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对物质和法的关系的反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843年3月中至9月,马克思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全面剖析了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关于国家问题的阐述,批判了黑格尔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强调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约于1843年10月中至12月中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并将其发表在1844年2月的《德法年鉴》上。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亦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这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61~313节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所作的分析和批判。

该著作于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因此,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稿共39张,无标题。现在的标题为1927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所加。

马克思从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阐述了宗教的作用和危害,剖析了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本质,以及消灭宗教的途径。马克思指出,对宗教的批判是对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是对苦难尘世的批判的胚芽。同时,“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可见,宗教的实质是颠倒了的世界的颠倒的世界意识,是现实世界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不过是歪曲的反映。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宗教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宗教里表现出来的苦难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和抗议。在一定意义上,宗教是被压迫阶级寻求自己精神寄托的一种安慰,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同时却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实的能力或找出改变现实的手段,而做出的一种无奈选择。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正如鸦片不仅仅是一种能让人上瘾的毒品,也可以在特定情形下作为药材使用,“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个论断在指出宗教对人的精神发展的消极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宗教的作用的复杂性,即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抚慰人的精神,给被压迫阶级以一定的精神寄托,使其在无力改变这个世界时可以适应它。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宗教的历史作用。当我们没有彻底消除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时,不能盲目地采用强制手段人为地消灭宗教。显然,要彻底消灭宗教,就必须消灭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即私有制。

马克思揭示了德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基础和阶级特征,指出无产阶级要推翻专制制度。当时的德国尚未完成统一,以普鲁士为代表的德国各邦政府实行专制制度。普鲁士威廉四世“想扮演王权的一切角色——封建的和官僚的,专制的和立宪的,独裁的和民主的;他想,这样做如果不是以人民的名义, 便是以他本人的名义,如果不是为了人民,便是为他自己本身。德国这个形成一种特殊领域的当代政治的缺陷, 如果不摧毁当代政治的普遍障碍,就不可能摧毁德国特有的障碍” 。德国专制制度是建立在以国王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基础之上的,其专制程度非常高。在此情形下,局部的纯粹的政治革命,根本无法触及专制制度的大厦。只有市民社会中的无产阶级在解放自己的过程中取得普遍统治,才能使全社会获得普遍解放。要推翻德国专制制度,实现德国解放,“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这个领域不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因为威胁着这个领域的不是特殊的不公正,而是普遍的不公正,它不能再求助于历史的权利,而只能求助于人的权利,它不是同德国国家制度的后果处于片面的对立,而是同这种制度的前提处于全面的对立,最后,在于形成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领域,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 。显然,推翻德国专制制度的统治,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

马克思论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为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了科学的途径。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只有满足一个国家在实践方面的需要,理论才能在一个国家内实现,且满足这种需要的程度和最终实现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理论必须和各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进而解决各个国家具体问题,这样,才能彰显理论的生命力并推动其发展。当然,科学理论并不能自动发挥作用,必须有掌握它的主体。马克思形象地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尽管这里仍然具有一定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色彩,将理论看作能动的、实践看作被动的,但是,马克思阐释了革命理论同实践相统一的思想,要将批判的武器(革命理论)和武器的批判(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劳动群众是改造社会的主体力量,必须依靠他们去改造现存社会。同时,尽管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认为理论是能动的、群众是被动的,但是,马克思高度重视科学理论的重要作用,强调只要理论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而理论掌握群众,或者说理论为群众所掌握的前提是理论自身的彻底性。理论的彻底性是建立在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基础之上的,即只有科学的、革命的理论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当然,当时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和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换言之,无产阶级革命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而理论也必须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结合,才能显示出自身的生命力,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推动自身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马克思第一次科学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强调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消灭奴役、实现人的真正解放的阶级。

这里,马克思科学阐述了宗教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提出了无产阶级推翻专制制度的历史任务。 WetXhgwFmBEnhwg581PphjkMfo9TsVgfQEvV9SFsF+wl1e9gMFj7SDhE5IQ7yTS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