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岁的孩子,其智力发育较快,能较好地综合分析、克制自己,并在学校及生活中开始适应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为培养孩子的智力提供了基础。一般来说,这个阶段孩子智力训练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龄期是儿童有意识地全面系统准确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重要时期,是掌握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因此,父母要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
(1)阅读。阅读可以巩固和加深孩子对所学文字的印象和理解,锻炼孩子对文字的运用能力,使孩子获得各种知识,陶冶孩子的情操。当然,要孩子更好地阅读,父母就必须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并挑选适合的图书,帮助孩子理解所读的内容。
(2)写作。7岁的孩子已经具备初步的书面语言能力,经过正确的指导和训练能够写简单的作文。这个时期,父母应多鼓励孩子仔细观察事物,掌握描写和叙述的技巧,根据兴趣进行命题作文,帮助孩子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及安排段落层次等。
学龄期孩子的观察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持久性,所以父母在培养孩子观察力时,要根据观察的任务,向孩子提出有目的的、系统的观察要求,使孩子认真、细致、全面、系统地去观察,并逐步养成自觉的、独立的、有计划的、持久的观察习惯。
例如,多带孩子去认识和观察大自然,去动物园观察各种动物的外形及特征;让孩子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观察活动,使其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在孩子观察之前,不妨让他们带着任务,并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观察方法,这样才能获得比较完整的材料。
记忆力是孩子智力的体现,增强记忆力是这个阶段智力训练的重点。孩子的记忆力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得到提高,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明确记忆的任务。父母要向孩子提出记忆的任务,并说明主要记哪些,记到什么程度,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对于高年级的孩子,要启发他们自觉地提出记忆的任务。
(2)掌握记忆的规律。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重复次数越多,记忆时间就越长;给予的刺激新鲜,则能激起兴趣,强化记忆力,所以要反复多次、循序渐进、前后联系,才能激起孩子记忆的兴趣,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3)掌握记忆的技巧。记忆是有窍门的,记忆的方法有整体、归类、联想、口诀、缩略、区别记忆等多种,在学习中,要根据所学的不同内容,采用与之相应的记忆方法。
想象是在人的意识倾向的支配下,在已有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学龄前儿童的想象力有时的确很丰富。在他们的头脑中,现实与想象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有时候,想象与现实的同一化,会导致他们行为和言语的“不合情理”。
所以,要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必须要端正想象方向。当孩子想象中出现奇异现象或失误时,父母要认真观察分析,并给予正确诱导,不要嘲笑和挖苦孩子,更不能压抑孩子刚萌发的想象幼芽。
父母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孩子参观、旅行等,让孩子亲自观察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开展课外读书活动等以打开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知识,为想象提供丰富的材料。
思维是一种积极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应。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孩子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并引导孩子上升到理论知识。及时引导孩子给概念下定义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对要掌握的概念应多练习、多应用以加深理解。
所以,父母应注意引导儿童动手、动脑,亲自分析、综合,并进行比较及概括。
实践应用能力是指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父母要想让孩子今后有所成,就必须从小训练孩子的实践应用能力。可以从训练头脑、双手、眼光及个性四个方面进行。
比如,最大限度地打开孩子的思路,使大脑积极地开展创造性的思维,让孩子自己动手以锻炼其双手;还要培养孩子稳定的学习情绪,自信、勤奋的品格及不怕困难的精神;要经常让孩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注意的目的性还很弱,只能够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对象。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注意力也得到很快的发展,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习活动和教师的要求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注意力的持久和稳定性也不断地发展。不过,其注意水平仍然是有限的,易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父母在培养孩子注意力的时候,要坚持执行始终如一的规矩和纪律。比如,一次只安排孩子做一件事,不要嘲讽或过分地放纵孩子等。要根据孩子的特长,对其进行音乐、绘画、舞蹈等方面的培养,以促进孩子注意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