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 言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这部书在我国,从五十年代起就是家喻户晓的大众读物,直到现在仍拥有十分广泛的读者,足见其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三部曲不啻是这位伟大作家的生平自述,而且也是一部卓越的艺术珍品。它是高尔基根据自己的生活道路,对俄罗斯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的社会生活所描绘的一幅多彩的时代历史画卷。作品的主人公阿廖沙就是作家本人。这一形象不仅是高尔基早年生活的写照,同时也是俄国劳动人民经过艰苦复杂的磨练后走向新生活道路的具有概括性意义的艺术典型。作品以高尔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的生活为素材,涵盖了作者从记事时候起,即四岁至二十岁的生活经历,也就是一八七一至一八八八约十八年的生活断面。

阿廖沙·彼什科夫四岁丧父,他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家度过的。外祖父卡什林是一个小染坊主,已濒临破产。严峻的生活使得这个本来就乖戾、吝啬的小老头变得愈加残暴、贪婪、怪僻,他喜怒无常,脾气暴躁,经常打骂亲人和幼小的阿廖沙。这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愚昧、狭隘、自私、残忍……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甚至为一些小事而常常争吵、斗殴。暴戾的外祖父凶狠地毒打外祖母和孩子,竟把幼小的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两个舅舅,由于嫉妒,把阿廖沙的父亲骗到外面,并狠心地把他毒打一顿后推进冰窟里。大舅米哈伊尔为了取乐,竟把烧红了的顶针放在瞎眼的老长工格里戈里的手里。二舅雅科夫甚至残忍地把自己的老婆无端地折磨死了。干活时他们不把人当人看,抬十字架时竟把强壮的“小茨冈”活活给压死了。作品的开头高尔基就写道:

“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阿廖沙十一岁被迫走上“人间”,先是当鞋铺的学徒,后在制图师家里打杂,在船上当洗碗工,在圣像作坊做杂工,在建筑工地上当监工等。在“人间”,阿廖沙一直处在各色各样的愚蠢的小市民的包围之中,看到了“更多的残忍、污秽、丑恶的事情”。制图师家的婆媳们愚昧而又奸刁,整天吵吵嚷嚷,以拨弄是非、取笑他人为乐;轮船上的那个肥胖的秃头雅科夫老是讲女人,而且讲得不堪入耳;狡猾的谢尔格和叶尔莫欣自己偷茶具、偷钱,却要嫁祸于阿廖沙;市场上那些做买卖的和掌柜的都无聊地干各种恶意的游戏:外来的乡下人要到城里什么地方去,向他们问路,他们总是故意指错路径;毛皮店的老板用十卢布打赌,让自己的伙计米什卡在两小时内吃完十磅火腿。特别令阿廖沙愤恨的是人们对待妇女的态度:他亲眼看见他的后父用长腿踢她母亲的胸脯;亲眼看见一家妓院的门房抓住一个女人的双腿,倒退着像拖死尸一样把她拖到人行道上……这一切都引起幼小的阿廖沙的激愤和狂怒。身边这些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是,阿廖沙并没有被这种黑暗的丑事和腐蚀人的恶势力所压倒、所毁灭,反而使他锻炼成了一个坚强、勇敢、正直的人。这是因为:一,现实中,除了黑暗势力外,还有许多善良、正直的人们,是他们给了他力量,使他看到光明;二,世界优秀的文学遗产像雨露一样,滋润着阿廖沙的心田,使它不致枯竭。

“小时候,我想象自己是一个蜂窝,各式各样普通的粗人,全像蜜蜂似的把蜜——生活的知识和思想,送进蜂窝里。”第一个,也是最多地把蜜送到阿廖沙的蜂窝里去的人就是外祖母。在作品中,外祖母的形象可以说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同时也是最富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高尔基非常深情地写道:“在她没有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除外祖母外,那个善良、乐观的“小茨冈”,那个忠厚老实的老长工格里戈里,那个献身科学的“好事情”,那个文化水平不高却很喜欢书的厨师斯穆雷等,都是阿廖沙的良师益友。正是这些善良、平凡的“普通粗人”哺育培养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反抗精神。

书籍对于阿廖沙的性格的形成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读了大量的书。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阿克萨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司各特、龚古尔兄弟、贝朗瑞、大仲马、海涅等,这些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他几乎都阅读过。“这些书洗涤了我的身心,像剥皮一般给我剥去了穷困艰辛的现实的印象。我知道什么叫作好书,我感到自己对于好书的需要。因为这些书使我在心中生长了一种坚定的信心:在这大地上我并不是孤独的,所以我绝不会走投无路。”

许多人都指出,三部曲的基本主题,就是阿廖沙的成长。这当然是不错的。高尔基以其无产阶级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手段,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革命者从觉醒到成长的艰苦历程。他的性格正是在铅一样的生活的重压下同无尽的苦难和恶势力的顽强斗争中,在接受和认识现实中所有美好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这绝不是作者有意美化自己。阿廖沙的形象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道路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典型。我们完全可以说,三部曲是一部展现俄罗斯一代新人成长的作品。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作者在构思这部作品时还有一个更直接更迫切的潜在主题——全面而真实地考察俄罗斯国民性中的力量和弱点,特别是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俄国小市民的生活方式及其精神特征。这是高尔基在当时就已意识到了的历史赋予他的任务。

一九〇五年第一次革命失败后,俄国处于最黑暗的时期。这时高尔基和许多人一样,开始冷静下来思考了许多问题:革命失败的原因,俄国社会和俄国革命的性质,俄国革命与俄国民族性、俄国民族文化心态的关系,未来的革命历史前景等等。一九〇七年至十月革命时期,高尔基创作了近十部中长篇小说,其中包括奥库罗夫三部曲和自传体三部曲中的前两部《童年》和《在人间》。奥库罗夫三部曲和自传体三部曲乃是高尔基的创作走向新阶段的开始,也可以说是他中期创作的代表作。如所周知,高尔基每一阶段的创作都是与他所处的时代的脉动密切相连的。第一阶段的作品,不论是传达底层人民的呐喊和闪现其理想光辉的早期短篇小说,还是那些社会政治剧本以及包括《母亲》在内的几部中长篇小说,其基调都是高亢、激奋、感情澎湃和色彩浓艳。如今,急风暴雨式的一幕已暂时过去了,冷静的沉思代替了激越的感情。在思考、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时,高尔基把目光投向了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的特征,对其作深层的挖掘。他以一种沉重的心情反思并剖析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愚昧落后、自私野蛮、目光短浅、因循守旧、明哲保身……这是根深蒂固的俄国小市民的习气,是俄国人民和俄国革命的大敌。“回忆起野蛮的俄罗斯生活中这些铅样沉重的丑事,我时时问自己:值得讲这些吗?每一次我都重新怀着信心回答自己:值得。因为这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丑恶的真实,它直到今天还没有消灭。”高尔基深切地认识到,必须把民众从沉睡的浑浑噩噩的境况中唤醒起来。他把唤起民众的觉醒看作是自己的权利,也是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用这些故事使你们感到不快,是我的不能否认的权利;这是为了使你们想起,你们在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以及生活在如何的情况之中。”批判揭露生活中的一切丑恶就是高尔基创作奥库罗夫三部曲和自传体三部曲的直接动因。在这里,高尔基已从一位炽热的浪漫主义者变成了一位冷静、清醒的现实主义者。自传体三部曲无疑属于高尔基的优秀作品之列,它的特点是,笔法凝练而朴素,感情冷峻而执着;他清醒地同时也是深情地回眸昨日的历史时,把广阔的血淋淋的生活画面同深邃的哲理思考结合起来,伴随着细腻的对人的心理剖析,和深沉的忧患意识,展现出未来的宏伟的远景。这正是三部曲的力量所在,也是高尔基作为社会主义作家高出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地方。作者在展示和批判落后、野蛮和残酷的“铅样沉重的生活”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新一代人如何在旧地基上破土而出,并显示出自己强有力的生命力。自传体三部曲中的阿廖沙的形象就是这新一代人的代表。无疑,“在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出善良——富有人性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对光明的人性的生活必然苏醒这一不可摧毁的希望。”

《我的大学》则是高尔基在写了《在人间》六年之后,即十月革命后的一九二二年完成的。因此这个作品不论在构思和文体方面又与前两部作品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在基本主题上还是连贯的,即除了继续揭露、鞭笞小市民的肮脏生活和灵魂外,也进一步探索了阿廖沙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我的大学》主要记述了作者一八八四至一八八八年在喀山的一段艰苦生活历程。阿廖沙本来是抱着“上大学”求学的目的去喀山的,但是梦想很快就破灭了。迫于生活,他不得不经常跑到伏尔加河码头和面包房等地去干活。在这里,他的生活接触面扩大了,除了与工人、流浪汉、城市下层平民打交道外,还结识了一大批学生和有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参加了民粹派小组的活动,然后又跟罗马斯到农村去做启蒙宣传工作。与《童年》和《在人间》相比较,在《我的大学》中,阿廖沙已不是简单地否定现实中的恶,而是开始身体力行,试图提出并着手解决许多社会问题了;他从过去对事对人的自发的反抗进而到了自觉反抗的阶段,从孤立的个人反抗的方式转为寻找有组织的集体斗争的方式。这当然是莫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尚缺乏先进的科学的革命理论的指导,还没有看到先进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他们的工作仍不会有好的结果。高尔基在当时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不过,在喀山的一段生活锻炼,对于阿廖沙的思想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后来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辉凡
二〇〇二年八月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主人公阿廖沙十一岁时不得不到社会上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历经坎坷,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五年后,阿廖沙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准备到喀山去。

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广泛地描写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下层的社会生活。

《在人间》最初发表在一九一五年一至十二月各期《俄罗斯言论报》;一九一六至一九一七年间首次在柏林出版单行本。中译本于一九三五年译自日本改造版《高尔基全集》,先后在开明书店及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书名为《人间》。我社于一九五六年六月出版了根据俄文本《高尔基三十卷集》第十三卷进行校订过的中译本。本书根据我社《高尔基文集》第十五卷印制。 QLWdUywwt6c0+3v0n08FSWSiN47t5EMZncScOP3bN/hY+V9nNCeFAYvGlRCCaTr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