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9月开始,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全国中小学陆续启用了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统编教材加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内容,更加注重立德树人,鼓励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提升语文素养、涵养人文精神。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大型文学专业出版机构,长期坚持以传播优秀文化为己任,立足经典,注重创新,在中外文学出版方面积累了丰厚的资源。为配合国家部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广大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服务,我社在总结“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出版经验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名师,经过认真讨论、深入调研,推出了这套“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丛书收入图书百余种,均为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书目,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主要的文学经典,完全能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阅读需要,对增强孩子的语文能力,提升写作水平,都有帮助。本丛书依据的都是我社多年积累的优秀版本,品种齐全,编校精良。每书的卷首配导读文字,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作品成就与特点;卷末附知识链接,提示知识要点。
在丛书编辑出版过程中,教育部统编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给予了“去课程化”和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契约”的指导性意见,即尊重孩子的个性化阅读感受,引导他们把阅读变成一种兴趣。所以本丛书严格保证作品内容的完整性和结构的连续性,既不随意删改作品内容,也不破坏作品结构,随文安插干扰阅读的多余元素。相信这套丛书会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家庭必备藏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2018年3月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为脍炙人口的名作之一,亦是现代文学“最美的收获”之一。它由作者构思并开始写作于1937年的武汉,而因时世动乱不安,转徙流离,直至1940年12月才在香港完成。作品先是边写边在1940年9月至12月期间的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翌年5月由上海杂志公司在桂林出版单行本,可惜作者未看到样书就英年早逝了。
《呼兰河传》自诞生后,多年来不断再版、重印,成为最受欢迎的中国现代文学名著之一。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笔名悄吟等,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27年,进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第一女子中学读书。1931年,为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开始了一生的流浪和漂泊。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得到鲁迅先生的帮助。1935年底,出版中篇小说《生死场》,轰动文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辗转于武汉、临汾、西安、重庆等地。1940年1月到香港,在病中完成了《呼兰河传》的写作,并写出长篇小说《马伯乐》第一部及回忆性散文《回忆鲁迅先生》等。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年仅三十一岁。
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具才情的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拥有两套笔墨,两种才情。一方面关心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穷人和弱势者的生存境遇;一方面又专注于自己孤寂的情绪,心灵的微妙感受,对于爱和温暖的追求与向往。
萧红对于国家民族的关心,更多时候聚集于批判国民性的痼疾这一焦点上。她曾经说:“现在或是过去,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便指这一点。萧红的这一追求直接受到鲁迅“改造人的灵魂”的写作导向的影响,是五四启蒙精神的延续。
经历多年漂泊之后对于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反思,促成了《呼兰河传》的写作。
全书共分七章:
第一章描写呼兰河城的概况,其中对东二道街上大泥坑的描写,尤其细致传神。这大泥坑正是呼兰河城的一个象征,表现了人们对阻碍自身前进的事物的习焉不察,以及维持现状、不求改观的苟且心理。而以大泥坑的幌子吃瘟猪肉的细节,更是揭露了人们的自欺的性格弱点。
第二章描述呼兰河人精神上的“盛举”:跳大神,放河灯,唱野台子戏,逛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活动都是“为鬼而做”的,更突显了民众的迷信、愚昧,以及现代知识和理性的匮乏。
第三章描写“我”与祖父在后花园度过的快乐时光,这是全书最明朗、最温馨、写得最自如的篇什,充满了童心、童趣及美妙的意境。
第四章是对“我”家几户房客生活的勾勒,突显了这些房客生活的艰辛及没有尊严。作者从童年的感受出发,渲染了“我家是荒凉的”这一点,流露出对下层劳动者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第五章描写小团圆媳妇惨死的经过,揭露出封建礼教及愚昧迷信的风俗其势力的强大。传统习俗已化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深入其骨髓,尤以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为甚。可以说,小团圆媳妇不是被某个具体的人杀死的,而是被这种“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鲁迅语)害死的。
第六章主要刻画“我”家的长工有二伯。这是一位可怜而又可悲的老人,有几分阿Q气,突出体现在他的“精神胜利法”及欺弱怕强的病态人格上。这是他的个性长期受压制的结果,也是不健康社会为害的结果。
第七章,讲述一个磨倌冯歪嘴子的故事。在众人不友好的、“看笑话”的环境中,他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一个家庭,并在妻子难产而死之后,仍坚忍地悉心抚养两个孩子生存下去。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这七章每个部分都可单独成篇,但合在一起,又相契无间,非常和谐。因为这部作品的主角不是某个人、某个事件,而是整个呼兰河城。作者着力描绘的是呼兰河城的性格,意欲表达的是她对这个小城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态度。其中既有对于充斥呼兰河城的历史的惰性力量,人们的愚昧、麻木、自私、迷信、毫无进取精神及变革意识的批判,又有对后花园、祖父,及火烧云等故乡风物的怀念,也有对于冯歪嘴子这样的人物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的肯定与赞美。
《呼兰河传》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小说。它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作者重视的是小城的风俗描写,对于小城居民的日常生活细节及生活场景的描述,对于特定氛围的渲染,有如一幅栩栩如生的乡土风俗画。写人也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重在刻画人的灵魂。在场景和细节的连缀中,常常弥漫着浓郁的诗意。叙述的调子是舒缓、平淡的,既有浓厚的乡情,又有几分惆怅。可以说,萧红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与诗之间的独特文体。
作者的语言朴素自然,流畅优美,明丽清新。采用的主要是儿童视角,口吻一派天真、浑朴、稚拙。萧红还喜欢用传统诗歌中常采用的“复沓”手法,如第四章中一再重复“我家是荒凉的”一句,加强了作品的音乐性和节奏感,突出了某种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感受、氛围。
作品中也有幽默和讽刺,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但大抵上是一种“含泪的微笑”,透露出背井离乡的作者心底的淡淡忧伤和哀愁。
总之,《呼兰河传》是一部意味隽永的经典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社会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读者朋友们在阅读中不妨让速度慢下来,细细体味作品丰富的思想意蕴、舒缓自如的叙述调子,以及氤氲于美的文字中的迷人的味道、意境。
收入“附录”的萧红的其他几篇名作——《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手》《牛车上》《后花园》及《小城三月》,或可与《呼兰河传》做互文性阅读,或本身为萧红短篇乃至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中之上佳者,有兴趣的朋友们可做进一步的阅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萧红一九一一年在黑龙江省呼兰县降生。
父亲是当地富有声望的乡绅。远祖是山东胶州半岛的移民,住在呼兰河已经几代了。因之,家庭习俗,受了当地的感染,生活方式,大部分已掺杂着满族的礼仪,而作父亲的,持家又很严。
萧红幼年就死去了母亲,父亲再娶,而不得继母的欢心,所能借以庇护的,只有祖父祖母两个老人。除了祖父每天讲解一两首唐诗之外,大部分的时间,是一个人在那荒芜了的草园子内寂寞自遣的。
一九二九年萧红就读于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最好的同窗闺友,为王君粟英,沈君玉贤,并共同发起野外写生画会。假日,必携画具,邀集会友,到马家沟一带,写生。间或,就在马家沟花园野餐。
史地教师姜某,时常在课余之暇介绍《石炭王》、《屠场》等译作,萧红除嗜绘图外,同时对文学作品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九三〇年暑期,家庭勒令停学,因为继母从中作梗,而萧红又不得欢于校长孔繁书;且持家极严的父亲,将为萧红谋嫁。是以,市立第一女中,从此见不到这个蓝短衫、黑裙,梳着两条小辫子,有着两只明亮大眼睛的姑娘了。
秋天,萧红毅然从家庭里出走。有密友李君,北京人,相偕离哈市,去北平。在平,萧红没有久留,因为李君原来家中有一发配妻子。再只身回哈尔滨,住在一个旅馆里。春雪夜晚,时常自己在街路上徘徊,这时候萧红的天真而富于热情的幻想,开始溃灭,仿佛置身荒寂战场的扶戟小卒。
一九三二年夏季,松花江的山洪暴发,萧红得萧军舒群两君助,脱出旅寓的困守生活。似不久,就和萧军结婚。并不采仪式,婚后仍极困窘。这时,“九一八事变”已早在一年前发生。两萧虽在艰危中,依然始终彼此相助相携。移居商市街,共同为《国际协报》撰稿,一九三三年秋两人集:《跋涉》问世。
这时候,萧红将产,入市立第一医院,产后,没钱付费,不得出。萧红坦然忍之,直到旧历年后,就悄然舍弃了孩子,出走,时一九三四年春。
不久,两萧到了青岛,同在《青岛晨报》编副刊。就在这暂时可以喘息的工夫,各抽时间,着手写作。秋天,《八月的乡村》、《生死场》两稿完成,又一起到上海。
一九三五年,得赏识于鲁迅先生,《八月的乡村》、《生死场》先后由奴隶社出版。一时文坛轰动,中国二十年来的新文学,从此开一新的途径。且由此,萧红奠定下以后文学生活的基础。
一九三六年夏末,萧红只身去日本,两萧未来的婚变,实在由这时候潜伏下来的。
第二年,萧红只身回国。这一期间的作品多在《作家》、《太白》、《中学生》上发表,并集单行本出版,有《牛车上》、《手》,都是国内文苑珍贵的佳作。
这年,日本帝国侵华战争开始,上海沦陷,两萧逃亡汉口。住武昌小金龙巷,《大地的海》作者端木蕻良迁来为邻。
一九三八年一月,萧红随聂绀弩、萧军、端木蕻良诸友去临汾,又转到西安,春间,婚变发生。萧军北上,萧红和端木蕻良回到汉口,同住旧居。七月,汉口告急,九月只身赶到重庆,初住江津,后移北碚,完成新作《回忆鲁迅先生》,并写《呼兰河传》。
一九四〇年春天,去香港,四二年一月二十二日在港病逝。遗作长篇《马伯乐》上下两部,约四十万字,而《呼兰河传》刚在桂林出版,作者逝世前未得手读。
萧红性情明朗而真挚,热情,健谈,往往以工作排遣隐忧。常说:“一写东西,个人生活上的一些不愉快,就都忘了。面前总像有一个强固的东西,这东西不倒,人类就很难生活得幸福,生活得美。”因之,就是在肺病已渐严重的时候,还是不停的写作。《小城三月》就是卧伏在病床上两夜完成的,同时,还给《时代文学》封面作画。
生前,常喜欢着红色大衣,面容苍白,长圆型,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有着黑黑的润泽,那润泽显示着一种智慧。步态敏捷,但笑声并不响亮。
“人不应该生活得美一些么?应该美一点!”因之,对同代友辈,亲切如家人,就是为人上有些缺点的,也总是宽容,体谅,常常是屈己待人。虽被友辈误为怯弱,然萧也不辩白,坦然一笑而已。不外,历世既深,且置身在历史漩涡的艰险当中,即使个人斗然碰见陡坡,沟渠,也并不在意,因为心里自有攀越力的把握。
直到死,萧红仍在孤独的一往直前的走着,唯脚步慢一些而已。
先生姓张名迺莹,笔名萧红,另署悄吟,得年三十二。火葬,墓在香港浅水湾。
骆宾基
一九四六年九月廿二日
待订稿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