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记者的笔记本

为什么把从事采访工作的专业人员叫作“记者”?我没有认真考证,但顾名思义,大概跟“记”字含有“记录”“记载”之意有关。《汉书·艺文志》上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新闻记者又“记言”,又“记事”,兼有古代“左史”和“右史”两种职能,可见“记”对于新闻记者何等重要!

古今中外,许多在写作上有成就的作家,都很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果戈理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和警句谚语记到这个笔记本里。有一次,他请一位朋友到饭馆吃饭,忽然,一份菜单引起了他的兴趣。果戈理拿出笔,往笔记本上抄写起来。饭菜上齐了,他还在那里埋头抄写。他的朋友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后来,果戈理在创作一篇小说时用到了这份菜单。果戈理说:“一个作家,应该像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这段话对于新闻记者同样适用。

许多著名记者都把自己记录伟大事件的笔记本看作无价之宝。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中有一段有趣的记载:

斯诺在我国西北的革命根据地采访,记下了十几本日记和笔记,拍摄了30个胶卷,还搜集了几磅重的共产党杂志、报纸和文件。他把这些宝贵资料藏在一个包里。1936年10月20日,斯诺安全地经过无人地带,到了东北军防线的后边。第二天,他借了一匹马,进了洛川,那里有一辆卡车在等待着他。一天以后,他到了西安府的鼓楼,请一名红军战士把他的包扔给他。找了半天,没有找到,他的包不在卡车上了。他在红色根据地采访时的笔记本全都放在那个包里。原来,那辆卡车用麻袋装着东北军要修理的枪械,斯诺的那个包因为怕受到搜查也塞在一个麻袋里,被人卸在渭河以北的咸阳了。

天已经黑了,斯诺让司机到咸阳去找他的那个装有采访笔记本的小包。司机表示等第二天早晨再回去找。斯诺心里发急,感到第二天早晨太迟了,坚持要司机立即开车去寻找。斯诺在西安府一个朋友家里通宵没有合眼,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到那包“无价之宝”。幸而,那只包找到了。假如斯诺的笔记本丢掉了,可以想见我们是不会看到世界著名的《西行漫记》的。

不过,新闻记者的笔记本不同于作家的笔记本。作家的笔记本里主要是储藏以后写作时所需要的生活素材;新闻记者的笔记本里主要是现在就要用的东西。《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姆士·赖斯曾经这样描述过记者的笔记本:

“你见过记者的笔记本没有?它们是些杂乱无章的短句,土造的速记,互不连贯的字词、名字,记者席上同伴们说的俏皮话,午餐约会的日期,随便写上的东西,关于某人的领带或表情的描写,以及写得很大的、看起来挺重要的数字,也许只不过是为了提醒记者下一次截稿时间。”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记者笔记本的特征是内容广泛,形式自由,不拘一格。

记者笔记本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比较常用的笔记本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消息来源手册》

每个记者都应该有一本自己工作范围内通用的《消息来源手册》,上面记着经常同自己保持联系的人的姓名、职务、通信地址、电话号码。譬如领导机关主要负责人姓名,各级政府调查研究室的负责人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经常向自己提供信息、线索的人的姓名等。《消息来源手册》可以帮助记者随时同新闻来源取得联系。

二、《理论学习笔记》

这种笔记是记者在学习经典著作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时所做的摘录,写下的心得体会,以及通过学习初步明确的报道思想。这类笔记可以帮助记者正确认识生活、理解生活,从而抓住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理论学习笔记》记得多了,可以提高新闻敏感,让记者的头脑变成一架灵敏的“新闻雷达”,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捕捉到新鲜的、深刻的新闻主题。

三、《报道线索笔记》

在参加会议、听报告、阅读文件和典型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各类新闻线索,可以记在一个本子里。有的只记一句简洁的话,有的可以写出最感人的几件事,有的甚至可以写出标题或导语。这些线索并不一定都能变成稿子,但是它可以成为深入采访的向导,帮助我们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东西。

在一个较大的新闻单位,记者往往有“穷”“富”之分。有的记者手头有写不完的东西,有的记者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划分“穷记者”与“富记者”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记者手头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要使自己由“穷”变“富”,就应该尽量多记一些“线索笔记”。

四、《采访笔记》

采访笔记应该包括被访问对象的谈话、新闻事件的经过、人物的神态、事件发生环境的真实记录;也应该写进记者对人、对事的第一眼印象和感想等等。采访笔记是记者写作的重要依据。

五、《采访札记》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受到某些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的启发,对生活事件有了新认识、新体验、新感受、新联想,可以把这些突然想到的东西记下来,这就叫作“采访札记”。这些“札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活、深化主题,而且有些“札记”可以直接用到所写的新闻通讯之中,使新闻报道增色。

六、《记者日记》

日记是一个人每日生活的真实记录。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新闻记者更应如此,因为新闻记者的职业特性使他们每天都有新的见闻,新的感受。如果在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始终坚持写日记,那么,他的笔就能记下时代的风雷。如果身为新闻记者而又不记日记,随着时间的推移,亲身经历的许多事情就有可能被遗忘。

1945年,山东老革命根据地几位年轻记者一同参加了“临沂之战”,其中冠西同志经常在小油灯下写日记。30多年以后,他把这些日记交给出版社出版。这些日记记录了冠西同志的足迹,也记录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足迹,使许多年轻读者从中受到教育和鼓舞。而和冠西一起当记者的辛冠洁同志从来不记日记。战争年代的往事虽然常在念中,但大多是影影绰绰。他读了冠西同志的日记以后,自然会觉得后悔。日记不仅能唤起记者对往事的回忆,而且可以帮助记者积累材料、整理材料。每个有事业心的记者都应养成写“记者日记”的习惯。

以上简要地介绍记者常用的六种笔记本,下面想着重谈一谈“采访笔记”。

关于采访笔记,有的记者不主张过多地记,理由有三:一是在采访过程中过多地记笔记会影响思考被采访对象的谈话,不能及时向被采访对象提出新的问题;二是材料记得太多,没有时间消化,旧的材料还没用上,新的材料又来了,材料的新闻价值会逐渐贬值;三是一开始采访就打开笔记本不停地记,容易使被采访对象感到拘束。因此他们主张除了人名、地名和数字,基本不记。有的记者主张全记,即根据自己的记录速度,尽可能地把被访问对象的谈话内容记下来。还有一些记者主张有选择地记笔记,即重要的记,次要的不记;对此次采访有用的记,无用的不记;容易忘掉的人名、地名、时间要记,不容易忘掉的故事情节不记。

采用以上三种记笔记的办法,都有成功的先例。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晚报》的一名记者,一次访问一位已退休的参议员。访问持续了一个小时,他没有记一点笔记,写的特写准确、生动,令那位前参议员赞叹不已。

但是,不记笔记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人的记忆力有限。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采访中许多精彩细节和个性化的语言,往往因为没有记入笔记本很容易被我们忘掉,当你感到这些细节有用时,就会“无从查找”。其次,由于没有原始记录,或原始记录不完全,写稿时单凭记忆,容易发生差错。鉴于上述理由,我主张在采访过程中尽量多记,力争“全记”。同另外两种办法比较起来,这种办法笨一些,但是对于采访和写作大有好处。

为了更好地利用笔记本上的材料,当采访告一段落,应对笔记本进行一番整理。整理笔记的好处是,可以使自己对于此次采访所得的材料有一个概括的、系统的认识,便于了解所得材料的完整程度。从表面上看,整理笔记要花费一定时间,实际上,笔记经过整理,可以省去许多反复翻检的时间。

怎样整理自己的笔记本呢?我觉得应该做好几件事。

上图是作者定制的“笔记本架

——编写页码。

——每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典型细节之前,用粗体字加一醒目的小标题。

——用各种不同颜色、不同符号在笔记本上标出“重点”。

——每一本采访笔记的前面留出几页空白,按照已标出的标题和页码,编写出“目录索引”。

——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可以编写摘记或提要,字数应为全部采访材料的5%左右,最多可占10%。

——书写“封面”和“书脊”。笔记本的“封面”应包括采访时间、采访地点以及素材利用情况。“书脊”上书写“标题”及年、月、日。

在做了这番整理之后,“笔记本”就不再是“杂乱无章”的东西,而成为一本随时可以翻检利用的资料册。记者在几十年采访生涯中积存起来的几百本甚至上千本笔记本,将成为从事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M7TAvHMC6ExOz+Lclfh+RD0bwpZvb6RtcLF7tL0utHVu5+Vj9A32+uSeOA8nAw/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