沁入肺腑,这种明艳之下的残凉给人以触目惊心的悲。“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口气看似清淡,却透着丝丝缕缕的怨。这一悲一怨流露出的正是对昔日幸福的不舍与留恋。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自语式的问答,叹息间似乎可以看到眺望的眼神和眼神背后对幸福的深切期许。那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期盼,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漫长等待。这种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美丽又忧伤。

琴瑟和鸣
——易安居士归来堂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行香子》

李清照这首《行香子》题作“七夕”。一个夜深露重的秋夜,李清照独自一人拿着轻罗小扇坐在庭院里,怀着心事仰望天上的银河。只听得“草际鸣蛩,惊落梧桐”,七夕之夜是那么幽静,草丛中蟋蟀的叫声格外清晰,梧桐的叶子都被惊得飘落下来。这种寥落空旷的天籁之声让人心头平添一份萧索和寂寞。万籁俱静,蛩声凄切,正是她内心孤寂之情的流露,从而引出了“正人间、天上愁浓”。这个时候,不管是红尘人间,还是天上仙界都是离愁正浓的时刻,浓浓愁意笼罩了天地万物。这一句写得汗漫浩茫,包容天地。

这首词大概作于崇宁三四年间(1104—1105 年),李清照夫妇此时也正是“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自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以来,新旧党争水火不容。李清照出嫁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九月,发生了有名的“元祐党人碑”事件。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因为是旧党“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而被列入“元祐”党籍,备受打压。同年八月,属新党中坚的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却一路升迁,晋封尚书左丞,擢升宰相。夫家娘家,一荣一枯,李清照初尝现实的残酷和人情冷暖。

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

后来,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崇宁二年(1103年)九月,朝廷颁布诏令,“元祐党人”子弟一律不得留京为官,悉数迁往外地。又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李清照被公公以犯官之女的名义撵出了赵家。

偌大的汴梁已经没有了立锥之地,李清照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作为一个出嫁仅三年、年仅二十岁的女孩子,夫家没有了她的立足之地,处境该是多么的难堪?心情该是怎样的沉郁?

然而风云变幻,世事翻覆莫测。不久,赵挺之在与奸臣蔡京的政斗中胜利,于是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清照也得以返归汴梁与赵明诚团聚。

但是,短短几年后,蔡京复相,赵挺之被罢右仆射,不久后病逝。他死后仅三天,就因蔡京的诬陷,家产被查封,儿子赵明诚也被罢免官职。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

父死家败,赵明诚心寒至极,他与李清照离开汴梁,回到故乡青州(今山东青州)赵氏故里,屏居十年。

乱世中,青州犹如世外桃源,风景清幽,十分适合才子佳人居住,这里装载了李清照和赵明诚完美的爱情。

李清照随赵氏一家回到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过了十年煮酒猜茶、踏雪寻梅的好时光。那是快乐的十年,两人收集文物、潜心著书,人世的纷纷扰扰离他们很远很远。

李清照、赵明诚屏居青州,始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第二年,李清照二十五岁,给居处命名为“归来堂”,取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于是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居住的屋子,叫易安居。

李清照没想到因祸得福,非常开心。易安居是一辈子不可复制的美居,那里收藏了她这一生的最美好和最甜蜜。

性情淡泊的赵明诚在退居乡里以后,对于他一向热爱的金石书画的搜求研究,更加的投入,更加的潜心。家中仅有的积蓄,除了衣食所需之外,几乎全都用于搜求书画古器。当年,赵明诚刚出仕时,就对李清照说过:“宁愿饭蔬衣简,亦当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李清照深深理解丈夫的志趣,并且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曾经的大家闺秀如今千方百计地缩减衣食支出,从锦衣玉食到粗茶淡饭,从明珠翠羽到荆钗布裙,无怨无尤。其实,这何尝不是他们夫妇共同的爱好和追求呢?平时每得一帖罕见的古书、名画或彝鼎金石,夫妇二人便共同校勘、鉴赏、整集签题,指摘瑕疵,夜以继日,乐此不疲。他们还将节余的钱财建造了藏书的房舍,利用业余时间在古籍碑刻里大量寻觅可以收藏的典籍。

在归来堂中,李清照与赵明诚虽然失掉了昔日京师丞相府中的优裕生活,却得到了居于乡里平静安宁的无限乐趣。他们相互支持,研文治学创作;他们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对此做了较为详尽的叙述: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青州古城是古齐国的腹心地区,是古老的文物之邦,丰碑巨碣、三代古器,时有出土。赵明诚夫妇在当地收集到《东魏张烈碑》、《北齐临淮王像碑》、唐李邕撰书《大云寺禅院碑》等一大批石刻资料。益都出土的有铭古戟,昌乐丹水岸出土的古觚、古爵,陆续成为他们的珍藏。

李清照记忆里还有一桩近乎游戏的雅事就是“赌书泼茶”,她在《金石录后序》中有记载。李清照天赋极高,记忆力惊人。所以,她特别喜欢与丈夫猜典饮茶。每次饭后,两人到屋里一起烹茶,就用比赛的方式决定饮茶的先后。一人问某典故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另一人回答,若对方答中则先喝。可是,赢者往往因为太过开心,反而将茶水洒了一身,一口也喝不到。读书本已是雅事,二人更用“赌书”增添生活情趣,即使不慎将茶泼了,仍然兴致不减,余下满身清香,由此可见这对夫妇间的恩爱美满。

李清照之后,“赌书泼茶”遂成典故。千年之后,依旧能闻见缕缕茶香,易安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大力协助下,赵明诚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除自作序言外,赵明诚还特请当时著名学者刘跂题写了一篇《后序》。史称,赵明诚撰《金石录》,李清照“亦笔削其间”。

夫妻别离
——正是伤春时节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离开了他们共同生活十年之久的“归来堂”,到莱州上任做官了。那年,李清照三十八岁。开始清照并未同行,至秋八月,才由青州赴莱州。在莱州期间,李清照继续帮助赵明诚辑集整理《金石录》,且“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更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这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词,它透露了李清照内心深处不愿为外人道的伤痛。浪漫雅致的文字背后,一代才女感叹着现实婚姻生活无法避免的平凡与琐屑,抒写着内心深处的潮起潮落。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一夜过去,狻猊(狮子)形铜香炉里的香已经熄灭冷却了。一个“冷”字似乎预示了词人的心情与思绪。早起无心叠被,锦被随意地铺在床上,恍似卷起层层红浪。“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她任那梳妆镜奁上布满灰尘,也无心擦拭;任那升起来的日影照上了帘钩,她也只是懒懒地、无语地怅望。这几句词中的意象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慵懒怅然、百无聊赖的情绪基调。不禁让人想起温庭筠《菩萨蛮》里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与柳永《定风波》里的“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写的都是这样一位处于相思痛苦中而慵懒不愿起床、不愿梳妆的女子。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这三句开始吐露心曲。她已经对离别之苦产生了畏惧,心中纵有千言万语,话到嘴边却又咽下。她心中有许多的委屈和苦恼,想对人倾诉,却又无从启齿。到此,词意又多了一个转折,心中愁苦更深更浓。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她最近人又消瘦了,但这与病和酒都没关系,也不是秋天来了所致。古人印象中,“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鹊踏枝》),常饮酒可令人消瘦;“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多病也会让人朱颜清减,而自己为何消瘦呢?整日心事重重,愁意郁结,焉得不瘦?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罢了罢了,这回你要走,即使唱千万遍《阳关三叠》,也终是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这里运用了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载的刘晨、阮肇二人在天台山遇仙女的典故,后来刘、阮二人谢绝了仙女的一再挽留,回到了家乡。李清照这里借指心爱之人像刘、阮二人一样难留。“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那“武陵人”越去越远,人影消失在迷蒙的雾霭之中,李清照一个人在“秦楼”默默凝望。她心中有千般滋味无人理解,唯有楼前流水,映出自己终日倚楼的身影。

这首词作于赵明诚离家远赴莱州、缁州任职,李清照一人独居青州之时。夫君啊,你渐行渐远的脚步声,似乎还回荡在耳边。望尽天涯路,也终究只是“过尽千帆皆不是,余晖脉脉水悠悠”。细读这首词,常常感到一种入骨的缠绵和忧伤。不仅是因为词的开篇就有失落与离愁情绪的铺陈和渲染,而是整首词都充斥着一种幽幽咽咽的悲怨与缠绵。明李攀龙《草堂诗余隽》称此词:“写其一腔临别心神,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楼头,声声有和鸣之奏。”清人陈焯评说:“此种笔墨,不减柳永、晏几道,而清俊疏朗过之。婉转曲折,余韵尤胜。”此词称得上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在落满黄花的素笺上,凄美的墨痕如一行花殇在绵绵细雨的吹送下悄然滴落成李清照的模样,一切完美得无声无息。元伊世珍《琅嬛记》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和泪凝成的诗词与清愁深深地刻进了西风里,李清照将绵绵的思念都付与午夜里那朵朵黄花堆积的落寞中。几许销魂,几许幽怨。

话说那年重阳,李清照作了这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秋闺的寂寞与惆怅跃然纸上,彻骨的爱恋与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词被工整地录在鹅黄信笺上,词中婉转的意韵还有那娟秀的墨迹让赵明诚收到词后,先为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上阕的“薄雾”和“浓云”,开篇就将离别的愁绪定格在寂静的月夜。“半夜凉初透”给思念增加了丝丝的冷意。下阕“东篱把酒黄昏后”,不仅向赵明诚言明了自己的思念,还道出了独饮浊酒的落寞。

他在叹赏不已的同时,又不愿甘拜下风,为和妻子一决高下,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阕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遂自叹不如。

重阳佳节,日渐憔悴的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黄花,泪眼问花花不语,此情何寄?性情宽厚的赵明诚收到这首词,除了惊艳于爱妻的文字,更多的是一份感动。尽管赵明诚五十阕竟不敌清照的三句,但洋溢在他心头的始终是一份温暖的爱意,一份对妻子冰雪般聪颖才华的钦佩,一份对日渐消瘦憔悴的娇妻的怜爱与疼惜。也许,还有一份对拥有如此多才的女子为妻的小小自得。

这个故事广为流传,一时间成为佳话。隔着千程万程的山水,浓情不化,相思未减,只言片语传递着二人对彼此的倾慕,在离情别绪中又享受着柔情蜜意。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追忆屏居乡里期间赌书泼茶的趣事,字里行间透着幸福快乐。可以说,相敬如宾、琴瑟和鸣的夫妻生活,滋养了她千回百转的情肠和蓬勃的艺术创造力。

这首词也是一幅悠远淡雅的画:薄雾轻烟里,东篱菊花间,似乎隐隐有一位瘦比黄花、满眸愁意的红颜女子,她的裙摆轻拂菊花,衣袖间萦绕缕缕花香。

“薄雾浓云愁永昼”,那年的重阳节是一个怎样的阴霭天气。轻纱帐里,她玉枕独寝,难以入眠。半夜的秋凉透入帐中、枕上,更让她怀念夫妇团聚时的温馨与亲密。独守空闺,与寂寞为伴,这是怎样一种难耐的孤独!

重阳的菊花开得极盛极美,满地黄花堆积。那个女子“东篱把酒”,指尖轻轻拈起一枝菊花,饮酒赏菊直到黄昏时分,染得花香盈袖。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掀起了帘子,看着那纤秀婀娜的菊花,她顿感一阵扑面而来的寒意,更感到风中的自己是如此无助、如此瘦弱。从“照花前后镜”的自恋,到“人比黄花瘦”的自怜,一个女人的全部快乐与幸福都来自那个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

两人初见时,《点绛唇》巧妙地表现出了女儿家调皮娇羞的模样,一个妙龄女子,在花树下的秋千上飘荡着,满心的欢乐,银铃般的笑声和着香汗涔涔。但这里,有人不合时宜地出现,让这个美少女顾不上玩耍——她和羞而走了。这一幕,是童话的开头,后来的故事是王子和公主的大团圆。于是,这一幕变得更加甜蜜。于是,这一幕成为李清照最愿意回想起来的幸福往事。但后来,局势动荡,李清照被命运的大手无情地推进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相思情苦的境地。西风吹,冰凉的秋意让香闺更寂寞,她孤独的身影更比黄花憔悴而忧伤。

人淡如菊,千年来,秋风中枝头摇曳的菊花,总会浮现那个在花间、在风中婉转徘徊的柔美身影。茫茫人海,大千世界,能有一个人为君牵挂,为君思念,那是一种温暖,也是一种幸福。

颠沛流离
——仓皇不忍问后事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四十四岁。此时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二十六年了,这二十六年来,政局一直处在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

到了这一年,北宋王朝终于撑不下去了。金军南下,这个北方的游牧民族一锤砸烂了都城汴梁的琼楼玉苑,掠走了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赵宋王朝宗室匆匆南逃,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赵构成了南宋第一个皇帝。

是年三月,赵明诚的母亲郭氏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病逝,他简单收拾了行装,便告别了李清照,匆匆南下,去为母守孝。八月,他担任江宁知府,兼江东经制副使。

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遴选收藏,准备南下。她将大部分文物藏在青州故第,锁了十几间屋,自己带了一部分书籍器物南逃至建康,准备第二年回来用船运走剩余的东西。不料当年十二月,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赵明诚在青州剩余的书册连同装满文物的十几间房屋皆被焚毁。

当李清照押运十五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好遇到宋朝叛将张遇攻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文物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建康府。

但是,建康也不是世外桃源。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李清照对此十分不满,屡次写诗讽刺,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

春城草木,岁岁枯荣。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内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那一夜,作为一城之主,他终究没有将这一城山水,一肩担起。

李清照震惊无比,失望无比!本以为,夫君风流倜傥,铁骨铮铮;本以为,夫君怀济世之才,满腔热血,胸怀韬略。结果竟错看了他。彼时,露宿山川,酒一壶,风月在壶外,人生在酒内。举杯笑谈,良辰美景。谁曾想,世事竟这般轮转,他青衣依旧,却是那般的陌生。

事后,赵明诚被撤职。三月,李清照与丈夫二人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继续流亡。因她对丈夫临阵脱逃之事心存羞愧,夫妻之间生出隔阂,不复往日的亲密无间,一路上显得有些别扭。当舟行至当年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镇时,李清照不觉胸怀激荡,一如雨疏风骤,江水滔滔。泱泱华夏,时移世易,青史留名的英雄豪杰比比皆是。楚霸王战败被困垓下,十面埋伏,无颜见江东父老,一死以终;苏武不肯臣服于匈奴,寒天雪地牧羊十九载,直至须发皆白,得归故土;李纲反对割地求和,屡退金兵,数次贬谪仍忧愤不已;宗泽上书二十余次,力主收复中原,三呼渡河后溘然长逝;陈东一介贫寒儒生,伏阙上书,请愿高宗亲征抗金,以纾国难,终至斩首。人命已休,天地间浩然正气长存。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弃天下百姓于不顾的苟且偷生之辈。

于是,这些忠肝义胆之士的气节激励着她,在孱弱而颓废的南宋时代,一位弱女子通过诗句发出了慷慨强音,这就是著名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国破家亡,一向婉丽细腻的女词人竟迸发出了如此遒劲之语。活着当做人中豪杰,一如张良萧何,辅佐君王建功立业;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一如屈原,身亡而气节存。南宋君王贪生怕死,弃江山百姓于不顾,只管自己逃命,比起宁死不逃回江东的项羽,如何不叫人感到羞惭?如此掷地有声、荡气回肠的豪言壮语,谁还敢说女子柔弱?谁还敢说这样的女子不比铁骨铮铮的男儿更有胸襟,更有境界?至此,李清照不再是那个闲愁无数,只是发闺阁语的女词人了。

赵明诚站在身后,一字一字敲打在他的心上,使他面露愧色。

五月,她和赵明诚乘舟上芜湖,将要前往赣江,路上接到圣旨,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六月十三日,独往面圣的赵明诚归来,当时李清照在船上,她描述夫君“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

我仿佛看见易安望向爱人的眼神,温暖殷切,脸上有夏日阳光的阴影。

至池阳(今安徽贵池)时,赵明诚被升至湖州知府。在赴任的途中,冒暑奔驰的赵明诚因水土不服、气候不适,病倒在建康。七月末,书童赶回报信,李清照判断赵明诚是中暑,必服寒药,而他的体质却不适合寒药。李清照心急如焚,一个日夜行三百里,赶到时还是晚了,急于退烧的赵明诚果然服用了大量的柴胡、黄芩等寒药,病情非但没有好转,还新添了痢疾。

仅十天光景,原本高大、健硕的赵明诚就病入膏肓,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

《金石录后序》载:“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那年李清照四十六岁,其词风的转变应是从这一天开始。

弥留之际,赵明诚也曾试图为李清照留下最后的只言片语。可是他已病入膏肓,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在无力的颤抖中,年仅四十九岁的赵明诚便在满眼凄离的痛苦中溘然长逝,丢下了号哭不已的李清照。没有人知道他弃城而去之后,内心堆积了多少的自责与悔恨;也没有人知道,他忧愤而死,有多少是因为她与他之间的爱不再有转圜。唯一能肯定的是,她一生的爱情,终结在他南逃的那个夜晚。在那个得与失的渡口,这名叫易安的女子,以一曲清词,在她与他之间划开了一块寂冷的沙洲。

曾几何时,他们的结合,羡煞旁人,才子佳人,美偶天成。他是太学生,与她门当户对,情投意合。郎作秀口吟,妾写锦心词,共同爱好金石喜诗词,她与他的婚姻幸福得如同花间溢出的蜜,绵甜而温馨。

清词阕阕,将时光缓缓地漾开,晓风疏月,垂柳如丝。一剪梅,小重山,醉花阴,声声慢……长夜如磐,浓浓的墨香携着柔情并入词篇。那时,荷香阵阵,粉藕未成,桌上,一灯如豆,她正当青春。两个人对酌,一杯一杯复一杯。

庭院深深,倚窗同坐,青铜玉鼎,香烟袅袅,无数个午后,他们将时光交付在书房,抑或柳荫花影下。

那时,情正浓,意正融,他们满眼都是春天,在赌书泼茶满屋香的日子里,把快乐穿梭成她笔下浓浓淡淡的墨香。陌上花开,携手同游,绵绵长长的时光中,她婉约立于那些长长短短的句子上。

之后,她与他之间的姻缘,因着山河沦陷,因着边关告急而转折起落,她眉眼里的清冷与萧瑟,是梧桐更兼细雨时的感伤。

许多年之后,岁月流逝成东去的江水,烟波里的故事却在水面翻腾不已。人们都还记得她的名字,说起千年前曾有一个叫易安的女子,她的才情,她的诗意,她与一个叫赵明诚的男子之间赌书泼茶,兴尽舟晚回的惬意。可又有谁读出,这惬意之后的无奈与清寂。

初秋的风,自远处池塘捎来几许花香,那是荷的香味,她与他曾一起赏过。那年,满池莲花次第开放,粉白之间,他轻摇小舟,鸥鹭频频惊起,给夏夜更添了几分生动,闭上眼,依稀瞧见被风浮起的那年的衣角。没有人,能理清她的心事,她的诗亦是不能。或许,她也不想教旁人知道,聪慧如他,终也负了她,这世间,还有旁人能懂她爱她吗?

所嫁非人
——凄凄惨惨戚戚

赵明诚死了,李清照的爱情与希望也跟着死去,葬毕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她多么渴望去九泉之下陪伴赵明诚,然而她还必须活着。她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头一卷卷书册上,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金石彝器的考证文章,纪念他们夫妇两人二十九年来共同走过的情感,成为她活下去的信念。

赵明诚离世后,无数双贪婪的眼睛盯上了他们收藏的金石书画。没多久,伺机而动的贼人趁李清照熟睡之时,将她收藏的文物偷走大半。整日愁肠百结的李清照在哀风凄雨中孤独无依,此时又发生了一件对她打击很大的事情。有人在高宗面前说赵明城生前曾将一玉壶献给金人,有私通之嫌。原来在赵明诚重病期间,有人拿了把玉壶请他鉴别真伪,被人谣传为“送壶通金”。

李清照得知消息后气愤不已,此事纯属小人搬弄是非,她想得一法为丈夫正名,就是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献给朝廷。但当时金兵南逼,高宗无暇顾及此事,只是一味带着他的宠臣逃跑。李清照也跟着他们的足迹踏上了逃亡之旅,金石书画等贵重之物在路途中多有流失。

山河破碎,丈夫亡故,这一切惨痛似乎还不够。一个孤苦无依的妇人,固执地携带大量文物,辗转千里追寻高宗,只为一厢情愿地把毕生收集的文物献给朝廷,以此澄清丈夫的声誉。

她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千辛万苦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一路上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苦苦地坚持着。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力量实在难以保全,她希望送给朝廷,但是始终没能追上皇帝。

赵明诚的妹婿李擢时为兵部侍郎,从卫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为保存赵明诚所遗文物书籍,李清照遂派人运送行李去投奔李擢。不料金人攻陷洪州,李清照只好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逃,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这年十一月,高宗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于是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无限失望地望着龙舟在茫茫海上渐行渐远。国土失了一半,国君抱头鼠窜,苟且偷安,留下岸上四处流离、无家可归的百姓。她一个亡国之民,被时代所困,又无依无靠,在一片哀鸿之中受着身心的双重煎熬,怎能不犯大愁呢?

幸好,李清照此时找到了自己的亲弟弟李迒,随后姐弟一起赶赴浙江西部的衢州探亲。绍兴元年(1131年)春,李清照又随着弟弟李迒回到高宗暂时驻跸的越州,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绍兴二年(1132年)三月,她才跟随着高宗的御驾回到被金兵劫掠后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在这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美誉的地方,官员复位,科举再行,南宋小朝廷开始了它的统治运作。

自赵明诚去世之后,李清照就以带病之身驰驱奔波,整天担惊受怕。回到了临安,不用继续被驱策于野外长途,余生可以和亲人相邻相望,尽管失去了很多,李清照还是感到了一种劫后余生般的放松。但是,刚回临安,一场大病突如其来。危重的状况,比之赵明诚逝世后“仅存喘息”的那一场,有过之而无不及。

临安城里,虚弱的李清照日日在病痛的折磨中喘息。她那任敕令所删定官的小弟弟含着眼泪,天天跑来为她送药尝汤。他觉得姐姐这一生太苦,除了自己,现在竟然没有一个靠得住的亲人守在身边。病势起得十分凶猛,李清照不停地呻吟,有时咳嗽,有时发烧,煎熬了很长时间。因为极度虚弱,她一度“牛蚁不分”,什么也听不清楚了,已经接近死亡的边缘。

这时候一个名叫张汝舟的男人出现了,他对李清照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并说他也没有妻子,如果李清照和李家不嫌弃,他愿意好好照顾她,与她牵手度过后半生。李迒不敢相信,张汝舟竟然愿意娶自己这位孤苦伶仃的老姐姐,她几乎一无所有,而且还生着大病。张汝舟忙不迭地介绍自己,说自己是北宋崇宁年间的进士,因与易安夫人年辈相近,易安夫人的才华与文名,他当年与太学里的同学经常一起谈论,倾慕不已,但是升沉异势,不敢想象能有亲见芳颜的一天,并表示晚年能有易安夫人相伴,他这一辈子也算是没有虚度了。

张汝舟的话让李迒十分感动,他没有想到在姐姐如此病重之时,还有这样一位有情有义之人,不嫌弃她的一无所有,对她如此看重。尽管这位张官人看起来没有姐夫儒雅博学,但能如此深长地保持着对姐姐的钟情,也算是一个可以托付的人。

于是他代替李清照答应了张汝舟的求婚,不过也表示,婚事要等姐姐病好了以后再办。李清照的病势稍减,弟弟李迒就兴奋地告诉了她这个消息。李清照大为吃惊,开始她是拒绝的,但是弟弟劝她,如果有这样一个钟情很久了的张官人呵护,她即使无法体验到最高的幸福,至少不会因为孤寂而多愁多病了。

也许是老天看到我的苦,派一个人来照顾我?尚在病余软弱状态中的李清照这样想着,也就同意了。于是,病好之后,李清照坐上张汝舟派来的车马走了,顺便带走了那些劫余的金石文物。李清照憧憬着,也许能有一个尚且算是安稳的下半生。

但张汝舟的面目很快就暴露了,他如此着急要娶回李清照,并不是多爱她,而是看上了李清照赵明诚积攒的金石文物。

他们在同一个屋檐下住了仅仅百天。起初,张汝舟对李清照笑脸相迎、礼貌有加,两人也相安无事。但是,当张汝舟以为李清照已在自己的掌控之下的时候,便开始向她索要金石文物。索要不成,张汝舟从恶语相向发展到拳脚相加。

他的拳头一天比一天重,李清照的痛心和后悔一天比一天深。真是“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啊!李清照实在忍受不了,就向自己的弟弟求救。

看到姐姐所受的非人折磨,李迒深悔自己的轻信把姐姐送进了火坑。他无法相信,一个进士出身的文官会有那样粗暴的行为。他赶紧去翻查这个张汝舟的老底。一查之下,才发现他根本就是个不学无术的无赖,他能够做官,全是靠着坑蒙拐骗。

知道了张汝舟老底的李清照,直接告发了他的舞弊之罪,并诉讼要求离婚。但按照宋朝法律,妻子告发丈夫是“地告天”的犯上行为,无论输赢如何,妻子都要受到坐牢两年的惩罚。

李清照是一个极有原则的人,比起生活在精神奴役之中,她宁肯受点儿皮肉之苦。对于张小人的下作,她是无比地鄙视,同时也深深地懊悔。于是,她给友人写信:“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话说得何等坚决且咬牙切齿。以李清照的刚烈性格,她宁可坐大牢,也不肯再同“驵侩”之人张汝舟朝夕为伴。

张汝舟的罪行查实之后,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与张汝舟的婚姻关系也被解除,她不用再饱受张汝舟的折磨了!代价却是在刑部大堂同被问审的羞辱之后,等待关押。可是,在关押九日之后,李清照却获释了。原来是高宗亲自过问这个案件,并赦免了李清照的罪行。

辞别尘世
——伤心枕上三更雨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

绍兴五年(1135年),金兵前来进犯。她依附弟弟李迒,避难金华。

一夜东风吹柳绿,满塘碧水映桃红,江南的春色,盈翠欲滴,美得让人心动,而潇潇庭院中寂寞的身影如恍若隔世的风景,凝眸锁愁,遍倚阑干,俯首轻叹,愁肠寸断,春暖闺深,国破家何在?望断天涯已寻不见来时路,泪流尽,心已碎,徒留惆怅伴孤灯,谁怜憔悴更凋零。南飞雁,哀鸣划破长空,犹如杜鹃啼血,心痛,心酸,心碎!

花已残,东风还在无力地吹着,将最后一抹余香扫尽。又是日暮时分,她心如茧丝,缠上了太多的结,倦得不想梳理头上的发丝。山河依旧,却人去楼空。想要倾诉,朱唇轻启,惹来一袖的泪水。她听说双溪的水,还残留着春光的明媚,她的心又动了,最爱的是驾上一叶兰舟,任流水脉脉。可是又担忧双溪上的蚱蜢小舟,难以载起她一腔的愁怨。

避乱金华期间,李清照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了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绍兴十三年(1143年),酷暑即将退去的时候,倾尽了赵明诚与李清照毕生心血的《金石录》也已全部竣工。这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心血结晶,亦是孤寂的李清照精神上的支柱。

书中著录了赵明诚所藏的上古至五代的钟鼎、礼器、铭文、款识、碑铭、墓志、石刻、文字等三十卷。其中包含两千多种按时代编排的金石碑刻目录、注释,还有与之相关的考证跋文,并对《新唐书》和《旧唐书》中误记、错记的地方进行了一一修正。

这天下午,李清照亲手在素绢封面上恭楷写下:

《金石录》(三十卷)宋秘阁修撰,知湖州事,东武赵明诚撰。

写完后,她如释重负,是的,无论经历了多少艰难苦楚,她终于还是一个人把她与赵明诚二人的工作完成了,要知道当初那些惨淡经营了几十年的金石书画被毁于战火和盗寇,她曾心痛何如!余生清寂,怕是要守着这些书卷度过了。回忆过去,心中纵然有千般万般得失聚散可说,也都化在了一声浅浅的叹息里。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

命运似乎再没有眷顾李清照,在她人生的最后阶段,她还经历了另外一种苦难,那就是孤独,而且是漫长持久的孤独。感情生活带来的伤痛和国运民生造成的担忧,令她深陷痛苦。而这些苦痛到头来却仍然只能由她一人承受,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折磨啊!

晚年的李清照身边没有亲人,没有孩子,独自住在一座清冷的院落里,每到日暮时分,秋风飒飒,卷起一地黄叶。曾经名满京师的才女如今鲜有人问津,只有旧友一二,偶来探视。据陆游在《渭南文集》卷三十五《夫人孙氏墓志铭》中记载:“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说的是其夫人孙氏十几岁时随家人到李清照处玩耍,李清照见其聪慧,就想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料孙氏当即谢绝,说才情文采并不是女人该做的事。如此天真却又理所应当之语,从一个稚童幼女口中所出,却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深刻信仰,李清照听着,心中该是多么悲怆啊!

想她一生才华恣肆,刻苦钻研,著书作词,忧国忧民,晚来还指望自己的才思有所传承,原来,在这世道眼里,她竟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吗?是了,后世几百年间,对她称颂者有之,诋毁者亦不在少数。明诚走后,这世上还有谁能懂她,容她,伴她?之后一切的坚持和挣扎不过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命运留给她的终究只有孤独。于是,她茕茕独行于深秋的黄叶小径,吟哦出了这首饱含了一生心酸苦楚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千年以前那个西风劲吹的黄昏,她头戴一朵黄花,书写一帘幽梦。

今夜哀伤又一次醒来,今夜孤独依然萧瑟凄清。纵使深情如冷蕊数枝绽放,李清照便是耐得了风霜雨雪,又怎逃得过半世孤苦伶仃?无可奈何,好似花谢花飞。菊样的女子终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无限寂寞时光里的忧伤,无限忧伤里的寂寞时光。

晚风习习,水映残月,镜照佳人,月为谁瘦,花为谁伤,花香已逝,飘散了温馨的过往,吹落的花瓣埋葬了一世沧桑,寻觅中,年华已逝,轮回的渡口,梦中人是否依旧,依旧还在痴痴地守望。李清照乱世寡居,此后流徙漂泊,受尽苦楚。红尘没落,她似一枚无依的霜叶,因为无依,才会有后来悲哀的再嫁。那段残破的婚姻没有维持多久,李清照便独自过上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层层深入地描绘了词人彷徨失落、无可依托的心境。“寻寻觅觅”,寻觅什么?大凡曾经拥有又失去的,皆是她寻觅之物:曾经安逸富足的生活,幸福美满的婚姻,战乱里丢失的文物,逝去的青春年华,还有再也不复当年的故国盛世。可是她什么都找不见,反而衬得现实情状更为孤苦。“冷冷清清”,寻觅无果后,再看周遭,自是冷清。“凄凄惨惨戚戚”,悲从中来,充盈了苍老的心房。“乍暖还寒”,是气候的善变,也是命运的无定,三杯两盏的淡酒如何浇得灭心中浓愁?入夜秋风急来,天上旧时雁过,地上黄花堆积,还有窗外的梧桐,点滴的细雨,萧索的秋日黄昏之景,无一不生愁。“怎一个愁字了得”,于是,结句一个“愁”字成为词眼,将一切恍惚心境点明道破:往事倾泻而来,心中本已愁极,外部景物偏又一个接一个地来添愁,比愁更愁。我无语,唯一声叹息。是的,生离死别之愁,国家兴亡之愁,岁月无回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把酒当歌,饮尽一生的寂寞,叹尽一世忧伤,愿来世化身为蝶,相爱的人仍然可以翩跹于万花丛间,她与明诚掬一捧花香,微醺眉间的惆怅,轻拾唇边的凄凉,用舞动的翅膀,再谱一阕蝶恋花!

越十余年,大约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在萧瑟肃杀的秋风中,旷世才女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极度凄凉地悄然辞世。

漫天黄云弥漫,寒风枯枝摇曳,那是一个秋天,她生命的最后秋天。她在《摊破浣溪沙》中写道:

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

这离别的话说得无奈而苦楚。

在孤寂与凄凉里,李清照被南渡的权贵们遗忘,甚至她的卒年在史书中亦无可考。可易安的一颗万古愁心,令多少后人唏嘘流涕。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轻轻搁下笔,不再去管,宣纸上的寻寻觅觅语不尽,都在人比黄花瘦的傍晚掩门而去吧!

词苑千载,独盛一枝女儿花,她转身,湮没在狼烟里,除却万里河山,还有昔年的记忆,一地的词篇。凄雨损残花,怅对诗笺,此情郁郁深愁后,月下香浮袖。吹起相思,红颜叹,醉花叹,一夜庭风,一枕清寒透。

清照,我写你,我也爱着你,爱你秀外慧中的高雅气质,爱你聪明如冰雪的才华,爱你多情婉约的女人韵味,爱你玲珑文笔后面那颗晶莹剔透的兰心。 IwSuO46ilqnA4K6zMlaMZSQUu30ZG0/Mp07t7HUV+BbGCAWNs7AoNcxfVH+CmPJ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