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难道不是这样吗?

有人总在自问:“为什么大家总是拒绝我?”“为什么我一直无法顺利说服别人?”自问的时候有没有自我反省,是不是你表达的方法不对,是不是你没有问对问题?很多时候,人们对事情并没有特别强烈的主观意见,如“你最喜欢哪个导演的作品?”“你觉得小A的穿衣风格怎么样?”“难道你没发现吉野家的牛肉饭变难吃了吗?”……只有当被问到具体的问题时,人们才在当下开始思考。这时候,发问者就可以“借题发挥”,用诱导、暗示的方法引导对方说出你想要的答案。

推销员在向客户介绍商品时,如果直接问:“您觉得这款商品如何,合您的心意吗?”对方如果直截了当地回答“我觉得不是很好”,或者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这个嘛,好像也不错,怎么说呢?”如此推销员则很难往下接话题;如果一开始就这样问:“您看这个商品,简洁又环保,价格也很实惠,您说是吧?”大多数人会顺着这条思路,然后回答说:“是啊,看起来挺不错的。”

这和会议上的举手表决差不多,问“同意的人请举手”,得到很少人的响应;问“不同意的人请举手”,同样寥寥无几,一群同事不是心猿意马,就是意兴阑珊,好像对正在讨论的话题丝毫不关心。其实,这是因为大家心中对不太重要的议题没有明确的赞同和反对,如果这样问:“请坚决反对的人举手,不举手就视为同意。”这时你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反对者。

有时候,为了探明对方的态度,还可以用反问的方式。“你没有发现吗?”“难道不是这样吗?”“难道你不是这样想的吗?”反问是一种明知故问,好像在告诉对方“我已经知道你在想什么了,快快从实招来吧”。

席绢在一家中型化工企业工作,员工大约有200人,生产技术部、财务部、市场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还蛮齐全,只是企业还在发展中,各部门的配置都有问题。席绢在人力资源部任职,因工作需要,她对公司各部门的人员配备非常了解,和每一个员工几乎都打过交道。

生产技术部是公司的核心部门,但也是人员流动最大的部门,技术部长、生产部长、车间主任、小组组长等人员,任何一个人的离开都让席绢头疼。前段时间,生产技术部的技术部长辞职了,他掌握着公司的核心资料,包括项目建设、评审等,他一离开,生产车间便乱作了一团,一时间,席绢在公司内部连一个能代理技术部长的人都找不到。

生产部长技术过硬,执行力也非常强,但他是大老粗一个,文化水平不够,几个车间主任也是如此,各有各的毛病,且对生产技术掌握不全面,根本没法指导工作。综合评估后,席绢放弃了内部选拔,而是花高薪外聘回来一位技术部长。这样一来,人力成本有所增加,让席绢不得不考虑公司目前的人员配置。

公司的生产技术部是主要部门,全部的利润都来自那里,可是,长期以来,公司都只招聘中专生——可以直接下车间参与生产的工人,从来没想过储备一些高级人才,以备不时之需。为此,席绢希望在新的毕业季到来时,招聘一批储备干部,作为公司的重点人才进行培养。

在招聘问题上,席绢和经理出现了分歧,席绢想通过校园招聘,让一批大学生进入公司,从中培养部门人才,经理却不同意,他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一个个的眼高手低,能力不行、又怕吃苦,还不如普通工人来得实在呢!几个车间主任也是一样的态度,搞得席绢非常为难。

思考了几天,席绢写了一份简易的校园招聘报告,希望能借此成功劝说经理。经理翻看了一下席绢的报告,笑着说:“报告写得不错,看来你花了不少心思啊!”

“这么说,您同意了?”

“我不同意!报告归报告,你分析的这些——‘大学生富有激情、学习能力强,是职场新鲜人……没有家庭拖累’很有道理,但和咱们公司的情况不太符合,公司现在的重头戏是生产,需要的是来了就能下车间干活的人。招聘一些空有理论的大学生,成本高、难管理,工作辛苦点就闹情绪走人,犯不上。”

“可是您也看到了,没有相应的人才储备,一旦管理层出现空缺,生产部门就陷入混乱,我用两倍的薪水才聘到新来的这位技术部长,这个成本就不高吗?反过来,如果从内部选拔,这笔开销完全可以省下来,您不也一直在强调,要从各方面节约成本吗?”

经理沉思了一会儿,说:“你说得很有道理,可是……几个车间主任对大学生的抵触情绪很大呀。”

“经理,恕我说两句不客气的话,车间主任有抵触情绪,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好高骛远、不好管理,另外一方面……难道您没有看到他们的私心吗?”

经理有些错愕:“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所有人都想保住自己的位置,我也在努力工作,想要保住我在人力资源部的位置,车间主任都是从一线工人中选拔出来的,他们有经验,但是文化水平不够,因为他们的不够专业,担心随时会被后来者超越而惨遭淘汰。这也是几位车间主任不同意的一个原因吧。”

经理没想到席绢是这样一个心直口快的人,沉思了好一会儿,又重新拿起桌上的报告翻了翻,说:“这样吧,你把这份报告完善一下,把培养计划和人力成本都算进去,明天交给我!”听到经理松口,席绢兴冲冲地回去加班写报告了。

一个问题,一个反问,真的能问出你想要的答案吗?实际上,问题蕴含的是说服的成分。既然是明知故问,自然要有胸有成竹的部分,翻开对方的底牌,也亮出自己的底牌。从气势上,反问还能加强语气,增强说服力,引人深思。一个好问题比命令有效,也不至于辛苦半天,徒费唇舌,让说服者真正达到说服的目的。 a3Z6Qzp9GrHBY2nRvUy1DXA/cC7VllhcHkcxmbYSlrlyaSeZMsbmCMMT/Q+sYMk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