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不同年龄的孩子记忆特点也是不同的。1岁以内的孩子记忆力具有短暂性,记东西一两天就会忘记;1~3岁的孩子记忆时间较长,开始大量吸收知识,而且记忆更清晰,具有思维逻辑性;3~6岁的孩子除了记忆时间较长外,还开始根据自己的爱好等有选择性地进行记忆;6岁之后的孩子开始将知识、内容结合起来记忆东西,比如将标记与符号结合或将物体与符号等结合记忆。
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父母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记忆力的特性,满足孩子不同阶段的认知需求。比如,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应该在字义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详细的描述,让孩子多阅读书籍,在孩子认知事物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实际运用所认识的事物,教孩子怎么运用,怎么操作,让其在实践中巩固并提高记忆力。如在教孩子学习成语时,父母不仅要告诉孩子成语的意义,还可以进行情景表演,这样更有助于孩子记忆。
孩子在记忆活动中表现出许多特征,这是不同时期的孩子所特有的现象。父母在训练孩子的记忆力时,要充分了解孩子各方面的表现,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
一般来说,孩子的有意识记忆较差,无意识记忆较强。也就是说,孩子常常会随意地记住一些东西,而对于那些要求孩子记忆的东西却往往记不住。父母应该抓住孩子记忆的这些特点,利用孩子无意识记忆的优势,让孩子在无意中记忆一些知识。比如与孩子一起谈论一些要记忆的知识,这样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熟记这些内容了。
孩子有意识记忆较差时,父母要抓住时机,促进孩子有意识记忆能力的发展。比如,利用“自订计划”的方法,即让孩子为自己制订一个记忆的计划,今天要记什么,明天要记什么,然后由父母督促完成。一段时间后,孩子的有意识记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不少父母在教孩子各种知识的过程中,由于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特征,把孩子当作成人对待,对孩子讲话或指导孩子学习时常用成人式的语言,往往使孩子难以理解,效果自然不好。于是,父母就觉得孩子脑子笨,不聪明。
其实,并不是孩子笨,而是父母的方法不对。父母在指导孩子训练时,一定要有耐心,发现孩子完成得不好时,不要急躁,更不能灰心丧气停止训练,而要找一找原因,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方法让孩子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