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二 |

城池区
天子之城

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了紫禁城,晨曦中的紫禁城神秘而庄严。红色的宫墙如同一道厚厚的屏障,隔绝了城内与城外。一条曲折蜿蜒的护城河,道尽了悠悠岁月。

“一入宫门深似海”,一重又一重朱红的大门,一座又一座宏伟的大殿,一阶又一阶精致的汉白玉台基,一尊又一尊雕梁画栋的螭龙望柱,跨越近六百年的风霜雪雨,依然昭显着故宫的王者风范与霸气。雕梁画栋间,曾刻下多少皇室子孙继位、大婚、册封、庆典、出征的峥嵘岁月和时光变迁……

紫禁城的城垣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虽有重修,但整体城垣的规模和布局依然保持初建时的原貌。紫禁城城垣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为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四个大门,南门名为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紫禁城宫门重重,数不胜数,前朝的门、内廷的门、正殿的门、偏殿的门……

午门

午门也叫五凤楼,中国古代午代表正午,代表正南,午门既为紫禁城的正门,是紫禁城四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午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庆六年(1801年)又修。午门从正面看有三个门洞。其实,在午门正面东、西雁翅楼下方,分别还有两个掖门,就像两道暗门。于是,午门门洞便有了“明三暗五”的说法。在午门高大砖石墩台上建有崇楼五座,正楼九开间。这些都是传统思想“九五至尊”的象征。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

午门也是皇帝经常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遇有大规模的凯旋献俘礼,皇帝登上午门城楼,午门前举行庄严的大型仪式,尽显皇权的威仪。

午门平面呈“凹”字形,宏伟壮丽,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十二米,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城台中央门洞为皇帝出入的“御路门”,除了皇帝,只有皇后大婚时喜轿入宫,殿试高中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出宫时可以走,以示皇帝的优崇。宗室王公则出入西门,文武官员出入东门。掖门只在大朝日开启。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皇帝要在午门举行盛大的颁朔典礼,颁布下一年的历书。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时,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此进行,民间流传的“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即由此讹化而来,但是斩首从来不在午门举行。明朝的刑场设在西市,清代的刑场是在菜市口。廷杖是笞杖之刑的一种特殊情形,就是皇帝在朝堂或宫门对大臣予以杖责。明代,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帝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到午门前御道东侧行杖打人,名叫“廷杖”。起初只是象征性责打,后来发展到打人致死。如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皇帝朱厚照不顾民间疾苦,出外巡游,赴江南选美女。为此群臣上谏,皇帝大怒,将朝臣一百三十余人处以午门廷杖,当场打死十一人,余皆重伤。此外,嘉靖三年(1524年),皇帝朱厚熜,继承其堂兄朱厚照的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嘉靖皇帝大怒,命廷杖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致死十七人。后到清朝,取消了对大臣的廷杖。

神武门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称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门总高三十一米,城台开有三门,帝后走中间正门,妃嫔、官吏、侍卫、太监及工匠等均由两侧的门出入。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皇帝从热河或圆明园回宫时多从此门入宫。此门也是后妃及皇室人员出入皇宫的专用门。皇帝出外巡幸,可由午门出宫,但随行妃嫔必须由神武门出宫。如果皇帝侍奉皇太后出宫,则一同出神武门。

神武门过去除了供帝后、妃嫔、太监、宫女们进出外,还是击鼓报时的场地。清代选秀女,备选者经由此偏门入宫候选。1924年11月5日,清宣统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即由此门离去。神武门,成为中国帝王史的绝唱。随着清朝末代皇帝和皇后的离去,这一宏大无主的宫殿顿时沉寂下来,只有在时光中回味过往的辉煌岁月。

神武门外上方匾额“故宫博物院”为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于1971年题写。

东华门

东华门是紫禁城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东华门东向,与西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淌,上架石桥一座,桥北为三座门。东华门以西是文华殿,以南为銮仪卫大库。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三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出廊,梁枋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东面檐下“东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

清初,东华门只准内阁官员出入,乾隆朝中期,特许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出入。清代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梓宫皆由东华门出,民间俗称“鬼门”。东华门门钉与其他三门九路九颗不同,为八路九颗,内含阴数,相传也与此有关。

天子之制是以“九”为尊,皇家建筑的门钉为八十一个,故宫的宫门上有很多铜质镏金门钉为八十一个,但东华门的门钉却只有七十二个,且是偶数,它比午门、西华门、神武门等都少九个。据传说,东华门上的门钉原来也是八十一个。明朝末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崇祯皇帝从东华门仓皇逃出,在煤山自缢。后来,崇祯的灵柩曾停放在东华门外数日,无人埋葬。清军入关后,认为东华门是不吉之门,决定以后皇帝及皇后死后,都要出东华门送殡,进东华门迎灵。后来,清朝将东华门上的门钉减去一行,由八十一个改为七十二个,以责东华门未能挡住崇祯出走之罪,使这个“鬼门”符合“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习俗。

因为明朝帝王丧仪的梓宫一律从午门出,唯有妃嫔、皇子、皇女发丧由东华门出,由此可见东华门与帝王生死两途没有太大关系。清代帝王的丧仪均自东华门出,但并非门钉的缘故。

另外,西华门正对皇家花园西苑,帝后及太后等前往西苑必须由此出入,明朝一代,凡是内廷举行吉丧重典,皆以西华门为上。东华门与皇帝生死两途都无关系,几乎没有皇帝由于礼制原因出入东华门。据说,仅有一次例外,即明景泰皇帝病重,一班大臣宦官从紫禁城东华门外的南宫请来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时走过一次,不过那实属非常事件。

据说,皇帝不走东华门,东华门是大臣上朝进出之门,那大门的规制自然要低一等级,所以少了一行门钉就合乎情理了。

西华门

西华门是紫禁城的西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西华门西向,与东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西华门与东华门形制相同。

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诸园,多由此门而出。官员进宫办事或觐见均从西华门出入。除特赐“紫禁城骑马(乘轿)”者外,其余人等,上至亲王,下至品官,均须在西华门外下马下轿步行而入。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一行即由西华门离宫,仓皇西逃。

城墙

紫禁城城墙南北长九百六十一米,东西宽七百五十三米,周长三千四百二十米。十米高的城墙为下宽上窄形,下面宽八点六米,上面宽六点六米。城垣顶部外侧砌堞墙,上置品字形垛口,通高一点三四米,厚零点三七米,垛口之间是瞭望口。城墙上的马道容得下六匹马并驾驱驰。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紫禁城外围是护城河,形成一座森严壁垒的城堡。紫禁城建成后,城墙上就驻扎着护军。清朝时,每面城墙上都有十几个哨所,配备有大炮。这样城墙连着城门、角楼与护城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2015年10月10日起,紫禁城开通了一条“空中”游览路线,“城墙漫步”不再是奢望。游人可以进入午门,沿城墙左转,登上城墙,驻足午门城楼,同时沿东雁翅楼城墙漫步至角楼,再转向东华门区域,可直达东华门楼上的古建馆。当我第一次站在紫禁城的城墙上俯瞰四周,这种感觉真的难以言表——徜徉于城墙之上,近距离欣赏城楼之美,俯瞰紫禁城,一片金瓦连绵,窥视紫禁城的隐秘之地,远眺北海白塔。此时,我在想,不知道当年的皇帝有没有登上过城墙一览紫禁城的美景。

角楼

依《周礼·考工记》“四隅之制”修筑于城台四隅的角楼则以其华美典雅的造型成为整座宫城的神来之笔。在紫禁城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美轮美奂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角楼,檐角秀丽,玲珑别致,是紫禁城的标志。它们像四颗明珠,镶嵌在高大的城墙上。紫禁城城垣四隅之上的角楼,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重修。角楼,坐落十字屋脊,三重檐迭出,多角交错,是结构绮丽的建筑,角楼由墩台下地面至角楼宝顶高二十七点五米,由多个歇山式组成复合式屋顶,覆黄琉璃瓦。

关于角楼的建造,还有一个故事呢。相传,明朝的永乐皇帝在修建皇宫时,特意指定要在紫禁城的四角各建造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的角楼,并且限期一百天,建不好要杀头。谁也没有见过这么复杂的建筑,这可难坏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眼看皇帝的限期就要到了,工匠们愁得都吃不下饭。这时,来了一个卖蝈蝈的老头儿。他的蝈蝈笼子非常精致漂亮,大家都围过去看那巧夺天工的笼子。有个工匠不自觉地数起笼子上的玉米秸,“一根梁,两根梁……”一数,一共是九根横梁、十八根柱子、七十二个脊。哎,这不正是我们要建的角楼吗。大家非常兴奋,突然想起卖蝈蝈的老头儿,可一看,老头儿不见了。工匠们七嘴八舌地说,这可能是鲁班爷显灵,来救我们了。于是,工匠们如期建好了角楼。令人意想不到是,昔日被皇权封锁的紫禁城,现在游人不仅可以漫步深宫,还可以沿着城墙上的廊道近距离观望美轮美奂的角楼外观,甚至可以走进角楼欣赏无与伦比的斗拱结构。时光荏苒,时间的流逝丝毫冲不走它的韵味,反而积淀了厚重的历史底蕴。

角楼是紫禁城的一部分,它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于皇宫的防卫设施。角楼,居在紫禁城十米高的城墙上,是观察、守望和防卫皇城的制高点。今天,角楼的防御功能已随时光的流逝被人们淡忘,但它却唤起了人们对明、清王朝历史岁月的记忆。薄暮将近,暮色为古老的紫禁城披上一层轻纱,遮住这座皇城的一世繁华。

护城河

紫禁城城垣的外围围绕着一条宽五十二米、深六米、长三点五千米的护城河,河岸陡直,由条石砌成,俗称筒子河。护城河水的源头是京西的玉泉山,玉泉山水经过颐和园、运河、西直门的高梁桥,流到市中心的后海,然后从地安门的步梁桥下分出支流,经景山西门的地道进入护城河。 hKidsTOQiGcyv4wcz2v5yDVXrp8gAHOLDGS1iHRr5DV8yRk0ZDbdC3zUswzUy+P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