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闻大学”第一课
——从学习采访开始

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编辑鲍勃·福尔斯曼说过:“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决当不好记者的。”可见,新闻采访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多么重要。新闻采访的知识与技能是新闻记者重要的修养之一。我一踏上记者岗位,就尝到了缺乏这方面修养之苦。

1964年8月,我从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新华社山东分社担任见习记者。第二年春天,山东分社政文组组长魏文华对我说:“现在实行‘两种教育制度’。肥城县有个百尺农业中学,听说办得不错。你到肥城去一趟,看能不能写一篇反映‘半农半读’优越性的稿子。”

领受采访任务之后,我当天就赶到肥城县。在县教育局,我首先了解全县兴办农业中学的概况,接着就到百尺农中所在地调研。我问一位老大爷:“咱村的农业中学办得怎么样?”老大爷说:“好啊。”我问:“怎么个好法,能不能说得具体一点?”大爷说:“不孬!”盘问了半天,也没把老大爷的话匣子打开,这次采访失败了。

回到济南,魏文华帮我分析采访失败的原因,还教给我一些采访方法。他说:“你再到肥城去一趟,多掌握一些第一手材料。”

第二次到肥城,搜集了不少素材,但依然理不出头绪,憋了两天,稿子还是写不出来,没法向魏文华“交账”。这时,我对自己能不能当记者产生了怀疑。我没有读过新闻专业,交际能力不强,到基层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这些都是记者成长的不利因素。有一天,我拉开抽屉,看到了记者证。我想,如果有一天真的要把我的记者证收回去,将是终生遗憾!

魏文华曾经在新华社总社文教组当编辑,对“两种教育制度”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比较清楚,对“半农半读”学校很有感情。1964年魏文华以《咱们的庄户学校》为题,报道了两位知识青年创办临淄城关农业中学的事迹,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他对我说:“农业中学的兴办符合农民的心愿,你再去一次,争取完成任务。”

俗话说“再一再二不再三”,第三次到肥城,我抹不开面子。新华社山东分社政治文教组老记者姜文品见我有点儿为难,对魏文华说:“别让小南去了吧,换一个题目让小南试试。”魏文华说:“对年轻人就是要‘逼’,不‘逼’成不了大器!”退路被堵死,我只好硬着头皮,三下肥城。

这一次,我没有在县城招待所停留,直接下到城关公社百尺、罗窑等生产大队采访,从农户中了解农业中学学生的典型事例。

百尺农业中学实行走读制,学生学习在校、劳动在队、食宿在家,每年有五个月左右同社员一起劳动,许多学生把生产队当成家,对集体的事情越来越关心。三年级学生张法增,经常同外号“管得宽”的老贫农王玉生在一块劳动,受到感染。1965年春天甘薯育苗时,张法增主动要求为生产队照看甘薯苗床。他白天在农业中学学习,夜里负责测量甘薯苗床的温度,给苗床喷水,一夜要起来好几次,眼都熬红了。1964年夏收以后,百尺大队第八生产队表扬了四个维护集体利益的模范社员,其中有三个是百尺农业中学的学生。1965年春天甘薯育苗时,十几个生产队都把看管苗床的工作交给农业中学学生。贫下中农说,农业中学的孩子和集体长的是一个心眼儿,重要的活交给他们俺放心!这一年,百尺农业中学应届毕业的39名学生中有35人被社员选中,要他们毕业后担任生产队的会计员、保管员、技术员。百尺大队第八生产队的农民代表说:“像这样思想好、技术高的学生,谁不喜欢要!”

经过补充采访,我写成了一篇题为“农中学生和生产集体一个心眼儿”的记者来信。稿件经魏文华同志审改,寄送《人民日报》社。1965年7月14日,《人民日报》第5版刊登了这篇“记者来信”。在这一版上,编辑部还撰写了一篇题为“怎样看待教学质量”的编后记。编者写道:“检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的教学质量,是要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不是能文能武,是不是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新型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

刚一参加工作就屡遭失败,思想压力很大。为了学习新闻采访的知识与技能,我拜分社的老记者为师,同时还借了几本关于新闻采访方面的书,从简单的基础知识学起。在实践过程中,也注意积累采访经验,随时记下这方面的心得体会。就这样,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在这所以社会为课堂的“新闻大学”里,我逐渐补上了新闻采访这一课。 h9hAAv3vmrTyBSZ6amWT61tAHCOTB5in/ik1XC3GmJxZT+03FQLbqmLxZuYhkc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