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 读

宋诗存世二十五万余首,大约是存世唐诗的五倍。在一般读者心目中,宋诗似不如唐诗;但在专业读者看来,唐诗和宋诗,堪称“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中国古典诗歌体式至唐大备,后世并没有产生出新的形式,在这相对稳定的形式中,唐诗和宋诗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基本审美范式,元、明、清诗歌大体都可以划归到这两种范式中。如钱锺书先生《谈艺录》所言:“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不像唐诗那样集中和相对直观地呈现诗人的精神风貌与深情雅韵,而是多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去体验生活和表现生活,甚至把感情本身也作为理性考察的对象,以至“运思造境,炼句琢字,皆剥去数层,透过数层”(缪钺《论宋诗》),开出一条以思理取胜的诗歌新路。

相较众多声名赫赫的唐诗选本,宋诗选本不仅总量远为逊色,而且名头响亮的选本更少。古代以清人吴之振的《宋诗钞》和厉鹗的《宋诗纪事》较具代表性,今人则以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影响最大。

《宋诗选注》被列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校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第五种”,1958年9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发行后,至今已重印、再版二十余次,发行总量超过四十万册。它原是一本普及性读物,许多学者则将之作为严肃的学术著作来对待,撰写了不少专题研究论文,可以说,半个多世纪以来,不论在普及领域还是专业领域,《宋诗选注》的影响都持续不衰。

《宋诗选注》的内容分为序、选目、评和注四个部分。

序长达万余字,分三节。第一节谈宋诗的时代背景与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并以《宋诗选注》中的选目为例,指出宋诗的三种反映社会现实的方式。第二节谈宋诗的优劣和对宋诗的整体评价,指出宋诗的缺点是爱“模仿”、“剿袭”,“资书以为诗”,影响了其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能力;宋诗不善于写爱情,而“爱讲道理,发议论”;优点是在技巧和语言方面比唐人更为精益求精,“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总的评价是“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第三节交代选诗的标准,即“六不选”:押韵的文件不选;学问的展览和典故成语的把戏也不选;大模大样地仿照前人的假古董不选;把前人的词意改头换面而绝无增进的旧货充新也不选;有佳句而全篇太不匀称的不选;当时传颂而现在看不出好处的也不选。另外指出选宋诗远较选唐诗为难,需要“尽量翻看宋诗的总集、别集以至于类书、笔记、方志等等”。序言中的“六不选”坚持了艺术审美的标准,代表了钱锺书先生对中国诗学的基本看法,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文艺以政治为第一标准的大气候中,显得尤其珍贵。

选目上,在修订后共选诗人八十家,选录诗歌三百七十七首,其中绝句一百九十二首。所选诗人中,既有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杨万里、范成大、文天祥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家名家,又有文同、王令、吕南公、唐庚、洪炎、李弥逊、董颖、华岳、刘宰、洪咨夔、罗与之、利登这样的中小诗家,从而挖掘出大批前人未曾重视但又确有价值的作家作品,使宋诗史的面貌顿改旧观,呈现出立体丰富的景观。

评和注是钱锺书先生的深心所寄,也是全书的核心价值所在。“评”是对所选诗人生卒年、姓名字号、籍贯、著述的介绍和对其诗歌的评价。八十家诗人评论篇篇精彩,字字珠玑,贯串起来,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宋诗史。“注”是对“评”和所选诗篇的注释,但没有采用重视出典、字义、章法等传统笺注方式,而是重视对诗语的全面考索和对诗艺的多层次品藻鉴赏,特别是对诗歌审美因素嬗递演变的注释,往往穷源溯流,纵横古今,如注乐雷发《乌乌歌》,引书数十种,透彻解析了“道学亡国论”的来龙去脉。王水照在《关于‹宋诗选注›的对话》一文中对此书评、注特点有精准的论述,认为钱先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在苦心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政治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逻辑学、方言学等广阔的文化背景,一切从具体特殊的审美经验和事实出发,对诗歌的题材、境界、风格、意象、句式、用语等做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式鉴赏。“钱先生的注释,打破了传统选本着重于词语训释、名物阐解、章句串讲的框架,而是把注释和鉴赏、评判结合起来。……它的最大特点是使传统的直觉体验和主观感悟式的鉴赏,上升到理性的艺术规律性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钱锺书先生是语言艺术大师,特别是对比喻的运用,更令人拍案叫绝。因此《宋诗选注》不仅见解博雅精到,而且语言幽默老辣,用了很多丰富生动的比喻。如他说那些脱离生活本身、抄书以为诗的人是“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序》);说那些当时传诵而现在看不出好处的作品“仿佛走了电的电池,读者的心灵电线也似的跟它们接触,却不能使它们发出旧日的光焰来”(《序》);说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护田”、“排闼”是“比较健康的‘用事’的例子,读者不必依赖笺注的外来援助,也能领会,符合中国古代修辞学对于‘用事’最高的要求”(《注》);说王令诗歌语气的雄壮“仿佛能够昂头天外,把地球当皮球踢着似的”(《评》);说黄庭坚诗歌“生硬晦涩,语言不够透明,仿佛冬天的玻璃窗蒙上一层水汽、冻成一片冰花”(《评》)。读起来叫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可以说是《宋诗选注》的一大特色。

关于这本书,1981年钱锺书先生接受香港记者彦火采访时说:“这部选本不很好,由于各种原因,我以为可选的诗往往不能选进去,而我以为不必选的诗倒选进去了,只有些评论和注解还算有价值。”(《钱锺书访问记》)1988年他在香港版《宋诗选注》前言中又说“在当时学术界的大气压力下”,“它既没有鲜明地反映当时学术界的‘正确’指导思想,也不爽朗地显露我个人在诗歌里的衷心嗜好”。平心而论,对于宋诗的欣赏,往往需要较多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在带有普及性质的选注本中,如果多选那些思理深致,能够鲜明体现宋诗特点的诗篇,显然不利于一般读者的接受与普及。那么尽量克制自己艺术趣味的钱先生,综合考虑了时代要求、普及性质与艺术审美标准,选入较多在内容题材上反映民生疾苦、表现民族气节、凝聚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和意境风格“浅明俊爽”的诗作,而在序、评、注中展开对宋诗较全面深刻的揭示,使人在春风化雨中对宋诗特点有所领悟与感受,这也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方法吧。《宋诗选注》是多种因素折中的结果,具有独特的文化复合价值,因此要把序、选目、评与注结合来看,反复诵读咀嚼,才能入其心眼,得其大概。

张 剑 HYKOihN3/oF4UH41zZxpXIrka+RFzN3IXYTsTt3sJuHGSDPec78B75uPVmZ8a5F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