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传》“肓之上、膏之下”解及“病在膏肓”之治法 |
《素问·刺禁篇》曰“膈肓之上中有父母” (父母指胸中之大气言) ,是肓即膈也。又,《灵枢·九针十二原》论曰“膏之原出于鸠尾”,夫鸠尾之内即肓膜,乃三焦之上焦,为手少阳之府,与手厥阴心包脏腑相连,互为配偶。心包者即心肺相连之系,上有脂膜下垂,脂即膏也,为此系连于膈,自下而上,故曰:“膏之原出于鸠尾”。言鸠尾而不言膈者,因鸠尾在外易见也。
《传》既云居肓之上,膏之下,是其病定在胸中无疑。特是胸中之地,大气之所贮藏也。虽不禁针,然止可针二三分,不敢作透针以泻大气。故曰:攻之不可。其外又皆硬骨卫护,不能用砭。故曰:达之不及。又,其处为空旷之府,上不通咽喉,下有膈膜承之,与膈下脏腑亦不相通。故曰:药不至焉。所以不可为也。
不知胸中之疾,当以调补胸中大气为主。后数百年张仲景出,其治胸痹也,有“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语,其识见诚出秦缓之上。盖人之胸中无论何病,能调补其胸中大气,使之充畅无病,诸病自化。秦缓当日不知出此,竟诿为不治。迨其后,晋景公因胸中之病伤其大气,至觉腹胀则大气陷至腹矣。因腹胀而入厕,大气陷至魄门矣。此所以入厕不返也。
欲明此段理解,参看《衷中参西录》第四卷 (处方编中) 升陷汤后诠解及附载诸案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