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 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 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 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释

①夷:表示无形、没有形状。

②希:寂静无声。

③搏:抚摸。

④微:无形。

⑤致诘:表示推问追究。

⑥绳绳:渺茫、幽深。

⑦惚恍:恍惚,形容忽明忽暗,若存若亡。

⑧御:驾驭。

⑨纪:头绪,条理。

译文

看它却看不见,所以把它叫作“夷”;听它却听不到,所以把它叫作“希”;摸它却摸不着,所以把它叫作“微”。这三者的来源,是无法刨根问底的,因为它们本来就混为一体。从上面看“道”,并不是洁白光明的;从下面看“道”,并不是黑暗昏昧的。“道”连续不断,难以给它起个名字,循环往复到虚无的状态。这是一种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这就叫作“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部;跟随它,看不见它的尾部。掌握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道”,用以处理现在所碰到的各种问题。以此可以推知上古之始,这便是“道”的纲纪。

老聃智慧

《道德经》所云之“道”,是哲学的最高范畴。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然而,它既是指世界的统一原理,又是世界的发展原理。

老子所说的“道”,是超感知的。因为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根本没有物质内容,所以人们分不清它的上下,看不到它的前后,甚至无法给它起一个确切的名字。事实上,名字只是对事物的称谓,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而“道”本身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自然是无法约定俗成的。

《道德经》中所说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要将这精神性的东西——或者说是一种客观规律,运用于社会生活。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很有钱,许多商贾都向他借贷做生意。有一天这个有钱人外出,有个年轻人跟在他马后跑,一问才知是向他借钱的。于是他带着年轻人一起回了家,正好桌上有钱数千,年轻人即以手叠钱,叠得很高而且不倒。看到这个情景,他对年轻人说:“对不起,我不想借钱给你。”年轻人百般请求,他始终没有答应。当年轻人悻悻地离去后,有人问他:“你为什么突然不想借钱给这个年轻人了?”他回答说:“这个年轻人一定是个赌徒,刚才在不知不觉中,他暴露出叠钱的高超技术,而这种技术是只有惯于赌博的人才会练成。我只借钱给做生意的人,而绝不借钱去给人做赌资。”

这个有钱人是很懂得“道”的,而且善于运用“道”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很显然,他是以贷款给人来牟利的。借贷关系,对贷方来说,首要的是了解借方的还贷能力。

这个有钱人虽然靠贷款牟利,但金融意识也是非常强的。他并不肯轻易许诺借钱于人,即使将急于借钱的年轻人带回家中,在正式办理借款手续前,他还是要进行“评估”和“审查”。当然,他毕竟不像现代金融机构那样有完整的调查机制,而是凭自己对“道”的认识,即掌握观察人的规律来辨别借贷对象。

这个有钱人辨别借贷对象,很善于抓住关键。一般来说,人都有伪装的本能,尤其在向别人借钱的这种重要的场合,一般都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所以这个有钱人并不去盘问年轻人借钱的用途等问题,因为他估计对方早就编好了一套理由来回答自己。他觉得要了解人的真相,应该观察对方不知不觉中未曾理性地加以掩饰的习惯动作。比如这个年轻人在以手叠钱的熟练动作中,就暴露出了一个赌徒的真面目。

在人们有意识地掩饰自己时,习惯动作却往往会使人露出破绽。这个有钱人桌上堆放的钱,也许就是故意放着来考查借贷者的。这个嗜赌成性的年轻人看到钱,便习惯成自然地顺手叠了起来,赌徒的真相也就暴露无遗了。

佛教有个寓言,说的也是习惯动作暴露真实面目的道理。

据说有一只猫,修炼成了人形。人穿衣服它也穿衣服,人照镜子它也照镜子,似乎与人没什么两样。有一天,它与人一起吃饭,一只老鼠穿堂而过,它下意识地一耸身子,猛扑上去,一口就将老鼠咬住了。猫捉老鼠是一个习惯动作,这习惯动作最难克制,从而泄露了猫的行藏。

从赌徒借钱和猫捉老鼠的故事中,我们应该悟出些什么呢?

掌握“道”,就是掌握规律,可以处理形形色色的问题。然而,要真正掌握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要善于将前人成功的经验,作为今天处世为人的借鉴。这样便可以少走弯路、少吃亏。 Ik+TtdJY9KxUSGhk6CTBHgZeOzmcHZ7SmMTtmS000eZkfMRpnDwrB4tRujK99aM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