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陷入两难窘境的思维定式

现在介绍那些努力阅读商务书籍、训练思考方法的人容易陷入的思维定式。

为什么说是“两难窘境”呢?因为越是想努力提升思维能力,反而越有思考变得肤浅的风险。

思维定式③ 依赖框架

依赖框架,这个思维定式是指沿用某个框架进行信息整理并到此为止。使用框架进行信息整理,会隐约觉得自己思考了也理解了,就停止了进一步思考。

例如,商业上经常使用的框架中有一种SWOT模型。S(Strength:优势)与W(Weakness:劣势)、O(Opportunity:机会)与T(Threat:威胁)分别组成两轴,构成一个2×2的矩阵。这是信息整理的有效框架,但仅仅如此的话并无意义。

框架终究只是辅助思考的工具,而不是可以导出答案的自动机器。原本使用框架是为了观察“那会怎样(So what?)”“为何会那样(Why so?)”,这对深度思考非常重要。

要想理解并活用SWOT,至少需要将自身的特点——即优势和劣势(SW),与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OT)相结合,推导出4种策略。进一步说,理解形成SWOT之前的因果,思考未来又将产生怎样的动力机制,才是最重要的。仅仅从框架中抓取一个面是不足取的(图表1-2)。

图表1-2 | SWOT的本质意义

学习很多框架后,自然就想试着使用。这并非不好,而且通过使用框架整理信息,可以快速整理好相应的资料构成。

依赖框架这一思维定式的危险之处在于,通过信息整理本身所获得的成就感,仅仅来自信息整理而非思考。

本来应该助力于深度思考的框架反而使思考停止,偏离了深度思考。

思维定式④ 范围适应

范围适应是指着眼于事物分类以寻找解释的思维定式。这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比如下面的对话。

“他太爱较真了”→“因为他是理科生嘛”

“那个人真是风度翩翩啊”→“那个人好像毕业于××大学哦”

这种对话是典型的范围适应,即从事物所属范围寻找原因。这种情形下的范围是“理科生”和“××大学”。

但是细细想来,理科生也有很多不较真的,文科生也有很多认死理的。××大学也有土里土气的人,其他大学也有优雅的人。

在商界,范围适应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

“A公司貌似业绩不佳”→“A公司从事装配行业,这是没办法的事啊”

“B公司好像总是招不到优秀的员工”→“因为B公司是中小企业嘛”

装配行业中当然也有很赚钱的企业,能招聘到优秀人才的中小企业也不在少数。很多时候大家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实则不然。

范围适应的思维定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将逻辑基础建立在世间传言上,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

按范围进行分类,绝不是逻辑性地说明。因为这并没有直接回答“为什么”。

思维定式⑤ 思考止于关键词

不深入思考问题,而只是一味追逐好看的关键词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这样很容易让自己有已经明白的错觉,从而停止思考。这就是由于关键词导致停止思考的思维定式。

要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价值提供”“顾客满意度”……用这些话总结是欠缺具体性的。

“核心能力” “BPR ” “CRM ”……非常重要,这样说出来的瞬间,思维就已经局限在抽象的层面上了。

追逐关键词很容易让人陷入似乎懂却实际什么都不太懂的陷阱。

例如一度非常流行的“蓝海战略”对疲于市场过度竞争的企业来说,是很抓人眼球的词汇。可是具体到去哪里、寻找什么,仅仅一句“寻找蓝海吧”实在让人费解。

我们应该为客户寻找价值创新,而“蓝海战略”这个词除了冠冕堂皇以外并没有什么实际内容(我这么认为)。我认为蓝海战略的真正意图是通过具体的、缜密的思考找到新的附加价值,而绝不是一句话。

当然,我绝不是在否定关键词。

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具体的关键词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比起关键词本身,有意义的是为找到关键词而进行探索的时间、付出的努力以及思考的过程。

如果思考的过程是由组织全员参加并成为全体共同的认知及基点,那么这个关键词便有了更为重大的意义。

思维定式⑥ 执着于初步假设

接下来要说的是执着于初步假设的思维定式。

这是能够进行假设思考的人才会形成的思维定式,具有一定高度,可以说是逐渐适应了有效果有效率的思维方式的人才会落入的圈套。

原本假设是需要随着新的信息及发现不断进化的,可一旦执着于这个思维定式,就会封闭进化的道路,摆脱不了最初的假设,从而使思考停留在刚刚发现的本质的“一角”,而无视本质的“全貌”。

典型的症状是在议论中频繁使用“但是……”“然而……”“可是……”,这显然是固步自封于自己的假设之中。

举例来说,你假设生产产品中的成品率高、残次率低与增强本公司的成本竞争力、实现高利润率相关。然后有人针对这个观点表示“国外的其他制造商虽然产品成品率很低,但也有成本竞争力,利润也不错”。对此,你最好不要用“但是国外制造商的劳动力成本低,是规模经济效应”之类的话进行反驳,以此回避问题。

希望你能接受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深化自己的思维,考虑“高成品率对成本是否有较大影响”“自己公司与其他公司对成品率的定义是否一样”这样既包含对方观点,又对验证自己的假说有帮助的问题才是上策。

也许国外制造商可以把不合格商品作为二线品牌在发展中国家销售。所以即使表面看起来成品率很低,只要瑕疵不严重,仍然可以销售获利,结果利润率反而不错。

如果是这样,自己公司应该做的就不是提高成品率,而是好好考虑经营方针及经营策略。

不拘泥于初步假设,就可以吸收新的想法和发现,从而有更多的可能得到更好的答案(图表1-3)。

图表1-3 | 产品成品率低,但利润率高?

专栏a

宝洁公司的一次失败经历

企业亦存在“执着于初步假设”而导致失败的案例。这里介绍宝洁公司的一个失败经历。

几十年前,在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宝洁公司的“全温度适宜”洗衣粉在日本发售,并且举行了大规模的促销活动,至今我都对那个广告记忆犹新。这款洗衣粉的卖点恰如其名,无论热水、温水还是冷水,在所有温度即“全温度”下都可以去除污渍。

在小孩看来,这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广告。为什么我家一般只用冷水洗衣服呢(现在的家庭也还是这样吧)?为什么要用“全温度”作为卖点呢?又为什么要特意强调用热水洗呢?

这款洗衣粉其实是美国的热卖商品。由于水质原因,在美国用冷水洗涤很难去除污渍,所以用热水洗衣服很普遍。因此如果可以不用热水而直接使用冷水洗涤的话,会很便利。然而这个卖点并不适用于普遍用冷水洗衣服的日本。理所当然,结局并不美好。

由于执着于美国的成功模式(初步假设),以优秀的市场营销闻名于世的宝洁也有过这样的失败。 TfX7qElp5awsmbUpVvW9JhOxzSP4vR5ir0QeyFObdM6hyvyvm20si6QNDQBRPRr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