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那么我们回头看,日本维新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明治维新以及后来清政府搞的维新变法,它们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有个巨大的区别:

欧洲的革命是由下至上慢慢改变的,先出现了强大的商人阶层,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之下,上层被迫去改革。

而中日的变法是从上至下的突然改变,当上层中有些官员、知识分子发现不立刻改革就要被列强瓜分,想要推动维新变法的时候,下层百姓还大多是旧社会的农民和乡绅,他们还不懂得这些变革有什么好处。

这样一来,在变法中就会遇到一个强大的阻力:旧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在欧洲的革命中,当革命爆发的时候,社会上有钱的人早都是大商人、大工厂主了,少数不靠工商业发财的旧贵族也成不了气候,他们没有力量阻止变法。在中日变法的时候,全国还停留在自然经济时代,大部分有势力的人还都靠的是旧制度发财得势,他们当然不希望变法。要想变法,就得先把这些人消灭掉。

中日变法又要快搞不能慢来(慢就会被列强瓜分了),那么唯一快速干掉既得利益者的办法,就只有武力了。

所以,明治维新成功的关键,在于维新派是如何掌握武力的。

明治维新时,日本武力最强的是萨、长两藩,维新的骨干都是这两藩的中下层武士。是靠着他们的军队推翻了幕府,靠着他们的威胁让各藩交出了权力,靠着他们的武力镇压了对维新不满的武士的叛乱,维新才最终成功。

从这个角度看,明治维新的成功有很多偶然因素,是不可复制的。

首先,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分封制。

中央集权制的特点是,地方同中央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地方官都是中央直接委派的。地方官想要升职的唯一办法是揣测朝廷的意思,听朝廷的话。在这种制度下,地方上没有率先改革的动力,保持稳定才是施政的首选。所以当这些省份被列强胖揍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哎呀妈呀惹祸了,这可不要告诉皇上,我们不如去劝夷人攻打其他省份,然后跟皇帝报告说夷人被我们打跑了好啦。”

分封制不同。在分封制下,地方和中央之间是竞争的关系。藩国是藩主的私产,藩主对藩国的内务有高度的自主权。而且藩和藩之间还是竞争的关系,哪一个藩的实力强,哪一个藩主在全国就更有话语权。这就形成了一个关于“社会制度”的开放性市场:各个社会制度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里竞争,哪一个制度能创造的国力大,哪一个制度就会胜出。

在这种制度下,最先接触列强的萨、长两藩,他们虽然也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是一看到列强的枪炮那么好,第一反应是“这些武器要是咱也能搞来,打败其他藩和幕府不就轻而易举了吗?”赶紧先学一学,别的回来再说。

分封制的另一个特点是中央朝廷对地方的管辖能力很弱,地方上想偷偷干点事朝廷没法管。在幕府还施行锁国政策的时候,萨、长两藩就偷偷派人到西方留学。这些人到了国外后深受震撼,疯狂地学习西方知识,后来都成了维新事业的中坚力量。这在清政府那边也是难以实现的。

在分封制下,萨、长有变法的动力和能力,率先引进了西方的武器、军队训练方式,因此二藩才能拥足够震慑全国的武力,足以击败幕府、各藩和中下层武士。也因为二藩提前派人留学日本,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大清被凌辱的先例,有了“不在全国变法国家就会毁灭”的危机感,二藩中的维新人士才会愿意把权力交给天皇和议会,努力建设一个模仿西方制度的近代国家,而不是贪图一己私利,去当新的幕府。

还有,在分封制下,各藩主的升降不靠朝廷任命,所以也就不像清政府那样存在地方对朝廷瞒报的情况。各地藩主相互独立,挨打的藩主想瞒也瞒不住。这边一被打,全国立刻都传遍了列强天下无敌的消息。天皇、幕府、各地的领主、武士和知识分子,人人都清楚自己和列强之间的差距。这样,维新思想才能克服千年的儒家文化,减小了变法阻力。

至于明治天皇本人的意愿如何,那是非常次要的问题了。

除了以上的制度因素外,日本能维新成功还有很多无法复制的客观原因。

首先,日本国土大小适中。

太小了国力不足,列强一口就把它吞并了,不会给它维新自强的机会。只有国家足够大、距离欧洲足够远,一国列强无法独占它,需要有数个列强在其中竞争的时候,才会出现西方国家愿意合作,积极借款,引进技术的情况。

但是日本的国土又不能太大。如果太大,像中国那样有大量的内陆地区,就会出现沿海各省思想开放,内地各省思想封闭的情况。沿海的维新势力无法统一国家,就会出现分裂和内战。那样国家就更乱套了,也谈不上维新和自强。

还有一个客观原因是,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之前,商业就比中国繁荣。

日本被海包围,近海运输业发达,天生适合商业活动。当初在日本的战国时代,丰臣秀吉就知道利用商业的力量。在争夺天下的战争中,他曾经利用商人和对手打经济战,又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大阪城,靠优惠的政策吸引商人,获得了巨额税收。因为丰臣秀吉的影响,日本统治者很早就认识到商业的力量。在分封制下,各个藩主都不愿意失去商人这支力量,所以不会像传统中国那样打压商业。

丰臣秀吉之后就是德川幕府的时代了。德川幕府为了便于控制,规定武士作为常备军必须离开自己的田地,常年住在城市里。他们的生活费是来自于农村的“年贡”,年贡的主要形式是稻米。

这是个和传统中国很不相同的制度。

举个例子。在《红楼梦》里,贾府有自己的庄园,庄园每年要给贾府交租,交租的内容有个单子,您简单扫一下就行:

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个、各色杂鱼二百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兔子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穰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各色干菜一车、外卖粱谷牲口各项之银共折银二千五百两。外门下孝敬哥儿姐儿顽意:活鹿两对、活白兔四对、黑兔四对、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

——就是说,中国农民给地主、贵族交的租金里,除了银子外,还有大量的实物,而且种类非常多,包括米、菜、肉、柴,甚至连宠物都有,基本上农业产品这一块,贾府就不用再去购买了。这就是典型的自然经济,需要什么就自己生产,不特别依赖商业买卖。

但是日本规定武士收入只能以稻米为主,那武士在分到稻米后,就必须把稻米兑换成钱,再用钱购买各种生活用品。这就给商人创造了巨大的利润空间。在稻米收获的季节,众多武士急于出手稻米,商人趁机压低稻米价格,从中谋取暴利。这些商人逐渐壮大,反倒成了武士阶层的剥削者。

较为强大的商人阶层成了维新运动的坚决支持者,这也是清政府不具备的条件。

另外,在德川幕府时代,日本还有个独特的“寺子屋”制度。就是由寺院开办的,面向普通百姓的初等学校。这导致日本在维新之前,全国识字率已经在全球居前列。技术工人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爱国主义需要初等学校的支持,日本的高识字率给维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最后,从知识分子的思想上讲,日本知识分子和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期待也不一样。在过去几千年里,中国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第一,是全世界的模范。所以在遇到西方列强时,中国知识分子就很难接受现实,不愿意相信我们在世界上已经排行末尾。日本不一样,日本把自己定位成中国的万年学生,自己要做点什么事,都先看看海峡对面的中国是怎么办的。所以当列强碾压中国的时候,日本不会捂上自己的眼睛,而是充满惊讶地看着这个万年的老师被胖揍,再好好想想这是为什么。这个老师被打了还不思进取,那学生就再换一个老师呗,这个心态转变起来是比较容易的。

看了上面的总结,我们不难发现,日本能维新成功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上述一大堆因素里,如果有一个不具备,有一个步骤没成功,都有可能功亏一篑。而且之后的历史也证明日本的维新是不稳定的:

议会制国家里最危险的因素是军队。谁掌握了军队谁就可以拥有特权、践踏法律,那各种国家制度也就毫无意义了。为了避免军队被私人占有,近代国家都会给军队极大的限制,要求军人不能参与政治活动、不能参与党派、不能有政治倾向,只能无条件地听从议会的决定。而且议会也不能随便指挥军队,还要受宪法的约束,比如不能说一个党派控制议会后,就投票命令军队去把其他党派的人都抓起来。总之,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控制军队。

但日本不一样,日本变法太快,中央政府在刚成立不久就要集中武力镇压旧势力,需要最高效率地使用军队。所谓高效,就是军队事务不能由议会慢悠悠地吵架、扯皮来决定,得有一个人独断专行,一言九鼎地去控制军队。因此当时规定军队不听命于议会,而是直接听命于天皇(所以从那个时候起,日本的军队就称为“皇军”)。

可是,军队直接听命于皇帝,并不等于皇帝就对军队有绝对的控制权。这个道理在讲唐末和五代的时候就说过:皇帝本人并不能天天处理军队事务,总要把军队交给其他人管理。唐末皇帝把军权交给了最信任的宦官,最后导致宦官专权,可以废立皇帝。五代皇帝把军权交给了禁军首领,结果就是禁军首领屡屡政变。

同样,明治时的日本“皇军”名义上听从于天皇,最后变成了只听命于少数军人。再加上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一连串胜利,让日本误以为不断发动对外战争是富国强兵的唯一办法,让军队的势力不断抬头。最终导致军队凌驾于政府之上,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

——我们这一大段的意思是说,以我们事后诸葛亮的观点来看,日本的变法之路千难万难,是根本没法学的。

可是当时的清朝人并不知道这一点。 PUJ+oZS61GyauQravt99i4GlC0aPlLs44iWv/Rlo+jZjcJpXbc3i/+kQNE5vLyU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