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年轻记者的优势

年轻记者读书班选送的新闻作品,从总体上看是不错的。

同志们到新闻战线工作的时间不长,有的三年,有的五年,最长的九年。能挤出半个月时间坐下来总结,机会难得。没有总结,难以提高。过去有些同志非常能吃苦,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可就是不善于回过头来总结,尽管日积月累,也有过不少好的经验,但是没有系统化,他们的采访活动只能是一种带有盲目性的实践,很难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这次大家有这么个机会,共同分析新闻作品,回顾总结采访经验,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是大有好处的。

从大家选送的新闻作品来看,我认为有成就的年轻编辑、记者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把握住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能够敏锐地捕捉最能反映这种趋势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新闻题材,新闻作品揭示的发展趋势同客观事物的运行方向相吻合。

我翻阅了一些年轻记者的新闻作品,觉得有些作品是作者把握大局的结果。由于他们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总趋势,因而能敏锐地发现最能反映这种趋势的新闻题材。这样的新闻作品自然能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也容易得到社会的承认。年轻记者同老记者相比,经验的总量肯定会少一些。那么,为什么有的年轻人能拿出令人叹服、在社会上能引起震动的好作品来呢?恐怕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年轻人思想敏锐、方向对头。《十三大中的企业家》这篇稿件,当时许多人就认为不错,今天上午我又翻出来看了一下,觉得这篇文章好就好在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每届党代表大会都有一个花名册,上面有每个代表的年龄、性别、职务、工作单位等。《瞭望》记者在翻看花名册时发现十三大代表中有7%是企业家。这的确是很有价值的新闻题材。过去许多届党代会虽然也有企业家出席,但所占的比例很小。如今能有这么多企业家作为代表来参加党的代表大会,它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同社会主义改革的整个运行方向是一致的。早在1920年12月,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就说过:“今后出现在全俄代表大会讲台上的,将不仅有政治家和行政人员,而且有工程师和农艺师。”列宁还说:“这是最幸福的时代的开始。”60多年过去了,列宁的预言在中国变成了现实。在我们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已经有7%的企业家代表,这个比例数字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党最需要的经济建设人才,正通过改革涌现出来。因为记者揭示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新闻价值,所以这篇稿件在《瞭望》刊登以后,《人民日报》海外版又转载了,在海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农民——外商投资者新的热门伙伴》这篇对外稿,描述了改革开放形势下农村发生的带有趋向性的变化。十年前,在中国农村,农民偶尔见到一个外国人,就像看“景”一样,大人小孩跟一大群,警察轰都轰不走。而现在,我们的农民企业家竟然成为外国投资者看中的合作伙伴,两个场景的反差太大了。而且这种变化还在继续,现在一个省有几百家中外合资的乡镇企业,将来很可能发展到数千家、上万家。把握住这种趋势,把苗头性的东西报道出来,这篇报道就产生了比较大的社会影响。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多次讲到后生可畏。论学问是老教授多还是年轻人多?当然是老教授多。那么,为什么年轻人常常提出挑战?主要是他们方向对头。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能把握住大局。谁能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谁能在报道中揭示同客观事物运行方向相吻合的深刻变化,谁就有可能提出挑战,谁就有可能取得成功。

第二,一些年轻的编辑记者力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改革带来的和并非改革带来的》《寻求管与放的统一》就是这类有分析、有见解的稿件。

长期以来,一些同志受狭隘经验的束缚,解决问题的招数不多。以农村改革为例,开始吃大锅饭,把人弄得没有积极性。改革以后,不少地方搞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来,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可是又暴露出许多新的矛盾。这本来是正常现象,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应该是认真分析这种矛盾,在前进中探寻解决新矛盾的新方法,但是,有些同志却不是这样。在他们看来,农村责任制的调整只有两个字:一个是“分”,一个是“合”,合起来不行就分,分了不行再合。事物好像不是在波浪式前进,而是在原地摆动。一些报道之所以犯片面性和绝对化的毛病,问题就出在不能用对立统一规律来分析认识客观事物。《改革带来的和并非改革带来的》这篇文章承认改革有很多困难,但是作者没有说“大事不好,赶快退回来”,而是具体地分析这些困难和问题哪些是改革带来的,哪些不是改革带来的,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在新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改革向前推进一步。再以管与放的关系为例。过去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乱”了不行再管再死,“死”了不行又放又乱。按照这种思维方式行事,再过30年也前进不了。《寻求管与放的统一》这篇稿件的作者跳出了这种思维定式,揭示了管与放的辩证关系,这样的新闻报道就能起到比较积极的作用。

第三,年轻记者比较机敏,他们在观察和研究现实生活时,往往能捕捉到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新闻题材。

读了吴锦才的几篇“生意眼漫话”,受到很大启发。许多厂家生产的吸尘器卖不出去,就来个“买一送一”,结果还是很少有人光顾。苏州“春花”吸尘器厂的厂长高人一着棋:向灰尘找市场。他们寻找灰尘的踪迹,根据灰尘的不同形态不断改进设计,结果为市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功能令人惊讶的新产品来。“向灰尘找市场”,厂长固然机敏,我觉得写这篇稿件的记者同样机敏。记者的新闻敏感有点像电光石火。电子点火枪点燃煤气灶,一打就着。如果缺乏新闻敏感,就好像用火镰打受潮的柴火,火星四溅,就是点不着火。生活里面这种火星是非常多的。如何让这些火星点燃自己心中的火苗,是一门大学问。这里面至少分四个层次:一是能给人以启迪的生活事件首先要点燃我们采访的主体;二是采访对象的富有哲理的言行要点燃记者心中的火苗;三是记者写出的稿子要点燃编辑心中的火苗;四是稿子发出以后能点燃读者心中的火苗。这四个层次,哪个环节点不着,都会成为“瞎火”。而在这四个环节中,记者的新闻敏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年轻记者应该充分发挥“机敏”的优势,多写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闪射着智慧之光的东西。

第四,从这些代表性的作品看,有些年轻记者读了不少书,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东北黑土地已亮出“黄牌”》这篇稿子就涉及生态学、环境保护学、土地法等知识。作者不仅研究了中国的情况,还研究了美国和苏联的情况,研究了世界的三大黑土带。从这篇八百多字的短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出记者的知识功底。还有《沈阳人涌向大海》这篇稿子,使我联想到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作品给读者提供的新的知识,开阔了读者的视野。

第五,不少年轻记者发挥了能吃苦的优势,深入到一些被人遗忘的角落,采写了不少过去未见、未闻的“新闻”。

上面谈到的,是“代表作”反映出来的年轻记者的优势。并不是每一位同志都具备这五个方面的优势的。有的同志在这方面做得稍好一些,有的同志在另一方面做得稍好一些。作为年轻的编辑、记者群体,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新闻实践中充分发挥这五个方面的优势。

(本文是1991年9月在新华社青年记者读书班上的讲话) +Wb1A/c1c4RHNsgmsPw0gmAswRP89lk6eEMeAvPutE4Tr1Wi1Tx2ZHvVwNTH+zO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