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要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

不少人以为新闻记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好像是“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有些记者受虚荣心的驱使,往往不肯承认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十月革命”以前,俄国新闻界有过一个派别,叫“苏伏林派”,他们的座右铭是:“记者如果不能事事都懂,至少也应当装作全都知道的样子”。其实,新闻记者的知识缺陷是非常明显的:

一、新闻记者在知识广度方面存有缺陷

记者以社会为舞台,活动范围广阔。在记者人数较少的新闻单位一般没有严格的分工,记者既要采访工业,又要采访农业和商业,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在较大的新闻单位,记者虽然有明确分工,但在每一个领域之中都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研究,譬如农业记者需要具备农、林、牧、副、渔业等方面的知识。一个记者,无论他的学识多么渊博,总有一定限度,总是对某一个领域、某一个方面比较熟悉,而对另外一些领域、另外一些方面不那么熟悉。一旦需要采访那些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时,就会感到知识缺陷。1978年新华社国内部举办了一期新闻记者训练班。开学第一天举行了一次常识测验,考题涉及范围很广,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年轻记者的知识面。测验的结果,许多常识题把记者给难住了。这说明新闻记者在知识广度方面确实存有缺陷。

二、新闻记者在知识的深度方面存有缺陷

不少记者都有一定的专业修养。但是,记者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专家所学的专业知识有着很大差别。专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对某些问题作进一步研究,他们的专业知识扎实而雄厚。记者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听懂专家的谈话,能够用浅显的语言把深奥的道理表述出来,是为新闻报道服务的,因而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专业知识方面达到“专家”的水平。尽管有些国家明文规定记者必须是某个方面的“专家”,例如罗马尼亚《新闻法》规定从事工业报道的记者必须是工程师,从事农业报道的记者必须是农艺师。但是,同真正的“专家”相比,新闻记者在知识的深度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

三、新闻记者在掌握最新知识成果方面存有缺陷

社会生活是流动不息的,科学发展速度越来越令人吃惊。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必须与时代并进,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只有随时随地注视着人类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在采访报道中获得“自由”。然而,即使知识最渊博的新闻记者,也难以做到这一点。

四、新闻记者在实践方面存有缺陷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两部分。新闻记者尽管知道得很多,但他们的知识大都是间接得来的,在许多事情上缺乏实践经验。我们并不要求记者“事必躬亲”,但实践经验不足毕竟是新闻记者的一大缺陷。

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写道:

“永远不要企图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即便用最大胆的推测和假设去掩饰,这也是要不得的。”

少数新闻记者由于不肯正视自己的知识缺陷,或者不肯下功夫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结果闹出了笑话。1977年,一家报纸发表了《为祖国争光》的特写,记述举重运动员吴数德打破青年52公斤级抓举世界纪录的事迹,其中写道:

“吴数德第4次健步登场。他往掌心擦上滑石粉,又一次紧了紧皮带,从容地来到杠铃前……猛地一提,就把105.5公斤的杠铃高高地举过头顶。”

凡有举重知识的同志都知道,比赛前运动员往手掌上擦的是镁粉,不会是滑石粉。因为镁粉发涩,有防止杠铃脱落的作用;滑石粉的作用恰恰相反。如果吴数德果真像特写里说的那样,往手掌上擦了滑石粉,那么,当他“猛地一提”之时,重重的杠铃就会滑落到地板上,怎么会打破世界纪录呢?

为了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办法是很多的。在采访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任何时候都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不管别人怎样称赞你,夸奖你的知识是多么渊博,我们都要有勇气对被采访的人说:“我是一个门外汉。”当访问对象看你真想从头学起时,他才会把他的专业知识告诉你。

1964年秋天,我刚从事新闻工作,就接受了采访全国19个单位武术暨射箭锦标赛的任务。当时我对射箭运动一无所知,甚至连“单轮”“双轮”这样的赛场术语都听不懂。至于武术,更是生疏。北京门惠丰表演的“杆子鞭”,方世绵表演的“龙头大拐”,四川陈定富表演的“风火轮”,安徽徐淑贞表演的“纯阳剑”,别的记者讲得头头是道,我却看不出名堂。

为了学一点武术和射箭运动的基本知识,我去找大会副裁判长,如实告诉他我对这些运动项目一窍不通。副裁判长拿出一张弓,告诉我这张弓有多少磅,怎样瞄准,怎样测定成绩,怎样计算环数,还帮我分析了每个运动员的特点。我还请教了《北京晚报》体育记者和《大众日报》文教记者,他们给我讲了许多关于武术及射箭运动的常识,帮我弥补了这方面的知识缺陷,从而使我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这次采访任务。

第二,采访中要大胆提出你需要了解的问题,并且要善于追问、探索,直到把自己不懂的东西弄明白。

美国有一句谚语:“没有令人受窘的问题,只有令人受窘的回答。”南斯拉夫也有一句谚语:“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回答。”每个记者都有权向被采访对象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不必因为自己提出了难以回答的问题而抱歉。

第三,不要向采访对象卖弄自己的知识。因为我们要采访的大都是忙人,他们的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时间内多学习一点东西,就要“少卖弄,多倾听”。假设一次访问的时间是两个小时,如果记者用一个小时向被访问者炫耀自己的知识,那么,在这次采访中他就丧失了一半的学习时间。而且,在大多数场合,这种炫耀会带来两种不利后果:一种是被采访对象以为你什么都知道了,没有必要再去重复那些你知道了的东西,因而会挫伤他的谈兴;一种是记者的炫耀引起被采访对象的反感。一旦出现这种尴尬局面,你就什么也别想学到了。

第四,在采访中要随时修正由于缺乏知识而产生的各种错误认识,及时收回自己提出的一些违背常识的问题,不要固执己见、一错到底。

第五,千方百计扩大自己知识的“入口处”。记者采访接触的人当中,有不少是名人、专家,他们大都有某些方面的专长。只要时间允许,要尽量让他们多谈一些与他们专业有关的知识。这样,每一次采访都会成为弥补自己知识缺陷的好机会。只要能长期坚持,我们就会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如果在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中始终沿着这一方向不断转化,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缺陷就会逐渐弥补,就有可能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知识比较渊博的新闻记者。

2007年8月15日,作者到内蒙古自治区向牧民朝 hDK2VuumGAkQY3+7EyA7btBR8YsLmlZBf7lAuCEcTK6rWRyRvLQDUN/8yU5k73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