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一章 |

黑格尔意识哲学中的“女性迷踪”

“女人问题”的起兴内在于启蒙逻辑,早期的女权理论奠基于大写的“Human-being”,并在社会层面,为女性争取人权承诺中的具体权利和权益,在这个意义上,女权犹如人权的增补项目写入实体法,这就是西方历史上历经百年的女权运动。1949年,法国作家德·西蒙娜·波伏娃的《第二性》出版,这部经典的标志性意义在于:“女人”作为存在主义的哲学问题,贯穿在人的处境与经验之中,而自由/女人如何成为可能,这类康德式的提问方式,第一次在女性经验之中得到检视,这将意味着启蒙逻辑的理论内核,即人是什么,必须在性别经验的差异性之中得到回应并接受挑战。由此,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批判理论,其出发点与传统主体性理论息息相关,或者说作为一种否定性的抗辩性的主体理论,在“是什么”的肯定性命题之中,启动了“如何是”的现代性诘问,从而为“是什么”开拓疆域。

但就主体性理论而言,女性一直是哲学史上的失踪者,性别问题尽管偶尔会闪现在政治学与神学之中,但在超验存在与形而上存在的哲学视野中,性别之别一直被当作自然对象,但又和与“人”相对的“自然”概念不同,这是人身上的自然残留,正如肉体机能与生理属性的一样,不可能在抽象人性的议题中成为一种可思的对象。

启蒙之后,人的自我信靠成为新的起点,世俗化的一个重大成就就是现代政治学的兴起。当人自身成为尺度,有关人的自我理解就成为一切学说的奠基性议题。这样一来,认识论取代了形而上学,人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取决于人如何认识自己,那么总是处在经验之中的人就得检视、测度、观察与判断,这些经验是否与人的本质相符,是否与本质化的主体性结构相适应,经验自身就不可避免地被这样的理性形式所规制、缩减乃至变形,仿佛经验对象是静止不动的,以便打造出一个亘古不变的人性装置。

启蒙理性向我们展示了人的条目,但内容却被抽空了,启蒙反思正是从这里出发,去识别经验之中的人。庞杂的经验是令人畏惧的,为了克服这样的阻碍,经验自身如何获得规定性,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试图解决这样的问题。在辩证逻辑的支持下,经验内容的可靠性得到承认,于是有关人的经验,从知性化的条目辨析,走向了经验自身的逻辑化过程。特殊性与偶然性、任意性划出了界限,特殊的事物正如性别差异,作为否定性环节,展示出精神自身的魔力。在这样的哲学方向上,我们才能看见女人,女人才能在经验中显现……

哲学宗师苏格拉底得到的神谕是:认识你自己,说的是人必须在知与无知之间展开永无止境的往返运动,作为一种积极的怀疑主义,苏格拉底可谓哲学史上第一位有关人的真理的殉道者,此后,人有关自我的理解托付给了神学,人的神性根基是进行自我的理解的出发点,良心就成了在世之人的先验规定。启蒙之后的科学理性回避了这个出发点,而是注重这种自我理解的知识规范,即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一套理性范式中,为庞杂的、偶然的、个别的经验定秩,秩序感与稳定性经由现代政治哲学强化,个人即成了无差别的单子,就是说当启蒙哲学家在说到人的时候,他们指的是理性能力,其实康德要说的是越普遍的理性形式就是越普遍的善。 mURHZl9r0OYIt0BVFIjq4FBI51UL5dqGZZEFJuzuqhQJe52LrVj21Zsw9zKesrN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