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 读

鲁迅(1881—1936),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出生于破落士大夫家庭。“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鲁迅在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痛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病痛,便改行提倡文艺运动。1909年回国,在杭州、绍兴任中学教员。1912年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后随部迁北京。1920年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讲师。1918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 Q 正传》等著名小说,并撰写大量杂文、散文,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1926年8月起先后任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教授。1927年10月定居上海,从事文学写作,参与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实际领导者和旗帜。生前出版小说集三种、散文(诗)集两种、杂文集十五种、通信集一种、文学史著作两种。鲁迅在翻译外国文学和整理中国古籍方面也成绩卓著。其全部著译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汇编为《鲁迅全集》(最新版共十八卷,2005年出版)、《鲁迅译文集》(十卷,1958年出版)、《鲁迅辑录古籍丛编》(四卷,1999年出版)。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尖锐的批判,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书中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对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杂糅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他因此生出一种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制度。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抨击封建制度 和封建文化的小说 讲述一个没有考中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 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 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 一无所能 穷困潦倒 成了人们取笑 的对象 为生活所迫 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 终于被打断了 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 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 生动描写 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 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 分子心灵的戕害 小说用轻松风趣的语调 讲述沉重而辛酸的 故事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是新文学中难得的精品

《药》表现的是现代史上一个重大而发人深思的主题。作品讲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的“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造成的人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赞扬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气节,痛惜民众的落后和无知。

《故乡》是鲁迅反映农民生活的著名小说。作品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败的图景。少年时天真活泼、聪明勇敢的闰土,经过十多年生活磨难,变成了卑躬麻木的“木偶人”。小说通过对闰土少年时期和成年后生存和精神状态的对比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折磨和封建观念的侵蚀下承受的深重灾难和人格的伤害。作者深情地希望他们走出一条新的“路”,希望他们的后辈有“新的生活”。

Q 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 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 农村未庄为背景 塑造了以“精神胜利法”为主要特征的贫苦农 民阿 Q 的典型形象 Q 一无所有 靠打短工度日 尽管他 “真能做 ”, 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 使他时时处于生存的危 机中 受尽欺凌 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 自欺欺人 浑噩噩 苟且偷生 辛亥革命的消息刺激了他改变生存地位的 欲望 他向往革命 但“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 ”, 并且勾结官 把他充作“革命党”拉上法场枪毙了 而阿 Q 对自己的悲剧 至死不悟 小说通过阿 Q 的命运 表现了农民在封建制度的压 迫和传统思想中的腐朽及消极面的毒害下人性的扭曲 揭示了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 鲁迅怀着“哀其不 怒其不争”的心情塑造了阿 Q 这个具有巨大典型意义的人 物形象 表现了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深刻思考 作品发表后在国 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 被誉为中国新文学的杰作

反映农村生活的还有《风波》和《社戏》。《风波》描写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引发的一场小风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并没有给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农民除了剪去一条辫子外,一切仍在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张勋复辟帝制的消息传来,封建势力嚣张,失去辫子的农民陷入被杀头的恐慌,惶惶不安。随着张勋复辟失败,风波平息,农村又一切如旧。作品通过对风波的描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社戏》以优美抒情的笔调,追述童年生活中一段美好的记忆,刻画了农村儿童天真勇敢、淳朴无私的性格,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

《明天》和《一件小事》反映城镇劳动者的生活。《明天》中贫苦无助的寡妇单四嫂在救治病儿时盼望“明天”能出现好转,但“明天”给她带来了丧子的更大不幸。作品以沉重的笔调描写了劳动妇女的凄惨处境。《一件小事》赞颂人力车夫舍己助人、真诚无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的自愧自省。

其他几篇作品都反映出鲁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严肃的主题。《头发的故事》叙述在剪辫子问题上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斗争,表现了中国社会改革的艰难。《端午节》通过对方玄绰形象的描写,批评一些知识分子的自私狭隘、软弱妥协、随遇而安等弱点。《白光》描写一个梦想升官发财的旧知识分子在科举落第后发疯致死的故事,鞭挞了这类人的卑污心理。《兔和猫》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鸭的喜剧》记述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居住北京期间用“养成池沼的音乐家”来排除寂寞的失败尝试,说明打破沙漠的寂寞还必须靠高唱反抗之歌,靠勇猛的呐喊,靠彻底改造那死寂的沙漠。

《呐喊》作品写作于我国新旧文学交替的时期,它们以深广的历史内容和高超的文学技巧的结合,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座高峰。鲁迅曾说:这些作品的出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作品着力于揭示生活的本质意义,取材灵活,表现形式多样。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手法,“如实描写”,“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品中展现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就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读之犹如身临其境。鲁迅擅于发掘蕴含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呐喊》中的作品都没有对人物生活经历作细致叙述,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连续性,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都是通过特定的生活片段和场景表现出来的。例如孔乙己这个人物,我们并不知道他的生活经历;他的迂腐性格和悲剧命运,是在咸亨酒店的场景中表现出来的。《故乡》中也没有叙述闰土的具体生活情况,他的性格、命运,在“我”记忆中的生活场景和现实见面的场景的强烈反差中表现出来。鲁迅小说的这个特点,使它们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出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取材严、开掘深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强烈深刻的艺术感受。

鲁迅擅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如《阿 Q 正传》用阿 Q 被打后说是“儿子打老子”,或被打后说自己是“虫豸”等一系列细节,鲜明地表现出这个人物自欺欺人、自轻自贱的性格特征。《药》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大义凛然的品格。“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令人难以忘怀。

鲁迅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艺术表现力。他善于根据作品内容,调整语言色调,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有的作品用抒情的笔调,如《故乡》《社戏》等,使作品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有的作品用冷峻的笔调,如《狂人日记》《药》等,使作品表达的思想更有冲击性。有的作品用诙谐风趣的笔调,如《孔乙己》《阿 Q 正传》,用喜剧的色彩表达悲剧内容,使作品具有耐人寻味的特质。有的作品集揶揄讽刺于一体,如《端午节》《白光》,增强了作品的批判效果。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给读者多方面的享受,令人常读常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tg8E2aT6ukcTRYeYr7AJbdxCHy0wmSkbKxVBBd03v+1tt52+NoI3+WPXyvghaXE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