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两河流域文明

苏美尔城邦
——两河流域文明的摇篮

国家产生之初,一般都是以某个村落或城镇为中心,结合周围的村镇而形成。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各城邦也是如此。它们通常规模不大,人口也不多。例如,乌尔城邦面积不过90平方公里,人口约6000人。

苏美尔城邦的统治机构有宗教和世俗两方面。宗教方面的统治机构是神庙。神庙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是城邦的经济中心。神庙人员在城邦人口中占很大比重,所从事的行业众多,有农业、畜牧业、捕鱼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神庙也使用奴隶劳动,有的奴隶属神庙所有,有的属神庙管理人员所有。

神庙的权力控制在奴隶主手中,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根据一份文献记载,一个管理草料的官员的份地约32公顷,普通劳动者的份地小的只有0.34公顷。而最下层的奴隶,只能领到一点起码的生活资料。更有甚者,以城邦首领为首的奴隶主贵族,占有大量的神庙祭田。他们将个人份地与祭田掺杂在一起,由神庙依附者和奴隶耕种。这些田地后来发展为早期的王室领地。

苏美尔城邦的世俗统治机构有三个:城邦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城邦首领有“恩”“恩西”和“卢伽尔”(或王)三种称号。城邦首领兼有宗教和世俗双重职能。在宗教方面,他们是城邦主神最高祭司,居住在主神神庙内,主持城邦的祭祀活动,掌握神庙经济和神庙的修建。作为世俗统治者,他们主管城邦水利工程的修筑,平时参加政权管理,战时统率军队。贵族会议的成员大多来自神庙,有较强的经济能力,因此贵族会议的权力很大。在重大事件上,城邦首领都会受到贵族会议的控制。城邦首领为了争夺更大的统治权,往往利用公民大会来与贵族会议作斗争。就一般情况而言,公民大会在城邦政治生活中已起不了重要的作用,它已沦为城邦首领和贵族会议操纵的工具。

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城邦内部阶级斗争愈益尖锐。据《乌鲁卡基那改革铭文》记载,苏美尔城邦之一的拉格什国王卢伽尔安达侵吞神庙财产,加强对神庙劳动者的监督和剥削。广大平民也遭受王室官员的横征暴敛。卢伽尔安达的暴行加剧了城邦内部的社会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乌鲁卡基那上台改革,主要内容是废除卢伽尔安达的“弊政”;目的是缓和城邦内部的矛盾,以加强城邦政权对奴隶实行专政的职能。他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平民的措施,缓解了阶级矛盾。但改革是以不触动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为前提的,改革具有向以祭司为首的贵族妥协并维护其利益的一面。

趣味链接
乌鲁卡基那改革内容

(1)扩大公民权的范围,将公民人数由3600人增加到36000人;(2)取消了王室派往牧场、渔场的监督,撤除税吏;(3)恢复庙产,减轻人民的宗教费用;(4)禁止以人身保证作为借贷的条件;(5)禁止暴利、盗窃、残杀、囤积居奇,防备饥馑;(6)禁止欺凌孤寡等。

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最伟大的发明

苏美尔人最伟大的文化成就之一是发明了楔形文字。

现在的考古发现,在乌鲁克文化期之初的文物上,就已出现图画文字。它们已非全属图画性质,还带有一些线形符号。因此文字的起始大概早于该时期。约公元前3100年至前2700年的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图画文字发展成为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由一个或几个组合起来,表示一种新的意思。例如,代表“口”的符号,可用来表示动词“说”;代表“眼”和“水”的符号,则表示“哭”。后来,表意文字逐渐发展为表音文字。一个符号表示若干发音相同的字。例如,“箭”和“生命”发音为“提”,两者都用“箭”的符号表示。由于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一字多义,使用不便,人们在文字符号前加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号。例如,人名符号前加一个“V”,便表示男人之名。经过这些变化,苏美尔语文字体系基本完备。

苏美尔文字是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刻在泥板上的,落笔之后自然形成楔形,因此称为楔形文字。将写好字的泥板晒干或烧干后,即成为今天所说的泥板文书。常用的苏美尔文字约600多个,主要分为表义符和表音符两种,另外还有定义符和尾音符。其所记的苏美尔语被称为黏着语,其词干不变,依靠在词干上加前、后缀来表示语法作用;名词与动词是同形的,一字往往多音、多义。现知的苏美尔词根约1800个。

苏美尔语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埃兰人、赫梯人、胡里特人、水坦尼人、乌拉尔图人等都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来表达自己的语言。可惜的是,流传甚广的苏美尔语在公元1世纪前后竟然失传了。一直到18世纪中叶以后,楔形文字才引起学术界的注意。19世纪,学者们利用“波斯古经”首先成功释读波斯楔形文字;然后,对照波斯文字成功释读塞姆语系的阿卡得文字;最后,利用阿卡得文字成功释读与任何语系都无关系的苏美尔文字。在释读过程中,英国的H.C.罗林森、爱尔兰的E.欣克斯和法国的J.奥佩尔作出了较大贡献。

趣味链接
《 吉尔伽美什史诗》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诗,这是一部关于苏美尔王朝的英雄吉尔伽美什的赞歌。虽然作品残缺了近1/3,但从余下的2000多行诗中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苏美尔人对他们伟大英雄的崇拜赞美之情。

在这首史诗中,吉尔伽美什被描绘为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诸神不喜欢他,于是创造巨人恩奇都去惩罚他,但两人在决斗中却成了朋友。诸神用夺取恩奇都生命的办法来打击他。吉尔伽美什为朋友的死十分悲痛,决心去寻找长生不死之方。他历经千难万险,得到了永生的仙草。但在归途中,仙草却被蛇偷吃,结果无功而返。这首史诗生动地反映了人们探索生死奥秘这一自然规律的愿望,也表现了人们反抗神意但最终难免失败的悲剧色彩。

《汉谟拉比法典》
——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

虽然历史上早就有关于《汉谟拉比法典》的记载,但是记载法典的石碑却不知踪影。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上进行发掘工作。一天,他们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石,几天以后又发现了两块。将三块拼合起来,恰好是一个椭圆柱形的石柱。石柱的上方刻着两个人的浮雕像:一个坐着,右手握着一根短棍;另一个站着,双手打拱,好像在朝拜。石柱的下部,刻着像箭头或钉头那样的文字。经考证,这正是用楔形文字记录的法律条文——《汉谟拉比法典》。石碑由三块黑色玄武岩合成,高2.25米,上部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石碑上部是太阳神、正义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王权标的浮雕(高0.65米、宽0.6米)。浮雕下面是围绕石碑镌刻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楔形文字是垂直书写的。《汉谟拉比法典》的发现,震惊了考古学界。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颁布于奴隶社会时期,整个法典体现了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取向。《汉谟拉比法典》将人分为三种等级:(1)有公民权的自由民;(2)无公民权的自由民;(3)奴隶(包括王室奴隶、自由民所属奴隶、公民私人奴隶)。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当政时制定的成文法典,旨在维护财产私有制,全面调整自由民之间的关系,巩固现存秩序。法典制定的确切时间不清,大概在公元前1791年或前1790年始拟,完成于巴比伦尼亚统一之后。法典包括序言、正文、结尾三部分。序言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正文包括282条法律,涉及现代意义上的诉讼法、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内容,意在调解自由民之间的财产占有、继承、转让、租赁、借贷、雇佣等多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婚姻关系。法典表明古巴比伦社会存在奴隶主、奴隶、小生产者三个基本阶级,此外还有与阶级关系不尽一致的等级关系。自由民之间分为有权者阿维鲁和半有权者穆什根努两个等级。前者原意是“人”,享有一些特权;后者原意可能是“礼拜”,法律地位低下。法典对债务奴隶制和高利贷有所抑制,限制对小生产者过分的掠夺,以免动摇兵源和税源。法典对奴隶制予以严格保护,体现了法典的性质。结尾部分除继续对汉谟拉比歌功颂德外,还强调法典原则的不可改变性。法典的制定标志着古西亚法律制度的进步,国家的成熟。

趣味链接
汉谟拉比

汉谟拉比,古巴比伦国王,公元前1792年至前1750年在位。公元前18世纪初,古巴比伦王国崛起,在汉谟拉比领导下,一跃成为囊括整个两河流域的强大帝国。为了强化统治,汉谟拉比制定了古代世界上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他还利用宗教来巩固自己的政治,称自己是神宠爱的人。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古巴比伦的国力达到顶峰。

空中花园
——巴比伦尼亚的美丽传说

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又称悬园。是公元前6世纪由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城为其患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修建的。原址早已不存。空中花园据说采用立体造园手法,将花园放在四层平台之上,由沥青及砖块建成,平台由25米高的柱子支撑,并且有灌溉系统,奴隶不停地推动连接着齿轮的把手。园中种植各种花草树木,远看犹如花园悬在半空中。

现代人设想的空中花园

关于空中花园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美丽的公主安美依迪丝为王后。公主美丽可人,深得国王的宠爱。可是时间一长,公主愁容渐生,她说:“我的家乡山峦叠翠,花草丛生,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巴比伦平原,连个小山丘都找不到。”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区的景色,在他的宫殿里建造了一座层层叠叠的阶梯型花园,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并在园中开辟了幽静的山间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工匠们还在花园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楼,矗立在空中。巧夺天工的园林景色终于博得了公主的欢心。由于花园比宫墙还要高,给人感觉像是整个御花园悬挂在空中,因此被称为“空中花园”,又叫“悬园”。当年到巴比伦城朝拜、经商或旅游的人们老远就可以看到空中城楼上的金色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令人遗憾的是,“空中花园”如今早已湮没在滚滚黄沙之中。我们要了解“空中花园”,只能通过后世的历史记载和近代的考古发掘。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发掘出巴比伦城的遗址。他们在发掘南宫苑时,在东北角挖掘出一个不寻常的、半地下的、近似长方形的建筑物,面积约1260平方米。这个建筑物由两排小屋组成,每个小屋平均只有6.6平方米。两排小屋由一走廊分开,对称布局,周围被高而宽厚的围墙所环绕。西边那排的一间小屋中发现了一口开了三个水槽的水井,一个是正方形的,两个是椭圆形的。根据考古学家的分析,这些小屋可能是原来的水房,那些水槽则是用来安装压水机的。因此,考古学家认为,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空中花园”的遗址。当年巴比伦人用土铺垫在这些小屋坚固的拱顶上,层层加高,栽种花木。至于灌溉用水,则是依靠地下小屋中的压水机源源不断供应的。考古学家经过考证证明,那时的压水机使用的原理和我们现在使用的链泵基本一致。它是把几个水桶系在一个链带上,与放在墙上的一个轮子相连,轮子转动一周,水桶就跟着转动,完成提水和倒水的整个过程,水再通过水槽流到花园中进行灌溉。这种压水机现在仍在两河流域广泛使用。而且,考古学家也的确在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种植花木的痕迹。然而,到目前为止,在所发现的巴比伦楔形文字的泥板文书中,还没有找到确切的文献记载。因此,考古学家的解释是否正确仍需进一步研究。总之,传说中的“空中花园”的真实面目依旧隐身于历史的迷雾之中。

趣味链接
尼布甲尼撒二世

尼布甲尼撒二世是古代西亚新巴比伦王国最著名的国王。一说到他,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巴比伦之囚”和“空中花园”的故事。尼布甲尼撒二世年轻的时候,就随父亲统兵作战,在公元前605年,尼布甲尼撒率领巴比伦军队在幼发拉底河西岸的卡尔赫米什与埃及军队进行了决战,大获全胜。之后,他成了巴比伦的国王。在以后的一系列战争中,他都取得了胜利,实现了巴比伦文明的伟大复兴。

巴比伦之囚
——多灾多难的犹太人

巴比伦之囚,讲述的是数以万计的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的一段悲惨经历。

事件的起因很复杂。公元前601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与埃及交战,结果失败而返。三年来一直臣服于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犹太国王约雅敬,便趁机脱离新巴比伦,投向了埃及的怀抱。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听到犹太国王投降的消息之后,大发雷霆,发誓要踏平犹太王国的首都耶路撒冷。公元前598年底,投降埃及的犹太国王约雅敬死去,他的儿子约雅斤即位。尼布甲尼撒二世认为进攻犹太王国的时机已到,于是亲自率领大军攻向耶路撒冷。经过两个多月的围攻,在犹太内部亲巴比伦派的推动下,犹太国王带着所有的大臣一起出城投降。尼布甲尼撒二世废黜了约雅斤,封约雅斤的叔叔为犹太王,并为其改名西底家,让他宣誓效忠新巴比伦王国,不得反叛。然后下令将犹太王室的大部分成员和犹太的能工巧匠一起押往巴比伦。临行前,又下令部下对耶路撒冷的神庙进行洗劫。

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公元前588年,埃及向巴勒斯坦地区发动了进攻。犹太国王西底家和这一地区其他臣服于新巴比伦的小国,这时纷纷起来响应埃及人。不久,尼布甲尼撒二世又一次率新巴比伦军队对耶路撒冷发动了第二次围攻。这次围攻历时18个月。由于饥荒和内部分裂,耶路撒冷终于在公元前586年陷落。尼布甲尼撒二世对一反再反的犹太国王无比痛恨,下令在犹太国王西底家的面前杀死他的几个儿子,然后又剜去了西底家的眼睛。当双目失明的西底家被押到尼布甲尼撒二世面前时,尼布甲尼撒二世对他说:“这就是你们背叛我的下场!”然后下令用铜链锁着西底家把他带到巴比伦去示众。耶路撒冷全城被洗劫一空,城墙被拆毁,神庙、王宫和许多民宅被焚烧,全城活着的居民几乎全被掳到巴比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的创立者居鲁士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千古名城巴比伦。他发布文告,释放犹太人回归故国,并让他们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这次共有4.2万多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居鲁士还把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从耶路撒冷耶和华圣殿里掠夺来放在巴比伦神庙中的金银器皿5400件交给犹太人的首领带回。曾经的“巴比伦之囚”得到了解放,回到了他们的圣地耶路撒冷,开始了新的生活。

摩西率领族人逃出埃及

趣味链接
苦难的犹太人

犹太人自从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就历经苦难。根据犹太人的传说,数千年前,他们的祖先曾经定居埃及数百年,吃尽了苦头;后来在他们的民族英雄摩西的带领下逃出埃及,逃回巴勒斯坦定居;后来又同迦南人、腓力斯丁人长期作战,并遭受了几十年国破家亡、任人宰割的囚徒之苦。饱受苦难的犹太人幻想他们的“救世主”耶和华能够把他们从水火中拯救出来,帮助犹太人复国,于是,犹太教便产生了。

亚述帝国
——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帝国

亚述帝国是古代西亚的一个奴隶制国家,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从公元前10世纪末叶起,亚述经过两个多世纪连续不断的征服战争,建立起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将两河流域南部和埃及这两大文明中心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成为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帝国。

亚述帝国的对外征服开始于亚述那西尔帕二世统治时期,他与继任者确立了对整个叙利亚的领导权,并获得了对巴比伦尼亚地区的宗主权。亚述帝国的真正建立者是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他打败了亚述的劲敌乌拉尔图,征服了整个叙利亚地区,插手巴比伦的王位继承,进而使巴比伦同亚述合并,自己成了巴比伦之王。这一切的结果是确立了亚述在西亚的霸主地位。

亚述帝国的强大,和它的军事政策有关。公元前745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进行了军事改革。主要内容是:(1)设置常备军。(2)各兵种协同作战。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把军队分成若干专门的兵种,如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辎重兵、工兵等。各兵种分工明确,协同作战,大大加强了亚述的军事力量。(3)使用闪电战的进攻策略。亚述奉行侵略扩张政策,作战大都采取强大的、闪电式的进攻战术,快速和突击成了亚述人军事战术的主要内容。

亚述对埃及的征服,是在公元前7世纪时的阿萨尔哈东统治时期实现的(公元前671年)。当时埃及已十分软弱,以致阿萨尔哈东很容易便攻下了孟斐斯城,接受了上、下埃及之王和埃塞俄比亚之王的称号。不过,阿萨尔哈东并没有控制埃及的打算,只是满足于让埃及人每年进贡180公斤黄金和9吨白银而已。

亚述帝国时期的征服战争及其对被征服地区的政策以野蛮和残暴而闻名于世。这种野蛮的政策给被征服地区带来极大的灾难,因而也激起被征服地区人民异常激烈的反抗。公元前626年,巴比伦尼亚宣告独立。由亚述派去驻守巴比伦尼亚的那波帕拉沙尔自立为王,建立新巴比伦王国。他与伊朗高原的米底人(同处于亚述帝国统治之下)结成同盟,于公元前612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其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瓜分。

趣味链接
亚述帝国的杰出君主萨尔贡二世

萨尔贡二世(公元前721年—前705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之子。萨尔贡二世即位后,施展巧妙手段化解了军事官僚贵族和神庙祭司集团的矛盾,并获得了他们的支持,巩固了王位。随后,萨尔贡二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外扩张的事业上。公元前721年征服以色列;公元前717年占领叙利亚全境;公元前710年,击败马都克·阿帕尔·伊迪纳,成为巴比伦总督。随着一系列的征服战争的胜利,大量的战利品源源不断地运回亚述国内,亚述帝国进入了鼎盛时期。因此,萨尔贡二世不愧为亚述帝国的杰出君主。

波斯帝国
——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

波斯帝国,又称阿契美尼德王朝,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古国。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作为印欧人一支的波斯人就从中亚细亚迁移到这里定居。

波斯人曾被西亚强国米堤亚统治。公元前6世纪中期,居鲁士领导波斯各部落推翻米堤亚王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定都苏萨,是为波斯帝国之始。随后,波斯帝国开始了它的扩张之路。公元前546年至前539年之间,居鲁士先后征服了东部伊朗和中亚的许多地区——巴克特里亚(大夏)、马尔吉安那、花剌子模、索格地亚那、格德罗西亚、萨塔吉地亚、阿拉霍西亚、德兰吉安那、萨克人的地区、阿富汗等地,其统治范围接近了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547年至前546年,波斯人同小亚强国吕底亚王国发生战争。吕底亚是一个十分富庶的国家,在其强盛时,曾控制了希腊世界和东方之间的海上和陆上贸易。米堤亚王国灭亡后,它于公元前547年出兵卡帕多细亚(原属米堤亚,后归波斯人统治),从而引发了与波斯人之间的战争。居鲁士率军还击,打败了吕底亚,俘虏了它的国王克列伊索斯。不久,波斯人又借镇压吕底亚人起义之机,征服了小亚细亚西海岸各希腊人城邦。消灭吕底亚后,居鲁士乘着巴比伦国内政局不稳之时挥军向其进攻。公元前539年,巴比伦城陷落,居鲁士入城。他握住巴比伦守护神马尔杜克塑像的手,以表示愿意以巴比伦人的身份来统治这个地方。自此,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势力扩至埃及边界。

居鲁士死后,其子冈比西斯二世继任王位。冈比西斯在公元前525年征服了埃及,攻破其国都孟斐斯,更将法老掳至苏萨。由此,波斯人建立起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波斯帝国,其版图比埃及新王国和亚述帝国大得多。此后,他还曾出兵远征利比亚和努比亚,不过均不顺利。

波斯帝国的衰亡,也是源于一场战争。公元前5世纪,大流士一世及其后继者发动的希波战争是波斯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希波战争历时半个世纪,貌似强大的波斯帝国被英勇捍卫自己独立的希腊城邦所击败。在希波战争期间,埃及、巴比伦曾多次爆发反抗波斯统治的起义,进一步削弱了波斯的军事力量。

古波斯浮雕

在伊斯兰教出现后,受到阿拉伯人的征服,波斯文明的踪迹消失了。

趣味链接
拜火教

拜火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是在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曾被伊斯兰教徒贬称为“拜火教”,在中国称为“祆教”。拜火教的称呼带有一定的贬义。琐罗亚斯德(公元前628年—前551年)是该教的创始人。他发现从地下喷出的一种气体,可以点着火(其实就是天然气)。那时,人们不理解这种奇怪的火,把它叫作圣火。琐罗亚斯德由此而建立了拜火教。教徒们在圣火处建筑了庙宇并塑造了神像;然后,教徒们穿着红色道袍,对着圣火、神像顶礼膜拜。在伊斯兰教出现后,拜火教就逐渐消亡了。 e7ebmHH48S6KGOmcW/m20EITbx/cSz23pTVai/PbFEfCzf/Hv3L2wrhHbtkJQQ/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