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八章
大道废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 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释

①伪:伪诈、虚伪。

②六亲:父、母、兄、弟、妻、子;亦有其他说法。

译文

大“道”废弃了,于是就有了“仁义”。智慧出现了,于是就有了奸诈虚伪。父子、兄弟、夫妻“六亲”不和睦了,于是就有了孝慈。国家混乱了,于是就有了忠臣。

老聃智慧

老子对于儒家空谈“仁义”是很有看法的。他认为,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如果按照儒家所说的那样恢复周礼,反倒会出现混乱的局面。

林语堂曾说:“仁的本义应当是他(即人)的纯乎本然的状态。”“仁”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了解、互相谅解,所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更要遵循“己所不欲,毋施于人”的原则。

孟子认为:“仁,人心也。”又说:“恻隐之心,仁也。” 这都明确表明,“仁”是一种心态。而“仁”的对象,则是人本身。《吕氏春秋》就有这样的说法:“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也。”

《孟子·梁惠王上》提出了“君子远庖厨”的命题:

有一天,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在殿下走过,就问他牵牛去干什么,那人说准备宰了它祭钟。齐宣王看到那头牛吓得哆哆嗦嗦直发抖,心有不忍,就让那人将牛放了,宰只羊来祭钟。此事传开后,有人使说齐宣王吝啬,舍不得大牛才换了只小羊。齐宣王自己也搞不清楚,宰牛和宰羊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宰牛自己会于心不忍,宰羊自己却一点也不在意。

齐宣王见到孟子时,便将这件事向他请教。孟子回答:“这是‘仁’的表现,因为大王看到牛而没有看到羊。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活着,就不忍心看到它死去;曾见过它生龙活虎的样子,就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远庖厨。”

孟子“君子远庖厨”的命题,受到后人的批评: 君子既要吃动物的肉,就难免要杀生,却又假装仁慈不忍杀生;不忍杀生也罢了,却仅仅是“远庖厨”,眼不见为净,然后再心安理得地吃动物的肉。这是不是假仁假义呢?孟子认为不是。因为“远庖厨”是不忍,肉要吃,不忍之心也要有。不忍不是对动物的不忍,而是自己心中的不忍。齐宣王亲眼目睹牛哆哆嗦嗦的样子,所以不忍心杀它;他没有见到羊,自然就对羊没什么恻隐之心了。

“仁义”的对象是人,但并不能对任何人都讲“仁义’。韩非就曾批评周文王,不管具体情况乱讲“仁义”。

据说周文王曾请求以洛西和赤壤的千里之地献给纣王,条件是请纣王废除炮烙之刑,结果周文王此举大得人心。孔子对周文王的这一做法也十分赞赏,认为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是仁,以千里之地换取天下之心是智。但韩非却有相反的看法,认为周文王非常不智。因为纣王之所以憎恨文王,就是他太得人心。而文王不知趣地再以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来收买人心,就更会引起封王的疑心和反感。可以这样说,文王之所以逃脱不了被囚的厄运,正是由于他不懂得纣王已不想让他再行仁义了。

行“仁义”最不考虑对象、情境等条件的,就是宋襄公了。

春秋时,宋襄公也曾争霸中原。有一次,他和楚成王在乱水打起仗来。当时,宋军兵力弱,但已经列好阵势;楚军人马多,但还没有全部渡过河。宋襄公的弟弟目夷建议,趁楚军渡河一半相互不能接应之际,赶快发动进攻,宋襄公不采纳。楚军刚渡过河,还没有布好阵势时,目夷又提议立刻进攻,宋襄公还是不同意。直到楚军摆好了阵势,宋襄公才命令进攻,结果寡不敌众,大败而回,他的大腿也受了伤。

回国后,宋国上下都埋怨宋襄公。他却宣称:“仁义的君子不使对方受困于危难之时,不攻击还没列好队形的敌军。”

这真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不顾场合、不分对象、不计利害地侈谈“仁义”,其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所以说,“仁”必须与“智’相结合,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仁”并非仅仅是宽厚,更不是懦弱,有时甚至应该表现为大智大勇。如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勇于肩负道义的仁人志士本色。

我想,老子说的“大‘道’废,有仁义”,既是对“无为而治”的大“道”被废弃的惋惜,也是对没有真正的“仁义”的失望吧。 a4OL/WIwsqvSPLiJ15wVhAZx+PTi8bqQry9vDm9fZmTaP6yakxaq+UjQ5Ufban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