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竖桌签,按顺序发言,认真倾听,将时间交给学生,以讨论带动课程进行的方式是同学们在课堂形式中热议的重点,这一超越以往单纯由教师授课的模式使同学们在短短的两周之内就受益良多。丰富的信息与新颖的观点在很多同学看来是讨论模式的最大益处。对一件事情的疑问可以扩展至多个领域,在对一个问题的探讨中,同龄人之间经常能够迸发出各有立场甚至针锋相对的观点,并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与分析路径去解决。问题视域的拓展,不同声音的存在,恰恰使大家更坚定了学好WTO法的决心
。除此之外,何雪梅同学归纳了本课程可以帮助同学们提升的如下四种能力,十分具有代表性。
(1)倾听的能力:这是一堂案例研讨课,大部分时间都是由发言组成,学会倾听十分重要。
(2)归纳总结要点能力:就一个问题,每个人都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每个观点间都有差异,如果不能迅速准确地抓住发言人的核心,就无法跟上节奏,难以回应甚至脱离问题的演变发展。
(3)回溯问题、怀疑问题的能力:很多时候争论产生并不是因为真的有分歧,可能是因为问题本身造成不同人的不同理解,或者问题自身是假命题,因而在讨论过程中要不断回溯与怀疑原始的问题。
(4)表达的能力:该能力建立在倾听与归纳总结他人要点的能力之上,只有做到前两点才有迅速回应的基础。头脑中的想法与实际的语言表达是有差异的,后者可以帮助修正前者,同时也是创造相互交流借鉴的机会。要相信“一切思想都是有价值的,或者至少是值得争论的”。
自由发散的课堂模式也使不少同学发现了问题,总结来看,有以下几点:讨论主题不够集中;讨论深度有待加强;讨论的话题过于单一;部分同学难以加入讨论等。
对于讨论深度不够的问题,有同学认为,造成问题的原因首先在于发言者表述能力的不足与围绕争议点讨论的意识有所欠缺,一方面需要同学们自身提升,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引入老师对于问题解析与法律推理的思维路径来加以扶正,使重点更加明确;还有同学认为,在进入具体案例的探讨之后,漫无边界的讨论模式将有所改善。在集中探讨一个话题之后,充足的准备、不同立场观点的抒发将有利于深度的加强。
而讨论的问题过于单一是由王毅同学提出的。在他提出WTO裁决与规则强制性的问题受到大家热议之后,他却从另一个角度反思,集中于一个话题进行探讨是否会削弱话题的多样性,以及是否会挫伤其他同学发言的积极性。
上述问题其实并不矛盾,编者认为,对一个问题讨论的充分程度既取决于横向分支的扩展,即分支板块的多样,同时也取决于一个分支探讨的透彻,即纵向的深度。在充分扩展之后集中于一个分支进行深度探讨,之后再转向另一个问题,何时开始、何时结束是对话题讨论程度的判断。这一方面可以通过讨论者发言的积极性自发地体现出来,而另一方面也离不开老师的把握与引导。在提升同学对材料的阅读、自身表达能力与归纳重点的能力,以及引入老师的思路导引之外,编者还建议在讨论中增加话题阶段性总结的环节,从第一、第二周的课堂进行来看,大家的发言更多集中于问题探讨本身,而在快节奏的讨论之前与之后,或许缺乏决策与总结归纳的环节,讨论方向与程度的明晰或许也可以由同学们自主完成,这一方面需要总结归纳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需要敢于在讨论出现偏离或者静止的时候进行阶段性总结发言的勇气。老师维持发言秩序与判断重点,但是对于讨论的走向判断,老师或许也希望由同学自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