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每年的11月20日,是我国卒中教育日。

在2006年的这一天,偶然在媒体上看到一则消息使我震惊: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00万人因卒中丧生。500万人致残,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疾病,人们却对它还是认识不足,多数人认为:卒中是西方国家常见的疾病。殊不知,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卒中的发病率也非常高,很多人因为高血压、吸烟、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缺少体育活动而使卒中死亡的发病危险增加。

2006年12月1日《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2005)》指出:我国目前有高血压患者1.6亿,糖尿病患者超过5000多万,血脂异常者1.6亿,烟民3.5亿,肥胖及超重人群达2.6亿。这数亿人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后备军”,而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现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疾病的“三高”危险因素已经越来越多地“关照”普通人,尤其是中青年人,卒死的大多是中青年人,最年轻的不到20岁。长此以往,冠心病真的要成为危害老、中、青三代的大病。

有感于以上触目惊心的现实,在震惊之余引起笔者深思,萌发了撰写一部《健脑、护心与饮食保健》科普图书。

我虽是小说散文作家,曾在20世纪50~60年代活跃在文坛上。但是,写得最多的还是饮食与健康的科普文稿。而且,也爱阅读和研究调理饮食的健康书刊,因为笔者是专业的食品科技人员,中国粮油学会会员,食品营养专业专家组成员,曾被农业部聘为面包、饼干品质审定委员国家级评委,同时又是浙江省民俗研究工作者、中国食文化研究学者,对饮食与健康知识略有研究。但是笔者不是医生,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初曾参加浙江医科大学口腔系课题组,曾与多位教授合作撰写科普读物,以后又与多位医学专家合作研究保健食品开发,并取得成功,发表论文多篇。然而笔者对医疗疾病方面知识知之甚少。为了要使撰写的科普文稿有一定的深度,必须对医疗知识有所了解与研究,为了使科普文稿能做到饮食与健康、营养、卫生与致病、防病、治疗方面的知识能够结合起来,叙述清楚饮食与健康之间的科学道理,必须充电学习,除了阅读有关医学及药理方面的专业书籍外,还对古典的、传统的、当代的有关涉及饮食与健康的知识如获珍宝地吸收其精华,并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与广大医务人员广交朋友,虚心地向他们学习与请教,有时还参与他们一起分析典型病案和病例,搞清楚相关疾病与饮食的关系因素,重点搞清楚饮食与疾病的病因与致病原因和防治对策,日积月累地从知之不多到略有所知,将点滴知识加以集中起来,写成科普小品或饮食与健康随笔之类科普文稿,告诉人们:怎样选择食物有利于健康长寿,为什么饮食不当能致病,怎样防止饮食不当对健康的危害。同时告诫人们:食物不当能致病,但食物又可防病与治病。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对食物治病极为重视。古代名医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一书,曾说:“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说明扁鹊治病,首先以食疗为主,倘不见效,第二步以药物治之,说明古人已知道食物在人体防病与治病中的重大作用。现代营养学家有句名言:“食物是您最好的良药,而良药是您日常吃之食物。”由此可见,普及饮食与健康知识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大事。

撰稿时,确立主题:血管健康人长寿。设计框架:以中老年人饮食防病与健康为主线,串联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为中心内容,突出饮食对心脑血管保健与防治功用。以饮食的致病与防病、治病为重点,以传统食疗学为核心,针对心脑血管的病因、诱因与防治的典型病案、病例,叙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普及吃的知识与饮食防病常识,这是我们食品营养专业科技人员所关心与追求的理念。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科海中掏宝,阅读大量书籍报刊和资料,广泛搜集分散在民间的、口头的、书籍刊物上的各种资料,然后将点滴资料汇集起来,进行筛选、整理,提炼、归纳成集中而统一的论点,突出主题,形成具有个性的、独特见解的文稿。编著科普图书虽然允许利用别人的科研成果,但不能仅仅是照搬照抄,必须经过编者独立的思考进行再创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单形象的叙述方式,把深奥的科学问题讲清楚,帮助读者提高认识,这便是科普作品存在与被读者所能接受的原因,也是赋予科普作家的职责。所以,必须博览群书,大浪淘沙,取其精华,创作出与社会进步相符合的全新读物,传递新的信息,树立新的观念,提倡新的概念。笔者是这样想的,本书的编著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但愿读者能从中得到启迪。

历时两年,撰写成书稿,又经两年时间的修改,辑成两册,冠以《聚焦脑血管保健》和《聚焦心血管保健》为书名。书稿经金亚城先生审阅并赋序,对本书内容进行把关。他是国家级名老中医(中西医结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医学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杭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专家顾问组组长、主任医师。他能为本书作序,自然是我的心愿,君子之交,情深似海,深表感谢!他是我结交的医界朋友中感情最深的老朋友。

然而,他走了,不再回来了,癌细胞夺去了金亚城先生的生命。很遗憾这本书稿的出版他没能见到,因为有种种原因而使书稿出版延误了。但是,今天这本书稿能够与读者见面,其中有金亚城先生的心血与汗水,是他为我提供了许多资料,是他对这部书稿的初稿一字一句地审读并指出修改方案与补充的内容,几次修改都是他审读后指出医学上的错误提法与常识性错误。为此,我曾向他提出:“金医师您对我的帮助太大了,这本书稿您付出了许多心血,应该与您共同署名。”他听了就打断我的话题说:“不妥,不妥,我的名字怎么署在您的大作上,不行,不行。”我仍坚持地说:“这部书稿是您、我共同的产物,您三次审读,三次都提出了修改意见,还提供了许多资料,怎么不可以共同署名?我们是朋友却又是书稿的合作者。”

金亚城先生听了我这一说,他想了想又说:“我们的共同合作并非只有共同署名的一种方式,我想不妨用编著李永海、审稿金亚城,这样的合作更符合实际,如果说我帮助把关审读了这部书稿,就要署个作者的名字上去太不像话了,我是万万不能答应的。”

为了尊重金亚城先生的遗愿,我以沉痛的心情悼念他,在书稿上写上“金亚城审定”,以示对金亚城先生的悼念。他走了,他不再回来了。祝他一路走好!

书稿即将付梓之时,得到八旬书法名家杨炳生先生题词墨宝,他为本书题写《健身寄语》书名,他是杭州市总工会宣传部原副部长、杭州市工人文化宫主任,又是我年轻时学习文学创作时的指导恩师,在此一并致谢,说声:“老师,祝您健康长寿,长命百岁。”

李永海
2012年“五一”劳动节初稿
作于杭州城东寓所《品味斋书室》灯下
2015年10月修改定稿 6pOcpc457m6wHrLmgNi2zdHSFERQ7LG49gzvX8JOfdW0GpVpS2n/w+l+MelxBgh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