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话说回来了,既然清政府同英军的差距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那清政府为什么又打败了呢?

比如说,咱中国人多,那用人海战术能不能战胜英军呢?燧发枪又不能连发,你打死我一个,我冲上去十个,你怎么办?且不说我还有骑兵呢。

在机关枪发明以前,人海战术可以用来弥补装备的差距。

这并不是说使用人海战术一定能赢——假如是在开阔地区朝准备好的英军冲锋,英军靠燧发枪也可以形成密集的弹幕,再配合榴弹炮,能够让对手因为死伤过大而士气崩溃。但只要战术得当,使用冷兵器的一方靠人多是有可能获胜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近40年后的非洲,1800名装备了最新步枪的英军就被20000名使用冷兵器的祖鲁军队歼灭

看上去,清军使用“人海战术”并不难。清朝有世界最多的人口,有80万庞大的常备军队,还有在家门口打仗的地理优势,理论上拥有源源不断的兵员。而英国人乘船远道而来,士兵总数有限,兵员补充也困难。

在实际的战争中也是如此。第一次鸦片战争里,英军兵力最高峰时约为2万人。而清朝这边,被英军入侵的4省驻军加上外省增援的兵力,共有25万多人,直接参与战争的清军兵力也有10万人。清军在人数上保持了对英军的绝对优势。

但是,这漂亮的账面数字却被英军的工业化优势抵消了。

农业时代运输效率极其低下,清军虽然人多,但是很多部队都需要从边远的内陆地区调集,一路上要花费数月时间,耗资巨大不说,很多部队根本就无法及时赶到战场。好不容易来到前线,英军已经转战到其他地区了。

当然即便如此,一线作战的清军仍有很多。

可是因为清朝水师不堪一击,英军拥有了制海权。这道理就和上本书里我们讲过的占领长城、长江的优势一样。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英军可以随意选择进攻的时间和地点。而清军只能在漫长的海岸线上被动布防,因此浪费了大量的部队。

举个例子。

因为林则徐积极了解外国事务,所以在开战之前,林则徐其实已经意识到了英国人船坚炮利,恐怕咱们打不过。于是林则徐在广州提前调集了一支约60艘船组成的水师,又从欧洲人手里购买了200多门先进的大炮武装虎门炮台,甚至从英国人手里购买了一艘军舰(英国人在出售前拆下了大炮),还用巨型的铁链封锁了珠江江面,可谓防守严密。可是开战后,英国人并没有进攻广州,而是北上攻打其他港口。花费重金准备的防御措施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当然,英军并非打不下来。半年以后,英军轻而易举地突破了这道防线,只有五人受到轻伤。)

因为可以随意挑选战场,在实际的战斗中,英军并没有人数上的劣势,在有些战斗里甚至兵力比清军还多。因为可以随意选择开战时间,每到一处城市,英军可以从容地侦查清军阵地,准备完善后再发动进攻。这种打法,即便清军战斗力在英国人之上,也是万难取胜的。

英军获得制海权是因为军舰坚固,大炮厉害,那么在陆地上,清军是不是可以靠地形优势、靠士兵英勇来取胜呢?

清军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后阶段,清方都认为在陆地战上可以轻易击溃英军。以至于清军在设计炮台时,一直都不注意防备来自陆地方面的进攻。

这就太小瞧人家英国人了。在清政府总体和平的一百多年里,欧洲大陆大战不断,尤其是和拿破仑有关的一系列战争,把整个欧洲打得昏天黑地。各种战术在实战中不断检验和更新,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

在和清军的战斗里,英军并非仗着武器先进随意进攻,而是每一场战斗都小心应对。在开战前,英军先用几天时间仔细侦查地形和清军的防守情况,制定详细的进攻计划。进攻路线尽量躲开清军炮台的射击区域,开战后抢先占领制高点,还经常使用牵制、包围、佯攻等复杂战术。

清军将领中昏庸、怯战的不乏其人,但也有不少将领认真备战,顽强抵抗,牺牲在战场第一线。但是这些在内地战场上立下无数战功的一流名将,哪怕事先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开战后还是在战术上屡屡吃亏。这不是因为这些将领个人能力不行,而是清军的整体战术思想都落后一个时代。他们没接触过欧洲军队的各种先进战术,好多聪明的打法根本不知道。

所以在陆地战中,清军也次次惨败,而且经常犯低级错误。如在厦门之战里,清军守将用了近半年时间精心建造工事。那时还没有发明钢筋混凝土,清军用当时最坚固的花岗岩修筑炮台。战后英国人对该炮台给予极高的评价,说:“即使战舰放炮到世界的末日,对守卫炮台的人,也极可能没有实际的伤害。”可是在实际的战斗中,英军并没有正面进攻,而是从旁边的沙滩登陆,从炮台不设防的侧后方进攻,轻易地拿下了这座坚不可摧的炮台。

——那好吧,咱再退一步,咱不比战术,咱也不比兵器,咱比肉搏行不行?咱们的大刀长矛总应该比得过洋人的刺刀了吧?这种想法的潜台词其实是:洋人能打赢只不过是仗着武器好,放下先进的武器,洋人什么也不是!

这么想也错了。

士兵的肉搏能力主要依赖于武器、战术、身体素质和训练强度。在枪炮时代,欧洲军队对肉搏的重视程度虽然降低了,但并非完全不重视。因为前膛枪的发射速度太慢,在遇到骑兵冲锋和短兵相接时,肉搏还能发挥一定的作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英军步兵已经使用刺刀,士兵也要学习白刃格斗和刺刀冲锋。

至于训练强度,英军比清军只高不低。因为工业时代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西方国家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资源训练士兵。尤其是燧发枪兵那种排成密集阵型缓慢前进的战术,特别依赖铁一般的纪律和视死如归的勇气。因为经济发达,英国普通士兵的营养也比中国士兵好得多,身体素质也占优势。

清军一方,训练、战术和士气全面落后。客观原因是东南沿海承平日久,训练废弛。主观原因是清军缺少淘汰制度,大部分人只要当兵就能当一辈子。这也就意味着士兵靠混日子就能拿一辈子粮饷。很多士兵常年不参加训练,军营里流行聚赌、吸鸦片。还有不可避免的腐败现象,大量存在吃空饷、克扣军饷的情况。因为欠饷太多再加上物价飞涨,很多士兵还要干另一份职业赚钱谋生,实际上和老百姓没什么区别。

这样的两支军队碰到一起,就算拿着一样的武器,胜利的一方还是英军。事实上,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发生过很多肉搏战,英军并没有明显吃亏。

在中方的历史叙述里,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最有名的一场战斗是三元里之战。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英军在中国登陆后,军纪并不好,时常出现抢劫中国百姓粮食和衣物的事件。这当然是犯罪行为,但那个时代的清军同样有劫掠、勒索百姓的劣迹,因此尚在百姓可以忍耐的范围内。但英军在占领广州时,在附近一个叫做“三元里”的地方犯下了两件同抢劫性质完全不同的罪行。一是英军在寺庙里见到很多等待下葬的棺材,出于好奇打开了一些棺材观看里面的尸体,另一件事是调戏、强奸妇女。

中国传统讲究“入土为安”,对于中国百姓来说,“开棺暴骨”是最高级别的侮辱,这如同当众扒光人的衣服一样,禽兽不如。强奸更是无法令人容忍的兽行。在古代中国,各个村庄都有由地主、富户组织的民团,有点类似于自发性质的民兵,用来保护自己村庄不受到盗贼流寇的袭击。英军在三元里地区擅自打开棺材、强奸妇女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附近百姓的愤怒,数千百姓拿着大刀、鱼叉等武器集合在英军营地附近。英军派出一支部队去驱散乡民,结果追出了大约5公里后,突然下起了大暴雨。

这雨下得特别大,在暴雨中,英军看不清道路,一个连队同大部队走散,被乡民包围。英军的燧发枪固然可以在雨天使用,但并不能完全防水。偏偏当时的暴雨实在太大,打湿了英军的枪支和火药,大部分枪支没法发射。乡民发现英军火枪失效后,开始围攻。英军在迷路的情况下,边战边退,占领附近高地后结成了防守方阵。英军靠冷兵器进行防御,偶尔还使用在大雨间隙及时擦干的火枪,一直坚持到大部队赶来。

据茅海建先生的统计,这场战斗中国村民有数千到一万人,被围英军只有60人。最终战果为英军死亡5到7人,受伤23到42人。中国村民死亡约20人。

其他战斗中清军伤亡往往是英军的几十倍到上百倍,相比之下这是一场非常漂亮的战斗。尤其要考虑到中方主力是没怎么受过训练的民兵,英方是专业军人,打成这个结果一点都不丢人。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英军在兵力绝对劣势、地理劣势(下雨、迷路)、心理劣势、几乎没有火器的情况下同数百倍的对手坚持战斗了四、五个小时,最终仍旧没有被歼灭。这足以说明英军的士兵的士气、心理素质和白刃战能力极高,实际上远超大部分清军。 B4B1Dy3bcW4NdWQIDf7RuPrEZsGsC669mO7u2qfy62cFzJl5uYZ5oN5RwW+agTE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