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原文

绝圣 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 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 抱朴 ,少私寡欲。绝学 无忧。

注释

①圣:通达,聪明、圣明。

②文;政治法度。

③素:没有经过织染的丝。

④朴:尚未加工的木料。

⑤绝学:指废弃圣智仁义的学问。

译文

废弃通达的智慧和渊博的知识,百姓才会获得百倍的利益。废弃仁义,百姓才能恢复孝慈。废弃巧诈和私利,才会没有盗贼。这三点,作为政治法度尚不够,所以还要使百姓知所归属。保持纯朴,减少私欲,放弃学问,才会没有忧虑。

老聃智慧

老子是一个不合潮流者,他对当时儒、法、墨诸三家的主张皆有微词。“圣”“智”是人们所崇仰的天才,“仁”“义”是人们所赞颂的品德,“绝”“巧”是人们所欣赏的才能,他都不屑一顾,甚至认为应该“绝弃”。他崇尚的是朴实、无华,提倡的是少私、寡欲。

老子看问题的视角与众不同。他之所以要废弃“圣”“智”“仁”“义”“巧”“利”,是因为觉得,如果用这些来治理天下是不够的。

老子认为立身处世,一定要把握“道”。但他将学习知识和认识“道”、把握“道”分隔开来,作为两种认识方式来对待。老子的观点是: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而认识“道”、把握“道”则是一种神秘主义的直观,既无须感觉经验,也不靠理性思维。“绝学无忧”,就是他这种认识论的集中反映。

老子不太欣赏才华横溢的人,这与儒家的观点完全不同。孟子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列为“无敌于天下”的五原则之首;荀子也把“敬贤”“贵贤”看作王霸之业存亡之道所系。而老子则提倡朴实无华,希望人们“少私寡欲”。

做到“少私寡欲”,人便正直、不贪。《韩非子·喻老》有这样一段记载:

宋国有一个小民得到一块美玉,便将它献给了子罕,可是子罕却不接受。这个小民说:“先生,这可是一块稀世珍宝啊,这样的稀世珍宝应是配你们这些正人君子的器物,而不是我们这些小民所能拥有的。”子罕答道:“你把这块玉当成宝贝,但我却不认为它是个宝贝呀。”

一般来说,人们对美好而贵重的东西,都会产生一种急于想占有的欲望。一块美玉放在面前,怎么不让人动心呢?子罕没有开口向人索要,是人家主动送上门来的,照理说收下也是理所应当的事,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他不是不知道这块玉是宝贝,但他更知道收下美玉,就是一种贪心,而他是将“不贪”当作宝的,所以怎么肯因此舍弃这个宝而去要区区一块玉呢?子罕是一个真正懂得自重自爱的人,是一个像老子所赞赏的少私寡欲的人。

老子希望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因为他深知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说法未必十分准确,但不可否认,很多人生来确实只是为了做利欲的奴隶,在它的驱使下永远忙忙碌碌。其实,人生如果只为满足欲望而活着,那么是永远满足不了的。因为即使满足了一种欲望,就会有十种欲望受到压制,又会有百种欲望随之产生……

现在是商品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都因挡不住金钱、财物的引诱而陷入泥潭,难以自拔。个别曾在战争年代中冲锋陷阵的老将,而今倒在了糖衣炮弹下;有些初出茅庐的小将,亦禁不住物质财富的诱惑而误入歧途。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的一席话:“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思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得一世。” 这真是金玉良言,我们不妨“古为今用”,杜绝贪心,使自己越来越高尚、纯洁、朴实。

倘若有人为了满足欲望而劳碌,为了欲望未能满足而烦恼,那么就活得太愚蠢、太辛苦、太疲累了。只有窥破利害、少私寡欲、知足长乐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才能活得轻松、潇洒。 lQS2b2Y0UuczW0Q4b3xWuakos3iPCs4ap057FCzNRNOFYphitR9Hw99RB0wO3/f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