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4 信用链机制

供应链信用在形式上具有结构化,形成于核心企业信用的刚性支撑与链式交易的信用传递。使得核心企业信用具有衍生效应或乘数效应。

3.4.1 信用链结构

供应链的典型结构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由供应源、上游供应商、核心企业、分销商、零售商、需求端组成链式结构。节点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形成信用传递关系,从而形成信用链。

核心企业作为信用水平最高的节点,是链内信用的注入点,也是其他企业信用的来源。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信用链分向上游、下游扩展。信用链是从核心企业出发的单向的链式结构,一般为多个分叉的多向树。信用链结构依附于供应链结构中,但信用链的结构、流向与供应链的结构、流向不同。在制造业中,以核心企业为根节点,供应链中存在两类信用链,即采购信用链和销售信用链。

单核结构供应链(假设链内只有一个核心企业)如图3-9所示。

图3-9 单核结构

在图3-9中,信用传递及信用链结构特点表述如下。

(1)信用的传递通过供应关系或交易关系传递,且具有衰减性。核心企业为信用水平最高点,信用随着信用链的流向而递减,以核心企业为分水岭,形成中间信用水平高、两边节点信用水平逐渐下降的结构。远离核心企业的节点,信用水平逐步降低。

(2)若供应关系稳定,则信用传递稳定、衰减少。交易关系使得信用从核心企业一直传递到末端,但末端节点企业因信用衰减而信用最低。若核心企业经营出现问题而违约,则链内其他企业的信用会立即受到严重影响,如果出现传染性的支付违约,则有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极端情况。

(3)信用传递最多的节点是距离核心企业最近的一级供应商(上游)、一级分销商(下游),是拓展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客户群体。一级供应商、一级分销商因与核心企业存在战略合作关系,能够获得数量稳定的订单和较为稳定的利润,所以信用水平较高。

(4)供应链两端的节点需要普惠金融的支持。供应链的前端与末端信用水平最低,但这类节点(机构或个人)同样存在强烈的融资需求,但更难得到正规金融的支持。满足末端节点的融资需求,对供应链整体的价值创造十分重要。普惠金融应当大力支持这类节点。例如,在农业供应链中,最上游的农民是信用水平较低的自然人,难以得到正规金融的服务。目前,一些供应链金融案例中能够体现出普惠的理念,为最上游节点提供小额信贷(如2万~5万元),采用资金池、互保、巨灾保险等风控措施。

(5)信用链因衰减而造成的信用递减性,可通过管理来改善。供应链管理将供应关系管理延伸到全链(最上游、最下游),并采取有效的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可有效降低信用的衰减强度,从而维持供应链整体的信用水平。供应链管理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核心企业,对全链进行管理,如海尔模式;另一类是供应链服务外包模式,如怡亚通模式。供应链管理将更多级别的节点企业纳入管理中,降低信用衰减的梯度。

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依据供应链信用的结构特点,应首先考虑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供应链的信用结构,并依据结构特点来设计授信和风险策略。具有核心企业信用高、管理水平较高的供应链,是开展供应链金融的理想对象。

3.4.2 信用传递

信用传递是供应链金融的产品设计、风险控制的核心机制,由供应链结构和运营特点所决定。采购方支付订金或预付,供应方按时间、质量等要求交货,验收合格后采购方支付全部货款(3~6 个月内支付)。这样,供应方通过交易将信用传递到供应方。

1.信用传递机制

链式交易实现信用的连续传递。核心企业的生产计划(推式供应链)或订单(拉式供应链)驱动供应链运营,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交易,而非临时性、随机的采购行为,采购驱动信用依次向上游节点传递。除非核心企业的计划与订单发生异常,或者节点企业自身的原因(不按时交货、质量不合格)等,否则链式交易将正常执行,信用传递顺畅。

下面给出三级采购交易的信用传递机制,如图3-10所示。

图3-10 多级交易

在图 3-10 中,核心企业的信用为 A(例如一个生产计划或订单),然后向上游进行采购,进而形成由三个链式关系的订单形成的交易链,即订单A→X、订单X→Y、订单Y→Z。核心企业的信用以“链”的方式将信用传递给下游节点企业。

订单让供应链节点获得订单金额,在采购方的“支付承诺”下(自偿),订单金额形成一项“应收账款”,即债权;供应节点向银行申请“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银行对该“债项”进行评估后,给定一个质押率(如70%),那么节点的信用为(订单金融×质押率K)。

(1)“核心企业A—一级供应商X”,订单A→X,核心企业承诺收购和支付(核心企业的信用为刚性),核心企业信用A就通过交易以承诺方式传递给一级供应商,一级供应链的信用额度为X×K 1 ,质押率设为K 1

(2)“一级供应商X—二级供应商Y”交易,订单X→Y,一级供应商承诺收购和支付(一级供应商的信用是真实、有效的),订单金额 X 就以信用的方式传递给二级供应商Y;二级供应链的信用额度为Y×K 2 ,质押率设为K 2

(3)“二级供应商 Y—三级供应商 Z”交易,订单 Y→Z,二级供应商承诺收购和支付(二级供应商的信用是真实、有效的),订单金额 Y 就以信用的方式传递给三级供应商Z;三级供应链Z的信用额度为Z×K 3 ,质押率设为K 3

经过三次链式的接力式采购交易,使得系统中形成信用,考虑到质押率,则供应链整体的信用额度为:B=X×K 1 +Y×K 2+ Z×K 3

【算例1】核心企业确认某个生产计划,开始执行采购和生产,采购额为100万元,即信用A形成。订单A→X的金额X为80万元,订单X→Y的金额Y为60万元,订单Y→Z的金额Z为40万元。质押率全部设为80%。

计算供应链信用:B=80×80%+60×80%+40×80%=144(万元)。

2.商业信用传递

核心企业的回购契约是覆盖银行风险敞口的最有效方法,激励银行提供更高的质押率,使得下游零售商获得更多的贷款额,核心企业获得更多的回款。当核心企业承诺:贷款到期时,未售存货全部由核心企业存货100%以批发价回购时,银行面临的贷款风险最小,质押率可设置到最大值。一级供应商的存货质押率上升,将大幅提升整个下游链的存货量和融资金融,这是信用乘数的作用。

设置质押率的函数变量包括核心企业回购价、回购率,以及期末产品的处置价、银行风险规避系数(风险厌恶程度)等。它们存在以下规律:节点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赊销关系),其供给与获取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取决于赊购赊销比例、应收和应付款项的周转速度比例、商品毛利率及外购物资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等。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上述各变量都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因此商业信用供给与获取之间的比例就可以视为一个比较稳定的比值。

商业信用传递是由供应链结构决定的。订单作为拉式供应链的驱动源(消费者需求拉动),带动下游的销售速度提高、核心企业的回款速度加快;带动上游销量增长,导致订货量增长,应收账款增长,从而带动整个供应链对资金需求的增加。

企业财务管理一般要求企业的营运资本净额(即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保持相对的稳定。假定在企业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为 R,其他流动资产为 M;在流动负债中,应付账款为P,银行借款为B,其他负债为L。

营运资本净额 X 的计算公式如下, X =(R+M)-(P+B+L)

当信贷政策处于扩张阶段时,核心企业更容易以较低利率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考虑到银行信用成本(8%)小于商业信用成本(12%~20%),企业会尽可能利用银行借款来支持赊销扩张;若信贷政策处于收缩阶段,核心企业难以获得商业银行借款支持,则获取供应商的信用成为扩大赊销的主要资本来源。当信贷政策处于收缩阶段时,企业会扩大商业信用获取,减少商业信用提供,导致商业信用传递水平降低,此时供应链更需要提供流动性支持。

3.4.3 乘数效应

在【算例1】中,供应链信用B(节点信用之和)大于核心企业信用A,供应链结构使得核心企业信用放大了,即乘数效应。这是供应链金融所谓的“结构化授信”的量化表达。乘数效应使得银行的规模效应更为显著,从经营角度看,乘数效应的放大作用使得供应链金融的投资回报率可以超过传统信贷的收益水平,为银行开创蓝海战略开辟了一条新路。

影响供应链信用B的变量包括核心企业信用、质押率、采购金额。其中,核心企业信用为关键变量,其变化显著影响供应链信用。

接着【算例1】,假设核心企业信用为90万元,采购额依次为72万元、54万元、36万元,则计算供应链信用:

可得:ΔA=100-90=10,ΔB=144-129.6=14.4

结果:ΔA=10,ΔB=15,ΔB相对于ΔA有明显增长。

上述结果说明核心企业的信用变化对供应链信用的影响具有放大效应。供应链信用的乘数效应,表示核心企业信用作为供应链信用的关键变量,其增减将引起供应链信用总量的连锁反应。当核心企业的信用下降时,可能引起供应链信用的急剧收缩,引发信用风险传递的“牛鞭效应”,即供应链信用对核心企业信用具有初值敏感效应。

如果不存在核心企业的信用传递,那么所有节点企业就会因为缺少核心企业刚性的信用支持,所有的债项无法从企业经营风险中隔离出来,对银行来说,供应链信用近乎为零。若一级供应商没有核心企业的支付承诺或收购承诺(担保),则银行无法将一级供应商的债项从该节点的信用风险中隔离开来,即银行将承担该节点所有的经营风险、道德风险,银行在高风险水平下会采取惜贷对策,因为一级供应商的应收账款(债项)缺少核心企业的刚性兑付。同理,若二级供应商没有一级供应商的支付承诺与收购承诺(担保),则二级供应商的债项无法实现风险隔离与刚性兑付。

即便节点企业(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具有信用,但由于其信用是独立的,银行也会担心供应链结构性风险对节点有影响,单个企业信用的简单叠加难以形成整体信用效应,银行也不愿意对单个企业授信。可见,供应链的结构化才是银行真正的兴趣所在。

供应链结构和核心企业的信用注入,如同接力赛一样,信用传递是供应链信用的核心机制。信用传递机制下的信用求和(多数或所有节点),形成供应链的结构化信用,而供应链信用之源是核心企业。

供应链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节点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研发(供应商前期参与研发,ESI)、供应商库存管理(VMI)、联合库存管理(JMI)、JIT 精益配送等策略,有利于形成长期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关系,使得一定时期内的交易和盈利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但核心企业也有供应商选择、评估、发展与淘汰机制,甄选优秀者,淘汰不达标者,以维持供应链的竞争力。

当核心企业信用水平下降时,信用波动也意味着风险传递。当上一级节点的信用水平下降时,会传递到下一级节点,使得下一级节点的信用水平下降,最终致使供应链信用水平快速下降。

在供应链金融管理中,要遵循供应链信用管理的特点,促进节点信用上升并有效传递,防止节点信用下降并阻断信用的快速下降,这是风险管理的关键原则之一。

3.4.4 链式交易的信用自证

传统的主体信用证明需要借助第三方机构,属于他证方式,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主体机构会主动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释放或篡改成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若采用一种机制,使信息不能被篡改,并且可以相互验证信息的真实性,这将使得主体信用的自证成为可能。

1.链式交易的全景结构

节点之间的关联性交易,即结构化的链式交易形成供应链。供应链中的采购与供应关系具有结构化的关联性,体现为在核心企业的订单驱动下,根据产品结构(BOM)、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逐步推进,而非随意性、临时性的采购与供应关系。

某电子产品交易链的全景结构如图3-11所示。

图3-11 某电子

在图3-11中,结构化的交易链具有高度的严密性,上一级节点的采购被下一级节点的订单所驱动,上一级节点的交易输出为下一级节点的交易输入;所有交易来自核心企业(品牌商)订单的驱动,环环相扣,形成高速运转的供应链系统。在供应链紧密运作的环境下,节点在供应链中的战略是尽量满足采购订单的交货与质量要求,以获得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位置(不被采购商替换)。

链式交易与数据交叉验证形成链式交易的信用自证。链式关系的重要价值在于,交易本身可以证明交易的真实性,真实性的价值体现为债项的真实性,从而可以大大减少第三方机构来参与交易真实性的证明或增信。

“全景视角”的链式交易,交易的真实性和债项的形成路径真实、清晰、明了。从全景视角审视真实性,是解决动产质押融资中交易真实性问题的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方法,甚至无须第三方信用介入。

2.交易网格

每一个交易网络的支撑存在多个辅助节点的参与,从而形成多条主链、多条辅链的网状结构。多条平行结构的辅链,在多个节点上与其他辅链交叉,形成交易网络。

交易网络全景结构如图3-12所示。

图3-12 交易网络全景结构示意图

在图3-12的网格状的交易结构中,信用(守信行为)、主体(主节点、辅节点)和商业环境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主体在环境中通过改变自身的信用来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所处的环境,环境因主体的信用变化而产生不断变化与演进;主体为了适应商业环境而主动改变信用水平,而信用的变化又导致了主体之外在商业环境中的变化。可见,信用、主体、环境三者之间不是固定的因果关系,而是呈现螺旋状的交互上升、共同进化的特征。

在全景交易的网格模式下,这种信用自证的机制解释如下。

(1)链式交易与产品具有高度的同构性

产品是严格按照 BOM(物料清单)来进行采购、加工、组装的,BOM 与订单实现所有节点的联系与沟通。拉式供应链的下游也是严格按照销售计划进行进货、库存、出货的链式流程。

(2)链式关系使得虚假交易的操作难度提高,作假成本高

在核心企业不参与虚假交易的情况下,虚假交易链的形成难度极高,三个节点以上的虚假交易的难度远高于两个节点的合谋作假。所以,依据交易链的内在联系,以互相验证的方式,形成可信度极高的真实交易、真实债项。

(3)相对稳定的交易关系抑制道德风险

链内企业关系相对稳定,一定时期内替换节点企业的比例较低,降低了检验交易真实性的技术难度,有利于信用自证,稳定的关系也极大抑制了节点企业的违约冲动。结构化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守信动机是,节点企业的首要经营目标在于维持自身在供应链中的位置(生存为经营第一目标)。

(4)信用自证以机器计算的形式来实现

计算信用可以达到极高的置信水平,特别是借助区块链技术,以加密的方式来形成不可篡改的单证,以共识机制、参与者共同确认的方式来杜绝参与者作假行为。基于计算的信用自证,与大数据计算的思路不同,信用自证是依据交易内在逻辑关系的自我证明,而大数据则是根据已经发生的行为来描述未来行为的可能性。

(5)基础单证的真实性是计算信用的关键

信用计算的依据来自基础单证与数据输入,再辅以信息流、物流的过程信息(订货单、入库单),实现对信用的精确计算。原始单证、原始输入数据的有效性、真实性,难以由计算机进行验证。确保单据的真实,防止人为对原始单证作假,智能化技术将发挥关键作用。例如,入库单由物联网技术来实现,确认入库系统即生成入库单,无须人工干预,具有真实性、及时性,是形成高信用基础数据的技术保证。

在虚拟世界中,高信用与环境、其他企业之间相互协作,由被动的信用关系转换为主动的信用关系,是供应链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协同效率的基础。信用自证技术为构建高信用的虚拟世界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例如,GPS、RFID等智能化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交易的可信度。

3.计算方法

在网络化的“主链—多重辅链”结构下,主链与辅链之间、节点与节点之间、主体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频繁互动产生高度相关的信息集合,使得原来单纯的上游、下游关系(信用关系)转化为网络化的信用链关系,信用链结构产生延长、交叉现象,复杂度进一步提高,使得节点与环境处于高度动态整合状态中,传统的静态信用计算模式不再适合动态的、网络化、系统化的信用计算模式。

目前采用新一代的计算信用的方法如下。

(1)信用传递多链交叉。任意节点企业(非核心企业)的信用,来自于本链与其他链的节点企业的信用传递之和,要计算单一节点的信用,就需要掌握多条辅链的信用数据和业务逻辑。

(2)交易真实性的计算与验证,需要以全网数据为计算对象,依据业务逻辑来进行交叉验证。

由于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金融机构不能搭建支持底层业务逻辑的复杂辅链管理平台,缺少对交易的全面管理,就难以掌握所有节点的信用水平及验证交易的真实性。对此,金融机构的平衡策略是对平台进行整体授信,由历史数据来支持对节点的信用评估和授信。

3.4.5 风险(违约)传染

有研究表明 ,决定信用风险的核心变量是违约率(借款人出现违约风险),即信用水平的量化指标是违约率。供应链信用有别于单个企业的信用。一条供应链的违约率也受核心企业和非核心企业的违约率的双重影响,使得该供应链的违约率不小于核心企业的违约率,不大于链上其他节点企业的违约率。供应链的违约率是指链上的所有合作伙伴相互协调形成的整体表现出来的违约率。

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违约风险来源于三个方面:

(1)特有风险,产生于企业自身,如财务问题、质量问题等;

(2)节点企业的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节点企业违约;

(3)违约传染效应,突发性事件(如核心企业支付违约、链内出现现金流断裂节点)和大概率事件(如宏观经济下滑)导致核心企业信用出现大幅波动,从而带动全链的信用发生巨大变化。

核心企业违约的传染效应具有初始条件敏感效应,导致节点企业的违约强度出现跳跃,变化强度取决于节点与核心企业的相关度。若节点与交易节点的相关性较小,那么其他节点违约导致的交易节点风险所带来的影响就比较小,甚至可以忽略;若节点之间的相关性较大,则节点违约对另一个交易节点的风险影响就会较大。

非核心节点之间的相关性及由此带来的交易节点违约,仍然会引起违约传染。核心企业信用对供应链信用具有支点作用,但当以产品组合向非核心节点提供综合授信时,节点之间的交互关系更为复杂,风险的传染效应也更为复杂。在整体信用评价及核心企业信用担保的机制下,节点的违约风险并不因此而消除,相反在某些情况下还会放大。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加强对节点违约风险传染的管理。

3.4.6 供应链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这个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例如,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在金融业越来越开放的背景下,普惠金融的社会价值在于让所有人共享金融发展成果。

金融机构的风险厌恶性和趋利性,使得众多小微机构即使愿意支付较高的利息,也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不能取得贷款。加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然任重道远,专门服务于普惠目标群体的金融机构并不多,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初创企业等弱势群体,虽然融资需求旺盛,但难以得到满足。

发展普惠金融也具有重要意义。在供应链中,供应链金融服务仍然只覆盖信用水平较高的节点,而大量的前端、末端节点,仍然因信用缺乏而无法获得金融服务,这在农业产业中(包括农、林、牧、副、渔)普遍存在,在制造业中也普遍存在。供应链中的大量源头、末端节点得不到金融的支持,最终会影响到供应链整体的运营绩效。

近年来,结合“互联网+”模式,一些供应链金融案例已经出现普惠金融的性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在供应链中逐步消除金融排斥,真正实现金融的全面性、包容性具有现实意义。普惠金融需要创新,并且具有丰富的内涵,需要重新审视供应链的信用结构,从主体、工具等多个层面开展创新。 7u1rt7kQhjbHmUXYH8DsB4HK+e2hGeJZEDmMyppM18OQN4ailGsp/0ANXQKpdCf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