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到广州赴任的林则徐十分尽职尽责。

在开始禁烟前,林则徐找人大量翻译在澳门出版的外国报纸和地理著作,密切关注英国国内的动向,尤其是英国舆论对于鸦片走私事件的看法。他还让他的美国医生翻译当时《国际法》中有关禁止违禁品和国与国宣战的章节。相比那些不屑于了解外国事务的清朝官员,林则徐的思想是相当开放的——当然,这个“开放”是相对于当时的清廷而言。林则徐对于外务还是有不少误解。比如他见到英国士兵绑腿,就推论说英国士兵的腿不善于打弯,所以不善于陆战。

在处理英国鸦片商人时,林则徐的手段也很高明,他恩威并施,既用严厉的手段查禁鸦片以免英商蒙混过关,又网开一面,承诺给被缴获的商人一定的补偿。还故意装傻说这些鸦片是“误带”而不是走私,为的是给鸦片商人一个台阶下,意思是只要英商把已有鸦片上交,承诺以后再也不走私鸦片,那么清政府就不以走私给英商治罪,大家各退一步不是挺好吗?

问题是,利益是商人的命。为了扩大贸易利润,英国人早就有和清政府打仗的冲动了,让英国商人从此不走私鸦片,重新回到大笔白银流入中国的旧时代,这不是要了英商的命吗?

林则徐越是能干,这英商就越不乐意。林则徐成功地把英国商人的鸦片全都收缴起来,在虎门公开销毁。英国商人们见到了林则徐的决心,这也就意味着中英矛盾的出气阀被彻底堵上,矛盾总爆发的时刻到来了。

就在林则徐禁烟的同时,英国的鸦片商人努力游说国会,以“大清国无礼傲慢”“打败大清帝国能扩大对华贸易”等理由说服国会,最终通过了同中国开战的决定。

那个时代还没有电报,消息还要靠信使传递。蒸汽船也刚刚出现,大多数舰船还是风帆动力。因此无论是中国和英国之间的通讯,还是英国远征舰队千里迢迢地开到中国(英国舰队部分来自于印度,部分来自于英国本土),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在林则徐虎门销烟和战争最终爆发之间,中间还隔了一年的和平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英双方还发生了两次小冲突。

这两次冲突和大局关系不大,但是细节都挺有意思。

一次叫“林维喜事件”。简单地说,就是有一群英国和美国水手在中国的村子里闲逛,碰巧发现了村民储存的烧酒。这些水手就把酒偷喝了,喝醉后还闹事,和中国村民打了起来。其中一名叫做林维喜的中国村民重伤身亡。

显然,无论按照国际法还是清政府的司法惯例,这个案件都应该由清政府来审判。可是英美两国的水手闹完事都回船上去了,林则徐就要求英国驻华商务总监把凶手交出来。

但问题是,伤害人的有一群水手,谁都不愿意承认,那到底该交出谁呢?

原来的那个英国驻华商务总监“律劳卑”和清政府打完仗后就病死在澳门了,这回新任的商务总监叫做“义律”,是个颇为正直的人。这边林则徐要他交人,他不知道该交谁,只能把所有涉事的水手都叫来审问。最后查出来,涉事的一共有五名水手,但是他查不出是谁给了林维喜致命的一击,甚至连算不算凶杀都不能肯定,因为林维喜是第二天才身亡的。

这边义律正搞不清楚案件的真相,林则徐却不断写信给义律催着要他交人,还讽刺说:“你查了好几天,连个犯人都找不出来,你连木偶都不如,你有什么资格当官?”

义律知道按照国际法他应该交人,可他又不愿意交,因为当时清朝的法律根本没有现代的司法精神。 j4+G6ND9+bXu1r2saFJQ9kzdoh1BR6WOsdEpovbdowt3FX/9M/R0draOQ7QJAUe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