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牡丹亭》为明清文人传奇的代表作之一。其作者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晚年自号茧翁,书斋名玉茗堂。江西临川人。年少时即文名远扬,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万历十九年(1591),因上书《论辅臣科臣疏》,批评时政,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万历二十一年遇赦,内迁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向吏部递交辞呈,不待批复即去职还乡。有《玉茗堂文集》,包括诗十八卷、赋六卷、尺牍六卷。传奇除《牡丹亭》(1598)外,尚有分别据唐传奇小说《霍小玉传》、《南柯太守传》、《枕中记》改编而成的《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完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前后,共55出,乃是据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所述故事编成,传奇讲述的是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春日游园,触景生情,梦中与一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旧情难忘,感伤而亡。杜宝升官离任时,在其墓地造一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心生爱慕。杜丽娘魂灵遂与其幽会。柳生依其指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柳生临安应试,试后去代丽娘向杜宝传报还魂事,反被杜宝误为盗墓贼。朝廷开榜,柳梦梅高中状元。误会消释后,合家团圆。

汤显祖曾自道:“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王思任《牡丹亭叙》)“临川四梦”,汤显祖为何偏爱《牡丹亭》?《牡丹亭》所述杜丽娘这位痴情女子因情而死、又因情而生的离奇故事,可能非常符合汤显祖理想中的“有情人”。汤显祖《牡丹亭题记》中:“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能塑造这样一位女子,汤显祖对此或颇为自得。

汤显祖得意《牡丹亭》处,也应包括其文字。早期戏文主要在民间庙台演出,其对象主要是市井小民,其作者多为底层文人,故其文字多本色通俗,在文人阶层看来自然是“鄙俚浅近”(王骥德《曲律》)。故文人参与传奇写作开始,就是要提升其文学品位,但如果一味卖弄才学、追求典雅,不充分顾及戏剧人物身份、性情,就会流于案头化——这也是骈俪派传奇家最遭诟病处。故如何妙用浓淡、雅俗,实在是传奇家们不得不费心斟酌的。同时,明中叶后的文人传奇多兼用南、北曲,其北曲写作多以元人曲为师,而南曲则无所适从(“荆、刘、拜、杀”等早期戏文多鄙俗)故其曲辞多工稳有馀、灵动不足,缺乏机趣,连《琵琶记》这样被推为“南曲之祖”的作品也未能例外。汤显祖富才情,对元曲用功甚深,“妙于音律,酷嗜元人院本……比问其各本佳处,一一能口诵之”(姚士粦《见只编》)。故其曲辞写作不但北曲深得元人神韵,其南曲亦活泼灵动,生趣盎然。如《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的曲辞有: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

【山坡羊】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俺的睡情谁见?则索因循腼腆。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迁延,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

这几支曲子写杜丽娘游园时的所见所感,有声有色,婉丽多姿。曹雪芹《红楼梦》“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写林黛玉隔墙听曲,听得“心动神摇”,如醉如痴,暗自感叹“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这里曹雪芹乃是借小说人物之口,赞美汤显祖的文学才华。

明清人对《牡丹亭》的推崇,也多在其文字。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王骥德《曲律》说汤辞“婉丽妖冶,清劲刺骨,独字句平仄多逸三尺;然其妙处,往往非词人功力所及。……其才情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为独得三昧”。自明中叶后,魏良辅改革“昆山腔”,昆腔乃成为流行歌唱的一种歌唱(即今所谓“昆曲”),汤显祖的《牡丹亭》也因为其故事新奇、文辞华美,一直流行案头和歌场。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记载说,昆山娄江有位叫俞二娘的女子,秀慧能文,“酷嗜《牡丹亭》传奇,蝇头细字,批注其侧”。俞二娘感叹杜丽娘终究美梦成真,而自己却不成美梦,最终竟“断肠而死”。汤显祖因此还写了《哭娄江女子》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鲍倚云《退余丛话》则记载说,杭州有位叫商小玲的女伶,色艺著称一时,尤其擅演《牡丹亭》,“每演至《寻梦》、《闹殇》诸出,真若身其事者,缠绵凄婉”。一日演《寻梦》,唱至“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梅根相见”,一时气绝,香消玉殒。直到近现代的昆曲舞台上,不少是来自《牡丹亭》的折子戏,如《学堂》、《游园》、《惊梦》、《寻梦》、《拾画·叫画》、《硬拷》、《写真》、《离魂》、《吊打》、《问路》、《劝农》、《冥判》等。在当代戏曲舞台,除一些经典折子戏形式的演出外,也常见《牡丹亭》全剧改编本的演出,如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的“青春版”《牡丹亭》,近十多年来,深受青年学子喜爱,影响甚大。

从明代万历年间直到清代末年,《牡丹亭》行世的版本及评点本、改编本有三十多种,其中明怀德堂本一般认为是最接近原本的一个版本,故本书以此为底本校注。

解玉峰 kpCfKmu2o/JFsfQiiOmuqvtAZTD5tB/8fdHZkX7nUnzvVSEgXm8QTqkz9t482H9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