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厌女症”及其三种哲学立场

在思想史上,最早从性别主体性的角度思考这类问题的,应该是奥地利天才哲学家奥托·魏宁格(Otto Weininger), 他的著名论断就是:女人是非存在(non-existence)。魏宁格通过检索哲学主体论和人性说,发现女人的种种表现完全不符合有关人的定义,这包括逻辑能力和道德能力的匮缺。他写道:“若问女人她的‘自我’对她意味着什么,她一定会想到她的身体。” 按照哲学的理解,主体的逻辑表述就是A=A, 作为自我认知的预设公理,表明主体的稳定性与同一性,而一切有关自我认知的活动就必须受这个前提的限制,或者必须符合这个预设性的规范。当女人说“我是我的身体”的时候,系词“是”(being)表明了身体与“我”的同一性,身体是我的属性,但从生理意义上来看,身体首先不符合稳定性的前提预设。女人活在经验之中,缺乏概念思维的能力,她们被支离破碎的经验所肢解,她们的存在如一堆无法聚集起来的散乱材料,与此相对的是:“逻辑特性能赋予概念以尊严和力量,而逻辑的特性并不来自经验,因为经验只能使人得出朦胧而摇摆不定的概括。” 在魏宁格看来,理性概念中的“人”与“女人”这个类型格格不入,换句话说就是,若想让人的概念成立,“女人”必须被排除在外,从而泄露了理性概念运作的基本法则,即排斥,或故意遗忘。

由此一来,如果我们从“人”的概念出发去寻找女人,就会一无所获,魏宁格的作品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那么,这些遗失的部分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因为魏宁格秉持严格意义上的启蒙主体论,即康德哲学,他认为“逻辑是一种必须服从的法则,只有通过逻辑思考人才能理解自己,人在认知当中发现了自己”, 经过逻辑法则的过滤与提纯,人才可能获得那个切实与纯粹的“自我”,这个“自我”彻底摆脱了处境与经验的纠缠与束缚,高耸在自然与物质之外,从而将自己与他者区分开来,并彻底征服生理实存的有限性,获得智能存在的永恒性,或用康德的话说是“灵魂不朽”。

在男女差异的框架下,以理智为核准器,理解自我的方式被纳入逻辑的轨道,而与此同时,魏宁格又将人之于“自我”的信靠理解为一种信仰,而这种信仰在男性天才、艺术家、哲学家身上尤其突出。于是,价值、意志、超越、绝对道德律令等一整套概念成了“人”的标准配置,与此相对的“女人”与情绪、冲动、有限意识等低级元素相关,可见在魏宁格这里,自我意识与女性意识是完全对立的,女人无法获得“自我意识”,她们与世界连成一片,混沌懵懂,在她们的意识中,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取消主体界限,也就取消了斗争,她们的顺从不是美德,而是类似于物质之类的消极存在。取消并回避自我,与谎言共存,由此可见女人的罪状不是来自对罪的认识,而她们就是“罪”本身,不是去克服有限性,而是消融在有限性之中。因此,女人没有存在论意义上的难题或者虚无感,她本身就是“无”。

最后,魏宁格只能在二元论的立场上公开宣示:“男女之间的二元性才逐渐发展成了彻底的二元对立……抽象的男性是上帝的形象,绝对的‘有’;女性以及男性身上的女性素质,则是‘无’的象征。这就是女人在宇宙中的意义。” 就认识论而言,为了“上帝”的形象或者逻辑的同一性,必须同时塑造一个女人的形象,以残缺、矛盾、非连续相伴其左右,这也是黑格尔书写的“精神创世记”中亚当与夏娃的故事。魏宁格的深刻在于从认识论的角度识别出这一切都是人性的问题,“解决人性问题必定密切联系着解决妇女问题”, 贬抑女人的人性尊严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那么命题的陈述则应该由“女人是什么”转化成“什么是女人”:人到底是在先验维度还是在经验维度上展开自我理解的?

魏宁格坚持存在论,对系词being的信奉没有动摇,《性与性格》仿佛是专门为女人写的启蒙读本,虽然在主体论的逻辑公式中排除了女人,但魏宁格心存善意地提出女性解放的方案依然是康德的“绝对律令”,这严重的逻辑错误表明自由主义人性理念的内在矛盾。就是说在以人为尺度丈量人性事实的时候,魏宁格把女性经验的缺斤短两归咎于女人自身以及全体男性的险恶计谋——比如婚姻,那么这人性计谋的险恶到底是男人的道德缺陷,还是道德形上学的扭曲,魏宁格对此语焉不详,对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启蒙逻辑遭到性别问题的首次阻击,就是说启蒙逻辑制造的问题无法在其自身之中得到解决。

从主体论出发去理解女人,是徒劳而无望的,值得注意的却是魏宁格采取了一种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即在坚持主体同一性的同时,将其违拗性别经验的逻辑规定所犯的错误推给“人性问题”,那么“人性”又是什么,难道是“有”与“无”的矛盾性产物?关于有/无,黑格尔肯定会认为自己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但前提是将性别经验作为特殊性的环节来对待,并将女人消解在其人格统一体之中,就是说“女人”仅仅是男性人格的一个内在的构件而已。

由此,在“女人问题”的方向上我们可以得出四种哲学立场:第一,康德主义的,女人是非存在;第二,黑格尔式的,女人存在,但女人是必须扬弃的环节,是局部的意识形态和伦理构件,而非伦理精神;第三,魏宁格式的,女人的“虚无”是普遍人性的症状。这三种立场的共同点就是坚持主体论,不同的是性别经验的分量越来越重,对待“女人”的哲学态度越来越谨慎,因而也就更加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HVJNrG4mcHCmGOYGcgvydvxOpDvj4gQNOIFZAMpO1ZCSuJOrDpcSvYjUUtctyla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