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撒得开”与“收得拢”

我刚学采访的时候,主要毛病是“撒不开”,获得的材料不丰富,不典型。后来受老记者的启发,懂得了“撒大网”的道理,调查范围扩展了,但又收不拢,常常为一大堆材料而发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才渐渐学会了“撒得开、收得拢”的采访方法。我觉得“撒得开、收得拢”是一种“采访艺术”。

什么是“撒得开”呢?所谓“撒得开”,就是在采访的第一阶段,应该把调查研究之“网”张得大一点,了解的面要宽一点,以便使重大主题、重要典型、生动细节进入自己的“采访之网”。

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在他所著的《史通》一书中写道:“盖饵巨鱼者,垂其干钓,而得之在于一筌。捕高鸟者,张其万罝,而获之由于一目。”许多著名新闻记者之所以能够逮住“大鱼”,捕到“高鸟”,一条重要经验是善于“撒大网”。他们放下千百只钓钩去钓一条“鱼”,张开许多罗网来捕一只“鸟”,当然比用一只钓钩钓鱼、一个网眼逮鸟更容易取得成功。

在采访过程中怎样才能“撒得开”呢?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当需要了解一个“点”时,不要一头扎到这个“点”上,而应该同时了解许多“点”。

第二,当我们需要了解几个“点”的情况时,最好不要只盯着这几个“点”,而应该先去了解一个“面”,弄清楚大面上迫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尚未解决?这几个“点”在大面上的地位如何?有无典型意义?有无指导作用?有无宣传价值?大面上的情况摸清楚了,进“点”以后就可以胸怀全局,从点上发现最有个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新问题。

第三,当我们需要了解某一方面的问题时,最好不要一开始就陷到这个问题当中去,而应该尽量多了解几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那些与这个问题有牵连的方面。要对这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反复研究和比较,看哪方面的问题是当前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对推动实际工作更有指导意义。

第四,每一次具体采访,记者都要在事前研究一些资料,都会初步形成一些采访设想,都会事先确定采访重心。这对于记者来说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千万不要把设想的“采访重心”作为对采访对象的一种限制。在采访的第一阶段,最好不要把采访对象“框”得太死。调研的题目要稍微大一点,要有充分回旋余地,尽量启发采访对象“放开来谈”,不要怕他们的谈话“偏离重心”。话题稍微宽一点,就像是一张撒开的网,原先预想不到的好材料会被你“网住”,新闻事件的精华就很难从你手上漏掉了。

再说“收得拢”。

“收得拢”与“撒得开”是沿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的。所谓“收得拢”,就是要在采访过程中把本来已经撒开了的“网”渐渐收紧,直到捕获“大鱼”和“高鸟”为止。首先,在广撒网的基础上,把几个方面的问题收拢到一个主要问题上来,使采访能够围绕一个主要问题继续进行;之后,要从一个“面”收拢到几个“点”,力争获得更具体、更真实的材料;最后,从几个“点”收拢到一个“点”,这个“点”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尽管它只是千百个“点”中的一分子,却包含了许多“点”的共同属性。

以上是为了把问题表述清楚,才将“撒得开”与“收得拢”分为两个阶段加以论述的。其实,在采访实践中,“撒网”和“收网”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往往要经过“撒”与“收”的多次交替,才能达到预期的采访目的。

拿我的一次采访来说吧。1982年春天,我从山东省西部到胶东半岛,跑了上千里,了解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情况,采访之“网”撒得很大。但是,责任制涉及的方面太多,如果不适当集中,采访就无法继续深入。当我走马观花地看了几个县之后,逐渐把关注点移到农村政策稳定性这一侧面上来。

我西渡马颊河,来到鲁西北夏津县东李官屯公社,想具体解剖“一个点”。我问公社党委书记王秀生《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公布以后社员的情绪如何?他随手从墙上摘下一张肥料购销情况统计表给我看。我发现,1982年春播前后这个公社社员购买各种肥料比上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多。

往地里上粪这件事,在城里人看来并不那么重要,可是在乡下却敏锐地反映着农民对现行政策信任的程度。1980年,当我头一次来到东李官屯公社时,就听到一连串关于社员上粪的故事。

刚分责任田时,一个社员背着半袋子化肥追玉米。到了地头,刚点上烟,就犯了疑猜。他寻思:莫不是队里的地饿得太瘦了,队长编出个法儿哄社员往地里送粪?要是秋后一道令,说声“收”,这半袋子化肥不就白搭啦!想来想去觉得不对劲儿,最后把烟袋锅子一磕,半袋化肥又背了回去。还有一个社员往责任田里上豆饼,故意不把它弄碎,大块大块地埋在地里。他想,万一有个风吹草动,就连夜把豆饼从责任田里抠出来。

最有意思的是段庄大队老社员王新武。他无论办什么事,都比别人多看一步棋,村里人送号“小精人儿”。刚包责任田时,别人争着买化肥,他不买,对老伴说:“上级费了那么大劲儿,才把分给咱的地要回去,哪能再分给咱?现在分了,秋后准收;一放一收,准乱;一乱,准得减产。秋后粮价看涨,快把钱拿出来囤棒子(玉米)!”他出一毛八分钱的高价,从集市上买回几百斤玉米。可是,秋后责任田并没有收回,别人家的棉花大丰收,他家的棉花大减产,一增一减,比人家少收入两千多元。自由市场上的粮食价格一个劲儿地往下跌,贵买贱卖,一斤玉米又白白赔进去好几分。

当我拜访王新武时,他刚喝了点酒,过五关,斩六将,净拉年轻时候的英雄事。我笑着说:“你再拉拉上年囤棒子的事。”他大半辈子没有认过输,这一回有点不好意思,忙岔开我的话说:“那年月,连我们队长都不相信包地,别说我啦!”

从这个“点”上获取的材料典型而生动。但是,要深刻揭示农民对党的政策从不相信到信任的变化,单靠这一个“点”是不够的。离开东李官屯以后,我又走访了许多地方,调查了许多“点”。就这样,“采访之网”撒了收,收了撒,网住了大量新闻素材,终于写成了一篇题为《农民心中的“信柱”》的鲁西北书简。

记得有一首谈戏剧艺术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由简入繁繁又简,简内尽是精华点”。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撒得开好比是“由简入繁”;收得拢好比是“由繁到简”。如果我们既学会了“撒得开”,又学会了“收得拢”,那么,留在“采访之网”里的就会“尽是精华点”了。 26OsuGt0jc5Y/Gt5V3uRBlBEAsRF6r84CzwerpfRe6CcivEf9tzVYTHulIskqft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