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有人把它与《红楼梦》并提,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双璧,是很有道理的。

一、《西厢记》的作者和时代

元朝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市)是当时的戏剧活动中心,聚集着一大批杂剧作家和演员,《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就是大都人。王实甫名德信,实甫是他的字,大约生活在十三世纪三十年代元太宗时期至十四世纪初年,元泰定元年(1324)已经去世。生平事迹不祥,只知道他与杂剧艺人和作家交往密切,人们都佩服他的才华。王实甫一共创作了十四种杂剧和一些散曲,《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被称为“天下夺魁”的杰作。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

“西厢”故事的最早来源是唐代与白居易齐名的诗人元稹所作的自传体传奇小说《莺莺传》,写张生与莺莺相恋,后来张生为了功名进京赶考,抛弃了莺莺,故事以悲剧结局。到金朝,民间作家董解元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了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人们称之为《董西厢》,以与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人称《王厢》)相区别。

《莺莺传》的矛盾冲突发生在男女主人公之间,表现的是社会以“功名”为诱饵,引导男主人公负心,扼杀了爱情。作品里赤裸裸的“尤物害人”(尤物指非常美丽的女子)、“女人祸水”之类的说教,损害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董西厢》改成了以追求爱情的青年男女为一方、以干涉儿女婚姻的封建家长为一方的矛盾冲突。莺莺张生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缔结姻缘,表现了歌颂爱情的主题。但是,《董西厢》里的爱情还掺杂有感恩报德、门当户对、功名富贵、才子佳人等非爱情因素,不够纯洁;艺术上也显得粗糙。没有能体现出青年男女普遍的爱情理想。

三、《西厢记》的思想意义

王实甫的《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享誉中外的名作,在于它思想的深刻和艺术的完美。《西厢记》是歌颂爱情的,而爱情是人类追求自身解放的先行者。人类在追求自由平等的道路上,首先提出来的是爱情要求,是婚姻自由。爱情总是与自由平等联系在一起而与专制格格不入的。《西厢记》的进步性就在于它提出了这样的口号:“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缔结婚姻的基础应当是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而不在于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少、权势的大小、容貌的丑俊、才情聪明或愚笨。“有情的”三字是《西厢记》精神的点睛所在,《西厢记》所歌颂的就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它所表达的,不是某一历史时期、某一社会阶层的呼声,而是世世代代普天下人的理想和愿望。这是《西厢记》的主题思想不仅高于前代、高于同代婚姻恋爱作品的地方,甚至明代清代的戏曲作品,也没有能够超越它。

《西厢记》歌颂爱情,也赞美为争取理想实现而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精神。

剧中的老夫人是封建家长的典型。丈夫生前身居相国(宰相)要职,丈夫故去后她不仅要维护相国家庭的声誉,也要考虑儿女的幸福。她爱女儿,处处为莺莺考虑。但她却不理解女儿,当她以家庭的财产地位为条件包办女儿的婚姻时,实际上是把青春觉醒的莺莺拘禁于封建礼教的牢笼之内,窒息了女儿的人性;是用家庭的利益替代了女儿自由选择的幸福,违背了婚姻当事人的意愿,使她自然而然地站到了封建卫道的立场上,成了顽固保守势力的代表,成了自由爱情的镇压者。

莺莺生活在封建专制的时代,出身于门第显赫的家庭。社会环境和家庭教养都在她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她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欲前又止、真真假假、反反复复、犹豫不定。但莺莺毕竟冲破了礼教的罗网,摆脱了家庭的束缚,与张生自由结合,迈出了争取自主婚姻的关键一步。莺莺所表现的种种思想矛盾,揭示了她性格内部的各种复杂因素,也体现了她的思考和判断,说明人类在争取自身解放的过程中,最困难的还在于首先要战胜自己。这正是莺莺形象真实生动、丰富深刻、具有时代色彩的原因所在。

张生是个满腹才华又诚实可信的书生。他爱上莺莺便舍生忘死地追求。做穷书生时他爱莺莺,状元及第、春风得意时依然爱莺莺,对爱情一片赤诚,执著不渝,是封建礼教的勇敢叛逆者。别看他满腹才华,人情世故却又一窍不通,往往把不该说的话说出去,做了不少傻事,被红娘称之为“傻角”。聪明而不油滑,诚实却不呆笨、可笑而又可爱,这相反相成的诸多方面,就构成了张生性格的多面性和生动性。人们说《西厢记》是喜剧,很多笑料都是从张生身上表现出来的。

红娘是服侍莺莺的丫鬟,同时负有管束莺莺不要“胡行乱走”的责任。她聪明伶俐,嘴利舌快,同时又冷静心细,遇变不惊,在老夫人要拷打她的时候能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红娘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她不顾老夫人的责罚,支持与帮助莺莺张生,促使“有情人终成眷属”,被张生称为“擎天柱”。在今天,人们把那些为人牵线搭桥做好事的人称为“红娘”,可见红娘形象塑造得多么富有光彩。

在王实甫的笔下,莺莺张生红娘胜利了,《西厢记》成为反抗精神的颂歌,也是有生命的人性战胜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歌。《西厢记》是爱情的美学宣言。

四、《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礼教叛逆者与封建势力的冲突是主要矛盾,是贯穿始终的主线;莺莺与张生红娘之间由于误会造成的冲突是副线,受主要矛盾冲突的制约。两条线交叉发展互相促进,使戏剧情节时悲时喜,波澜起伏。冲突的演进采用突转手法,往往由于剧中人一句话、一个动作,剧情便悲喜转换,急转直下,情节发展令人莫测,引人入胜。故事的曲折,情趣的动人,描写的细腻,同时代的剧本中固然没有,就是在明清戏剧中也很难找到。

元杂剧以一本四折、一个角色主唱为通例,《西厢记》为适应剧情的需要,写成五本二十折的宏伟巨帙,也打破了每本戏一人主唱的限制,有时候让莺莺张生红娘都唱,是对杂剧体制的创新。

《西厢记》的文辞以富丽华美受到人们喜爱,许多曲文都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评《西厢记》说:“真正是好文章!你若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但觉词句警人,馀香满口。”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是曹雪芹通过宝黛之口说出了自己读《西厢记》的感受。《西厢记》具有魅力无穷的感染力。

五、《西厢记》的影响

《西厢记》问世以来,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元代至少有十四部杂剧提到了《西厢记》;明清以来写婚恋题材的戏曲小说,几乎没有不受《西厢记》影响的。《西厢记》刊本不下百数十种,仅明刊本就有六十馀种,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俄国人柯尔施主编、瓦西里耶夫著的《中国文学史纲要》说《西厢记》“即使在全欧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像这样完美的剧本”。可以说,《西厢记》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文化遗产。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m7s+K65wkRAj+8zejFSDp2wd0tAP5L79xf+iMjVb+fAS+ZTCf/Qo2coiZJDBTn7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