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相信生命如波

生命的流动如波,自私无私、懒惰勤奋、快乐悲伤等都在波形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若不被打断,孩子才会获得完整的成长,建构起一个更加接近真实的自己。

相信生命如波,代表着不以绝对是非观来评价孩子。

前不久的一天,8岁的酒窝下了围棋课,在饭桌上突然向爸爸抱怨:“爸爸,我觉得围棋课总是怪怪的,让我不舒服。”

酒窝的爸爸是浩途的资深会员,已经习得了以女儿为师。他看到“导师”突然出现了状况,知道功课来了。

爸爸问:“哦,那你可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让你不舒服吗?”

女儿一开始有些犹豫,先是说:“其实也没什么……”停了一下,她继续说道:“其实,我很不喜欢围棋学校发记分卡的方式。”

爸爸全神贯注地望着女儿。

女儿继续说道:“这次我坐在最后一排,我可以看到班里所有的情况,有些小朋友表现得并不好,老师也给记分卡了。有些同学是为了得到记分卡才来学围棋的,他们好像并不喜欢下围棋。而且,老师发记分卡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班里的秩序,但是,即使发了卡,还是有人在说话。”

爸爸点点头,对女儿的话做了内容和情绪上的整理和复述:“嗯,在围棋课上,你看到有些小朋友并没有遵守纪律也得到了记分卡;有些小朋友是为记分卡而学习围棋,并不是真正的喜欢围棋,但也得到了记分卡;老师发了记分卡好像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这些事情都很困扰你,是这样吗?”

女儿点点头,说:“对,是这三件事让我觉得不舒服。”

爸爸温和地问:“那你是怎么想的?”

女儿回答道:“我来上课是来学围棋的,我觉得记分卡对我已经没什么意义了,下课时我没要我的记分卡。”

爸爸对女儿鼓励道:“酒窝,爸爸很开心你能把你的不舒服告诉我,而且你也很有自己的原则……”正当他想告诉女儿,她这样做是“对”的,那些让她感到不舒服的人和事是“错”的时,他突然意识到,如果帮女儿建立一个“对”与“错”的世界观,无异于帮助她为自己的生命构筑起一面面围墙,把自己困住。爸爸管住了自己的舌头,没有把话说下去。

是啊,这世上哪有绝对的对与错。与其执着于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如协助孩子在事件当中了解和体察自己。

酒窝的爸爸很欣喜女儿能觉察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寻求大人的帮助,这说明之前的“倾听”“共情”“划界限”“立规则”“我信息”已经让亲子之间建立了非常紧密的信任关系。更让爸爸欣喜的是,女儿已经有了自己的辨别能力,有了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开始构筑自己的人格。

爸爸决定先认同女儿的内在需求,即认可她的“我很好”。他对女儿说:“你很清楚你上围棋课的目的是学习围棋,这非常棒。”

爸爸接着问:“那怎样才能学好围棋?”

女儿答:“好好听课,认真下棋、做作业。”

爸爸进一步问道:“你所说的好好听课、认真下棋和做作业,和谁有关?”

女儿停了一下,目光和爸爸接触到了一起,答道:“和我有关……也就是说,我不用太在意别人,只要把自己的事管好就行了?”

爸爸点点头,认同了女儿的想法。

常有人问我,接纳孩子,难道就不管孩子了吗?不是的。相信生命如波时,对孩子的“管”就成为一种对孩子生命独特波形的陪护,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协助孩子认识自己,并支持孩子敢于活出自己的独特性,这样,“让他成为他自己”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彼时,酒窝的爸爸恰在阅读《接纳力》第一册,他想是不是能够支持女儿再进一步,认识到不仅“我很好”,而且“你也很好”“大家都很好”。他决定继续折腾一下,看看还会有什么礼物。

爸爸试着站在事件中每一个人的视角去和女儿沟通。

他问女儿:“你是否看到这件事里的每一个人,也因为记分卡而困扰?”

听爸爸这么问,女儿突然一愣。她思考了一下,回答:“他们没有不高兴,他们很开心。”

爸爸问:“他们开心的原因是什么?”

女儿答:“因为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小朋友们有了更多的记分卡,老师的课堂秩序能稍微好点。”

这时,爸爸告诉女儿:“在宇宙法则中,没有‘对’和‘错’。宇宙爱我们每一个人,不多也不少。在课堂上的每一个人,都在做他们该做的事,并享受这件事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他们这样做,并没有伤害到你,即使给你带来了困扰,但你也察觉到了这困扰只和你有关。”

这一大段话,显然是爸爸的思考所得,女儿没有听明白。

爸爸立刻觉察到了,他开始尝试用女儿能听懂的话解释:“如果有一天,当你想要维持秩序时,你可不可以采用记分卡的方法?”

女儿点点头:“可以。”

爸爸又问:“今后如果有必要,你可不可以挣更多的记分卡或者赚更多的钱,比如去餐馆打工赚钱,挣你环游世界的路费?”

女儿点点头:“可以。”

这时,女儿的表情放松了许多。父女俩彼此拥抱,结束了这次谈话。

就算是在同一个事件中,每个人的立场、视角都不尽相同。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波形,同时又与别人的生命波形交互,顺便在别人的生命剧本里扮演着角色。故事中的记分卡事件及之后的父女交谈,包括今天我将此故事甄选过来贡献给大家,乃至你今天看到这个故事时心里的激荡,都是我们各自生命波形的交互作用。

坚定地活出自己生命的绽放,允许别人做人家生命的主人,同时,珍惜生命对生命激荡的缘分。这便是活出接纳力了。

酒窝的爸爸畅想着:一个人如果既能守住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又能接纳任何的存在,懂得因时、因事调整自己,不给自己束缚,那么这个人该是多么清亮、幸福、自由呀!

我看到越来越多修习接纳力的朋友们活出了幸福自在的状态,也在培训课程中看到了一些不肯臣服于生命波形,和自己较劲也和孩子较劲的父母们。

淘淘从出生起就是一个急性子,饿了就哭,如果哭了三声,妈妈还没有及时跑过来将奶头塞到他嘴里,他就生气了。这时候即使妈妈跑过来抱他,哄他,他也不理会,一定要哭个昏天黑地,哭到气都喘不上来……

一两岁的时候,他一不如意就身体打挺,大人想抱都抱不住。

淘妈以天生的母性爱着孩子,尽可能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需求,也不过就是饿了要吃的,困了想睡觉,累了想被抱。

妈妈天然的母性是很顺遂的,爱孩子如他便是。

到了孩子上幼儿园的年龄,淘淘依然是振动频率很高的孩子,好动,热情,也易怒。

有个小女孩很喜欢淘淘,总是喜欢邀淘淘到家里去玩,还和自己的妈妈说,以后要嫁给淘淘。可是小女孩的妈妈觉得淘淘太闹腾了,真的很不喜欢淘淘来家玩,便在神色间表露出不悦。

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眼里不太能看得见大人的喜好,可是淘淘的妈妈却敏锐地捕捉到了自己儿子不被其他大人喜欢的信号。她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将淘淘培养成一个懂分寸有担当的男子汉。

从此,她开始不断地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纠偏。“你笑声太大了,小点儿声!”“走路要有个走路样!”“要让着女孩子,别那么小心眼。”

孩子还是那个振频很高,好动、热情,也易怒的善良孩子。

可是一心想将孩子打造成理想模样的妈妈逐渐丧失了自己的耐心,她开始了指责:“你怎么就不能等待呢?要生气就别吃了!”“最烦你摆这副臭脸了,谁又得罪你了!每天好吃好喝地待着你,你还要怎样?!”“有本事你滚!”

如今淘淘已经13岁了,一次因同学打饭时踩了他的脚,没有及时向他道歉,他怒了,一拳打了过去……

学校通知家长,孩子受处分了。

在倾诉中,这位妈妈发现了自己育儿方式的拐点,竟然就是因为邻家小女孩妈妈的一个眼神。让孩子成长为符合他人期待、符合社会规范的人,这是一份责任心使然。这个信念很容易无障碍地进入妈妈们的心里,恐怕很多妈妈都是这样开始对孩子有所要求,而逐渐忽视了孩子本然的生命波形,不自觉地进入强求和压制状态中。在不断的挤压之下,孩子无法活出那份生命的舒展,也很难活出妈妈期待的样子。

淘妈来上接纳力的课程了。她听了“生命如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波形”的内容后,感叹道:“我用了十年时间想修正孩子的生命波形,实践证明是失败的。孩子本来就是波峰波谷都很尖锐、振频高的孩子,我偏不让他这样,结果他就更加尖锐。真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呀。”

淘妈的行动力很强,当天就决定对儿子倾听和共情,做好自家儿子的妈妈。

img

飞翔吧,生命的姿态。

当天发生了一件事。

那一期接纳力21天体验营里,妈妈们带着孩子们都住在一个公寓楼里,家务活也实行浩途通行的角色分担制。那天,淘淘和另外一个女孩是洗碗工。到了洗碗的时候,女孩没有及时到场。淘淘带着一些怨气将碗洗了,愤愤不平地说:“留着让她把碗归位吧。我不管了!”说完,他回自家的房间去了。

淘妈心想,这下可以倾听、共情下儿子了。她预备好了要说的话:“儿子,该是两个人干的活儿,你一个人干了,心里有些不舒服,对吧?但你还是干了,虽然没全部干完,妈妈还是挺欣赏你的担当的。”淘妈将自己的心情调频为对孩子满腔的理解和爱,向自家的房间走去。

淘妈刚一推门,话还没来得及说,淘淘便冲着她开腔了:“我不认为我这样不男人,我不认为我这样不担当,就是该两个人做的事,怎么到点了她就闪了?我最讨厌这种人了,说了不算,要不就别认领今天做洗碗工。什么人哪!愤怒!以后再也不要和她一组了。”

淘妈蒙了,预备好的话一句都没说出来。

孩子已经预设了妈妈进门就会数落他,所以,惯性的应对方式直接就用上了。

这就是内在父母的形成过程。即使现实中的妈妈改变了,甚至今后现实中的妈妈根本就不在孩子身边了,而妈妈的苛责已经被孩子内化在心里了,每做一件事就会自动听到内在父母的鞭挞声。可是,孩子不得不努力长成他自己,因为生命力本身驱使他活出自己的生命波形。只是当父母不认同孩子的生命波形时,孩子会觉得做自己很难。而当父母认同他的生命波形并给予呵护和支持的时候,孩子才会觉得自己足够好。

所以,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就是你的儿女其实不能被你负责和控制的,无论你多么强悍,他的内在生命力依然会无论如何地支持他做他自己。同时,也告诉你一个坏消息,你对他生命波形的干扰和控制只是残酷地在你自己最爱的孩子身上种植下他不够好的信念,让他长久地活在自我批判和自我鞭挞的过程中,不得安宁。

我挚爱纪伯伦《你的儿女》这首诗,期待这首诗能够让大家更清醒地看到这一点。我们是弓,而不是弓箭手,我们无法决定孩子生命的方向。我们需要臣服于生命对自身的渴望,允许生命走出自己的波形。

你的儿女

纪伯伦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L5pjs3Oe19f74QmicjNLn/q4V/iq7UhHlke42mmmAmI2CjYcYl9TBazr/cXG6sl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