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体系实质上是一种产业集群,打造和经营中卫体系就是政府创建和发展产业集群来进行产业管理的一种手段。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中间性组织形式、一种产业网络,是一群既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既专业分工、资源互补,又维持着长期稳定的、非特定合约或合作默契,在一定地域范围集聚的企业或机构群体。
产业集群的演变是一系列包括生态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活动,如图2-1所示。从生态学观点来看,集群是生长在同一地理区域或特定栖息地中的生物,同时存在一起生活的不同物种族群的集合,这些集合经演变后形成基本的集群雏形。
从经济学观点看,随着集群中各类消费需求日益增加,为满足集群成员的经济需求,使得传统生态集群中逐渐地衍生出以地域为基础的各项特定经济活动,并且由于地理聚落的经济活动形式,使得传统生态集群自然形成一个以各项商业活动为基础的集群经济体。就像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很多的夜市、市集、商店中心等,在刚开始也是由一两家商店开始,从少数人前去消费到渐渐地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群前去消费,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商店与摊贩形成“结市”现象,衍生出越来越蓬勃的商业活动与当地特色经济形态(如电子街、相机街、美食街、电影街等),逐步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商圈、市集。
图2-1 产业集群的演变
从管理学观点来看,产业集群的产生是由于商业交易模式的复杂化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所以在本地共同的商业活动中产生了“产业集群”。所谓“产业集群”,就是在某地理上邻近的特定领域中,一群有相互联系的企业(组织)和相关研究机构或法人机构,由于彼此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联结所产生,其中不但反映出以传统生态学及经济学等理论基础的论述,并融入了管理学的观点来诠释集群模式。
中卫相关研究显示,对作为一种网络类型的产业集群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结构的特征,包括群聚性、稳定度、集权度、核心活动和交流内容。集群性是指网络中关系紧密的小群体。策略联盟可视为一个暂时性的紧密联结。稳定度是指网络形态随时间改变的程度。一种形态(关系)维系时间越长,表示其稳定度越高。集权度是受正式层级统辖的程度。网络中存在一个正式组织负责管理并统筹网络内的联结关系时,表示此网络的集权度极高。核心活动是成员间交互作用的形态。交流内容包括情感、影响力的运作,如权力、资讯交换、产品、服务、金钱、效用等。
联结的特性,包括强度、互惠、对期望的明确程度、正式化程度以及组织间的依赖度。强度特指网络成员间关系的强度。互惠是网络成员对彼此间关系的认同度,以及对于双方同意的任务配合意愿的相似程度。对期望的明确程度是指在双方关系下,对彼此行为期望设定的明显且具体程度。正式化程度包括从最正式的股权涉入、法定契约,到较不正式的口头约定或产业惯例,最后到最不正式的私下协商。组织间的依赖度是指当企业利用不同产业的资讯或技术,跨越不同组织的界线,来寻求创新的发展机会、制定高价值的经营策略、从事新业务流程的再造,以及对网际网络和相关资讯技术的广泛应用,就会与相关成员形成合作网络。
组织的形态,包括人际核心型、产品核心型、顾客核心型、地域核心型、活动核心型、网络核心型以及虚拟核心型。
基于血缘、乡亲、朋友的关系自然形成的一个网络,网络内各个成员在资金借贷或投资方面经常相互支援。在台湾传统常见的企业社团便属于这一种类型。
某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非常多的零配件组装而成。以汽车为例,生产一部汽车约需一万个零配件,任何一个企业均不可能单独生产全部的零配件,这样自然便形成一个体系进行专业分工。
顾客有时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同时需要许多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为满足顾客需要,企业间自然就形成一个合作网络。例如,为满足顾客在结婚时同时需要订礼饼、买饰物、租礼服、印请帖、摄影、宴客、蜜月旅行等各种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所形成的合作网络。
某些企业因在同一个地方设厂或开店,彼此间基于某些共同利益而形成网络。例如,加工出口区、科学园区或商业街。
企业价值链中的某一个价值活动和同异业形成联结的关系。例如,策略联盟是以采购、研发、营销、资讯等活动为核心所发展出来的企业网络。
当企业网络发展到某种程度后,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网络的经济利益,网络本身往往形成另一个独立营运的事业。近年来出现的物流公司负责商品的实体分配,也属于同样的类型。它所依赖的完全是辛苦建构起来的亲密网络关系,弹性而又有效率地组合出各种不同的商品来满足顾客各种不同的需要。
顺应企业外包及电子化发展趋势,资源的取得与运用更具弹性,这使得虚拟企业成为另一个营运模式的选择。例如,本身仅负责品牌的虚拟生产企业,或以完成专案为主的合作企业,或以资讯联结的虚拟组织。
主要在于经济利益上的考量,即网络关系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分担成本、降低风险,企图以专业分工追求效率最大化,以期能达至规模经济与提高弹性来实现快速成长或能进入新的市场。
主要为强化组织本身现有竞争能力的考量。竞争导向论者,强调网络合作可取得更优势的竞争局面或影响竞争的结构(如与对手合作);而且,藉由竞争者之间的彼此策略联盟,可减少环境的不确定因素。
主要在于组织营运各种资源的控制。资源导向的网络关系组织,其主要利益在于取得更优势的资源、扩大已有的资源及网络成员间资源的相互支援、互补,以使得外部资源内部化。
关系导向并非不以经济利益为考量,而是持有这种导向的成员以人情关系、社会压力、企业脉络关系,或为取得知识、权力、名望等为优先考量而进行网络联结。
网络组织常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出现,而无形的软实力有时才是网络的核心优势。如果将网络的组织结构类比为轮盘,核心组织位于轴心上,以知识或智慧资本作为轮辐,与环绕在轮缘上的策略伙伴相结合。基本上,网络常是由轴心厂商所引导,形成弹性结合的联盟组织,轴心厂商或产业经理人负有发展与管理联盟体系、财务资源、技术协调、联结资讯等功能,其联结的广度、深度与强度(密度)决定成员共同的发展。
网络关系策略思考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环境去转变产业作业流程,统一供需链接界面,并创造以信任与知识为基础的体系文化。至于工具的选择,则包括了流程再造、策略联盟、供应链管理、协同管理、企业文化改造等手法。所持的基本观念是根植于资源整合共享,并从国际化的角度去建构创新的经营环境,以创造企业间的竞合力。
台湾的产业集群就空间分布形态而言,北部区域主要为“电子科技产业集群”,中部区域为“精密机械及工具机产业集群”,南部区域为“钢铁机电石化产业集群”。就地方特色产业集群而言,冈山的螺丝螺帽产业、莺歌的陶瓷产业、花莲的石材产业、南投的工艺产业、南港软件园区等均颇负盛名。而这群默默为台湾创造经济奇迹的幕后英雄,其竞争力的根本来源是什么?若认真加以探究,其奥秘就是以往这群主要仰赖制造的企业家在经济资源的整合与分工上,拥有反应非常灵动且具弹性的核心网络。
为顺应时空环境的转变,台湾中卫体系产业网络逐渐从垂直分工的生产效率,转变成水平合作的共创能力,再到共生整合的联结价值;从单一产业的上下游发展,至跨产业的合作伙伴,再到国际间的竞合关系;并从实体组织发展到虚拟组织或共生组织,如图2-2所示。如此,产业界通过垂直、水平与共生合作体系的推动,有效地促进了合作竞争力,加速了整体产业转型与发展。
图2-2 中卫体系产业网络的演进
中卫体系丰富了产业集群理论,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一份实用有效的实践样本。中卫体系是产业集群的一种类型,从其内部结构看,又称为“轮轴式集群”“龙头企业网络”“主企业领导型集群”。它是由核心企业和其他中小企业构建而成的基于价值链分工的生产协作网络,这种集群呈现出非对称性以及层级化的结构特征。核心企业作为具有协同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战略中心嵌入由企业、公共机构组成的关系网络中,在企业集群的生产协作、知识传播和技术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国内外集群发展的最新实践表明,中卫型企业集群在发展集群共同战略、加强创新、管理分销网络以及实施全球市场战略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学者Nunzia对意大利主要的企业集群进行了考察,发现在新的竞争压力下,那些动态性强的集群已经改变了集群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居于核心地位的大企业在主导集群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集群企业之间的网络更加结构化和层级化。Arnaldo对意大利眼镜制造业集群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全球化和新技术已经影响到传统的以社会嵌入、地方化的中小企业集群的组织结构,核心企业主导下的适度层级化的集群结构显得更富有竞争力和创新力。这种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层级化产业集群的现象在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普遍出现。
以往对产业集群的形成的研究,大多从市场和资源禀赋出发。新古典学派马歇尔将产业集群归结于劳动市场共享、附属产业成长和技术外溢等三个因素;韦伯“工业区位论”认为,影响工业聚集的因素有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大企业组织形成;新经济地理学派克鲁格曼认为,受益递增是产业集群的基础。除这些因素外,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作用尤其突出。
台湾中卫体系发展出多核心、多层级的垂直分工的中卫产业集群,也有多产业水平合作以及与地方结合地方活化的产业群,并在产业集群中引入共同学习、共同提升、协同管理、协同研发、协同营销等机制,这些大大地丰富了产业集群的类型,增添了产业集群的内容。台湾当局和财团法人中卫发展中心建立和落实中卫制度的做法和一套不断丰富的辅导手法,都为打造产业集群提供了样板。
综观台湾产业经历转型升级的调整之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引领产业朝向全球分工、全球运筹方向迈进。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竞争和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中卫体系也必须回应时代需求而有所突破、有所发展。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中卫体系需要进一步转型、强化与拓展。下面从强化上、中、下游伙伴联结,体系优质化整合,构建跨产业合作创新网络,以及提高产业价值链综效四个方面来简述中卫体系产业集群未来的发展。
生产制造是企业价值链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以“微笑曲线”来看,其附加价值比研发、营销等价值活动低。若要提高生产制造的附加价值有两种方式:① 逐渐转型朝向兼具研发或营销的策略角色。② 如何借由上、中、下游合作体系整体价值活动(如研发、采购、制造、营销、配送、服务等)流程程序的整合,使价值链中每个个体的需求变化能立即反映至各个环节,从而达到快速、同步、合作的协同优势。如此一来,势必更能确保原材料供应状况以降低库存成本,并确实掌握市场需求变化以进行最佳生产计划,不仅能节省不必要的生产成本,而且能创造更多生产优势。
产业上、中、下游的紧密结合是形成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例如,上游的原材料品级越高,经由中游的加工层次越多,再到下游的成品的销售价值就能越高,同样使用到那些能源、人力与物资,可是经济上的乘数效应却是天壤之别。所以说伙伴曲线(见图2-3)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课题。要成为高值化的营运中心,只有将价值活动的每个环节扣紧,上、中、下游三条曲线间更紧密结合,一起向上提升,才能发挥伙伴共同打拼的成果。
图2-3 伙伴曲线
中卫中心在协助产业完成第一阶段的上、中、下游合作体系后,进而推动发展跨产业间的共生合作,以纵横交织、经纬互补的绵密网络搭建兼具深度与广度两大界面的产业合作网络机制,为企业及产业创造高值化以及合作竞争力,不但使个别企业减少成本支出,增加企业获利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样构建而成的产业合作网络机制为整体产业注入了一股足以与国际竞争相抗衡的实力。
在企业营运活动中,通过合作体系及资讯网络进行各种经济活动,使整体流程(见图2-4)能以最佳效能、最高品质、最低成本满足顾客所需。由于建构数字化环境实为体系优质化发展的一个策略,以中卫体系为基础,通过伙伴关系的建立,改善中卫体系间的作业程序,达到合理化、标准化的运作机制,并应用协同运作来强化生产、管理、服务、营销等工作,建立体系共享的经营环境,促进研发、设计、产销的同步化,进而能提升整体对外的竞争能力。
图2-4 体系优质化整合
转型后的中卫体系,不仅保有上、下游团队运作、同步化经营管理及体系成员间相互信任、分享智能的传统优势,更能进一步了解及适应网络经济的运作环境,而在供应链上扮演称职且重要的角色。制造业者也能借此来充分运用资源,增益本身快速回应与灵敏应变的商战能力,使得中卫体系的产业合作形态更上一层楼,进而建构出一个先进产业特质所应有的崭新风貌。
中卫体系优质化的运作,有赖伙伴关系管理、企业营运管理、顾客关系管理及周边支援体系的协同合作,才能使体系达到优质化的整合目标。体系内的成员在优质化过程中,最好先进行“策略性”的思考,接下来再做“工具性”的选择。也就是说,优质化是企业经营策略的一环,必须在供给端与需求端双方的共识下,确认体系优质化的营运方向、厘清合作体系的宗旨、明确合作计划的目标、仔细评估每个环节的效益,并找出企业间的核心流程,才能确定合作计划的范围与规模。
目前,中卫中心正致力于推动体系间的协同管理运作机制,运用协同设计、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营销的即时化竞争效益。这些效益包括消除作业等待时间、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提升库存周转率、满足客户达交需求、降低整体配送成本、造就创新弹性速度等。因此协同管理作业能有效整合体系价值链的资源及优势,进一步强化中卫体系,进而发挥体系优质的综效,创造中国台湾产业更强而有力的竞争利基,以应对全球化、虚拟化、快速化的环境变迁需求。
台湾产业过去擅长扮演代工者的角色,缺乏与最终使用者接触,加上软件、硬件结合程度不足,这些都构成产业发展的隐忧。因此,未来硬件厂商应该结合软件研发,发展跨产业的技术能力以及加强制造服务的整合能力。这样,一方面可以摆脱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中国台湾厂商得以提高在全球供应链的附加价值,朝全球设计、制造及绿色供应中心的目标迈进。
因此,运用组合、替代、外溢、融合等跨业手法,会产生不同的合作案。推展产业间的合作创新,扩大跨产业实质合作绩效,进而能达到网网相连的效果,如图2-5所示的推动案例。而跨业合作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在于技术融合、科技管理、创新投资、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蓬勃发展,所以相关领域也是产业网络发展的核心领域。制造业的延伸活动,如研究发展、工程设计、供应链及全球运筹管理等活动,亦有助于知识创新。
图2-5 产业合作创新网络
另外,大企业的资讯、管理、设计部门等亦可独立出来成为知识型服务业。随着服务业的兴起和体验经济的风行,合作体系的观念和运作机制也逐步走入商业、休闲、观光、农业及文化创意产业。因此,合作网络未来还将在各个领域中开枝散叶,继续发扬光大。
企业面对经营环境、投资环境变迁所采取的策略,不仅要考虑企业本身的研发能力、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竞争力,更需考量上、下游厂商所结合的供应体系对于跨体系彼此竞合的影响。供应链体系强调沟通以及同异业间的合作专案,说明了供应体系间的竞合已经由企业的单打独斗转向积极与体系间的上、下游进行整合与强化跨体系实质合作。
所以,通过了解同业间或异业间的沟通与实质合作,可帮助企业体用以检视所处供应链体系是否有通过积极沟通具备高度应变弹性,以及是否拥有跨体系紧密合作共创新兴利基,这些都将是企业对于营运体质探讨及诊断时所应考量的项目。关于产业合作范围延伸至整体产业链并充分发挥价值链间的综效的案例可参考图2-6。
图2-6 产业价值链综效
台湾所特有的产业合作网络能促使各成员与其他成员出色地合作运作,不仅追求单一成员的竞争优势,更能不断发现各种创新机会,通过各种媒介促使各成员紧密联结,相互发觉合作机会,互相扶持,刺激采用全新理念共同创新,并快速建立新的核心能力。网络成员共同创新价值,不仅能确保在市场上追求“世界之最”的领先地位,更能促进突破产业限制,大幅开创中国台湾产业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