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闻工作的社会价值

年轻人能够走进国家通讯社的大门,是一件幸运的事。新华社选人历来十分严格,不能说是“百里挑一”,至少也是“十里挑一”。当得知自己被新华社选中的时候,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是不难想见的。但是,如果我们现在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党的新闻事业,为什么选择新华社?”不知道有多少年轻同志能够作出明确的回答。

要做好党的新闻工作,需要具备许多主观和客观条件,在这些条件之中,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对新华通讯社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推动力。作为新华社新闻大军中新的一员,当你们走进新华社大门的时候,必须对自己即将从事的新闻事业有一种正确的、深刻的、理性的认识。只有懂得了党的新闻事业巨大的社会价值,才有可能自觉地为之奋斗,历尽千辛万苦终生无悔。

第一,新华通讯社有着传奇般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和作风,这一点对富有革命理想和远大抱负的年轻人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1931年11月7日,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社诞生在江西瑞金几间破旧的房屋里。当时中央红军在战斗中缴获了敌人的无线电收报机和发报机,红色中华社用这些简陋的发报设备发出了自己的第一条电讯。此后,新华社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回顾新华社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次重大转折和三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次是1937年,红色中华社正式改名为新华社,新华社进入第一个大发展时期;第二次是解放初期,经党中央、国务院授权,新华社成为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第三次是1983年以来,在党中央关怀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新华社已经跻身世界大通讯社的行列,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实现了几代新华人梦寐以求的夙愿。

在几十年艰苦奋斗的征途中,新华社把党的优良传统与新闻工作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基本传统和作风。这些基本传统和作风主要有四条:一是坚持无产阶级新闻的党性原则,始终把当好党的耳目喉舌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坚持不懈地向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满腔热情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三是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于新闻报道和各项工作之中;四是严肃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严密的工作制度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这些基本传统和作风凝聚着几代新华人的拼搏和奉献精神,也凝聚着新华社150多名革命烈士的鲜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基本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了一种“浩然正气”。作为年轻人,能够在有着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新华通讯社生活和工作,当然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第二,新华通讯社是不断壮大的世界性通讯社,是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是中国唯一的“消息总汇”,是代表党和国家讲话的,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建设更大更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的神圣使命,对具有拼搏精神、跃跃欲试的年轻人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1955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同新华社社长吴冷西谈话时说:“应该大发展,尽快做到在世界各地都能派有自己的记者,发出自己的消息。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2014年10月第1版第226页)邓小平同志也曾经讲过新华社要向着世界最大的通讯社的方向努力。1995年,中央领导同志在听取新华社党组的工作汇报时,也要求新华社成为最强最大的世界性通讯社。

新华社已经跻身于最具影响力的世界性大通讯社之列,但这还不够,新华社还要把自己建设成为最强最大的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1998年初提出,在今后五年内要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总体水平,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内外的新闻用户,进一步提高关键部位的通信技术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推动经营工作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这“六个进一步”,就是为了向最强最大的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迈进。

要实现建设最强最大的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这一目标,我们面临着严峻形势。从国际形势来讲,世界多极化趋势已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新华社作为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舆论代表,在世界舆论阵地上的作用和影响日益突出,这为新华社走向世界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契机。如果我们不能利用这一契机加快自身的发展,打破西方舆论的垄断,就将有愧于时代,最终将会被历史所淘汰。从国内形势来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对新华社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今世界,大通讯社竞争异常激烈,在原来的六大世界性通讯社中,塔斯社因苏联的解体而不断收缩阵地,合众社已经几度被转卖,目前仍很不景气。跻身世界通讯社“四强”行列的新华社,在世界各地都面临着同路透社、美联社和法新社展开激烈竞争的局面。你们一走进新华社的大门,就能同全社职工一起迎接严峻的挑战,这对于渴望有所作为的年轻人来说,当然是一件幸运的事。

第三,新华社的编辑记者每时每刻都在敏锐地捕捉带有权威性的、有价值的新闻。一旦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共鸣效应,你们就会感到幸福和自豪。

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我们在正确引导国内舆论和积极影响国际舆论上发挥主干作用,当好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为了充分发挥新华社在正确引导国内舆论的主干作用,中央明确规定十类重大新闻通常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向海内外发布。这十类重大新闻是:党和国家重大庆典活动的报道;党中央、国务院重要会议和其他重要活动的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和重要讲话的报道;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的重要通知、公告和重要法令、条例、规定的发布;中央各部委重大措施和重要政策的报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大措施和宏观措施的报道;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全国各行各业综合情况的报道;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全国各种重大问题作的深层次的分析性报道;需要全国各种新闻媒体普遍刊播的重大典型的报道等。在诸如邓小平同志逝世、香港回归、党的十五大、抗洪抢险、揭批“法轮功”等一系列重大战役性报道中,新华社的确起到了“龙头”和“压阵”的作用,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在世纪之交,年轻人有幸选择党的新闻工作,有幸选择新华社这个令人羡慕的工作岗位,可以说是“生逢其时”。新华社为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新入社的同志可以从许多方面展示自己的才能,进了新华通讯社的大门,用不着担心“无用武之地”。

以上三个方面并没有涵盖新闻事业社会价值的全部内容,我只是举了几个例子,意在说明年轻同志只有对新闻事业的社会价值有了充分的理性认识,才有可能自觉自愿地、年复一年地、积极主动地、毫无怨言地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吃苦受累,为党的新闻事业默默奉献。

从学校到工作岗位,是人生旅途的重大转折。要适应新的工作、新的环境,单靠在学校学习的那一点点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有点像刚刚出厂的越野汽车嘎斯六九,设计师为了让汽车多跑一段路程,不仅设计了60公升的主油箱,而且设计了25公升到30公升的副油箱。在汽车出厂的时候,就是替你把主油箱和副油箱全都灌得满满的,按照每公升油跑7公里来计算,90公升油可以跑630公里,充其量只能从北京跑到郑州。如果我们到工作岗位以后不知道随时随地补充新的知识,就像汽车司机不懂得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不停地加油的道理一样。要想在前进的过程中永不“抛锚”,就要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下一番真功夫、苦功夫,努力打好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新闻业务根底。

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大家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之中。但是,千万不要把即将从事的新闻工作理想化,也不要把新华社的工作理想化。新华社的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条件并不如大家想象得那么好。大家一到新华社,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集体宿舍偏紧。在外地,有的大学毕业生两个人住一间集体宿舍;在总社,好几个人合住一间集体宿舍。再一个问题是尽管职工的福利待遇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同一些效益较好的单位相比,也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家如果对这些艰苦的条件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紧跟在“理想化”后面的,必然是后悔和失望。

在进行入社教育的时候,我们还要如实地告诉大家,新闻工作既是令人羡慕的工作岗位,也是一种十分艰苦的工作岗位。总起来说,采访生活是十分艰苦的。1997年3月30日,新华社驻金边首席记者朱昌都在金边国会大厦前采访一起抗议示威活动时,几名歹徒向示威人群投掷了几枚手榴弹,造成十多人死亡的惨案,朱昌都同志腹部被横飞的弹片击中,小肠被击穿,血流如注。朱昌都同志忍着剧痛走了60多米,艰难地驾车到一个小诊所接受包扎。在危难之际,朱昌都同志依然没有忘记保护照相机和新闻照片。以上的典型事例说明,你们到新华社来工作,不仅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而且要有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浪漫主义的色彩少一点,理想主义的色彩少一点,我们就会更加脚踏实地地努力奋进。

(本文是1999年8月4日在新华社新同志入社教育仪式上的讲话)

2005年9月6日,作者(左三)与 tigGccJ5S/PBjqaYNqmncIdEJGgMyuI026uFa3G6tDpwckTSiqFjs6OMybsCylV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