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

能不能建立一个10万人的互联网开发团队?

这是我做MIUI时一个疯狂的想法。当时,MIUI团队只有20多人。MIUI是小米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产品,也是小米第一次对用户参与感的尝试。

为了让用户深入参与到产品研发过程中,我们设计了“橙色星期五”的互联网开发模式,核心是MIUI团队在论坛和用户互动,系统每周更新。

在确保基础功能稳定的基础上,我们把好的或者还不够好的想法,成熟的或者还不成熟的功能,都坦诚放在我们的用户面前。每周五的下午,伴随着小米橙色的标志,新一版MIUI如约而至。

随后,MIUI会在下周二让用户来提交使用过后的四格体验报告。一开始我们就能收到上万的反馈,发展到现在每期都有十多万用户参与。通过四格报告,可以汇总出用户上周哪些功能最喜欢,哪些觉得不够好,哪些功能正广受期待。我们在内部设置了“爆米花奖”,根据用户对新功能的投票产生上周做得最好的项目,然后给员工奖励。奖品就是一桶爆米花,以及被称为“大神”的荣誉感。

我们让员工和用户通过论坛零距离接触,做得好的功能得到用户表扬,团队自然很开心;当一个产品经理和工程师负责的功能被用户吐槽甚至大骂的时候,不用开会不用动员,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加班加点,全力去改进。

MIUI以论坛建立起的10万人互联网开发团队,团队核心是当时我们官方的100多个工程师,核心的边缘是论坛人工审核过的有极强专业水准的1000个荣誉内测组成员,最活跃的用户是10万个对产品功能改进非常热衷的开发版用户,最外围的是发展至后来有千万级的MIUI稳定版用户。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地参与到MIUI的迭代完善中来,其中我们的荣誉内测组被称为“荣组儿”。

“橙色星期五”的互联网开发模式

MIUI的升级制度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灰度和梯队版本,更新最快的是荣誉内测组的内部测试版,每天升级,有最快的新功能尝试和Bug修正测试;其次是开发版,每周升级;随后就是稳定版,通常1~2个月升级。

每个周五,用户就开始等待着MIUI的更新,这些发烧友很喜欢刷机,体验新系统,体验新功能。也许这个“橙色星期五”所发布的新功能就是他们亲自设计的,或者某一个被修复的Bug,就是他们发现的。这让每一个深入参与其中的用户都非常兴奋。

许多MIUI的功能设计,我们都通过论坛交由用户讨论或投票来决定。MIUI发布四年,共收集到上亿个用户反馈帖,帖子打印出来的纸张可以绕地球一圈了。

从“参与感三三法则”来看MIUI参与感的构建:

1. “开放参与节点”,我们除了工程代码编写部分,其他的产品需求、测试和发布,都开放给用户参与了;这种开放,是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我们根据用户意见不断迭代完善产品,用户也拿到了自己想要的功能和产品。

2. “设计互动方式”是基于论坛讨论来收集需求,固定的“橙色星期五”每周更新。

3. “扩散口碑事件”有基于MIUI产品内部的鼓励分享机制,也有我们集中资源所做的口碑事件,我们为最早参与测试的100个用户,拍了个微电影《100个梦想的赞助商》,是参与感的“放大器”。

进行参与感构建,要尽量减少用户参与的成本以及把互动方式产品化,我们把MIUI每周升级时间固定就是一个减少记忆成本的考虑,用户提交使用报告,我们设计成四格报告是对参与成本和产品化的考虑。

正是这样用户深度参与的机制,让MIUI收获了令人吃惊的好口碑和增长速度。这份口碑,也构成了小米在日后发布手机后,火爆的用户基础。2010年8月16日,MIUI第一个版本发布时,只有100个用户,是我们一个一个从第三方论坛“人肉”拉来的,凭借用户的口口相传,没有投一分钱广告,没有做任何流量交换,到2011年8月16日,MIUI发布整整一周年的时候,已经有了50万用户。

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正如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里的说法:过去,专业者和业余者之间永远存在一道界线,但在未来,将两者分开来谈也许会变得越来越难。至少在小米,这个区分很难。

比如,维基百科就是这种用户模式的产物。维基百科的创作者不是一群精心挑选出来的专家,而是成千上万的各种爱好者、发烧友、旁观者,但他们却创造了一个超级伟大的产品。

在这种模式下,用户不仅使用产品,还拥有产品,拥有感使用户遇到问题后不仅会吐槽,还会参与改进产品,“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小米负责工程的联合创始人黄江吉(KK)原先在微软工作,他有一次做内部分享,对比过微软与小米开发模式和信条的差别。

微软的人才以及内部的流程,早年他曾认为基本上已经是无敌了。做每一个版本的操作系统时都有五六千个开发人员,可以想象,五六千个最顶尖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分成一个个小组,每组配5个人,311配备——即每3个工程师就要配1个产品经理和1个测试,但用户的参与和声音基本为零。

微软在PC时代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在互联网时代遇到了不少挫折。当时他感觉比较痛苦,不明白为什么像谷歌、Facebook这样的初创公司,甚至其他一些小公司,它们那么小,竟然可以在直面微软的竞争压力下,发展得那么迅速,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微软,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那时KK一直在想,微软在新的领域里面,为什么没有跑得那么快?是不是应该重新思考开发的模型?因为微软一直在追求“最完美”的开发模式,那是一种让你不可能犯错的开发模式。每个周期都是那么严谨,要执行这个计划的话,没有人可以犯错。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做小米后,KK意识到了微软的短板,他把微软的开发模式称为“3110”,前面三个数字不管放大多少倍,多少人去做这样的项目,在开发过程中,代表用户的这个数字还是零。

什么是互联网上最好的产品开发模式?

如今小米拿出了自己的答案:用户模式。在面向消费终端的行业中,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

MIUI10万人的互联网开发团队模型 pI1j706rJrGebkH4kWbe0zpAqllcT7XwqbQwH8dheTGD8AtqGSper8jYTmvJ+2s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